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国际货币的一些读书笔记 -- 镭射

共:💬48 🌺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国际货币的一些读书笔记

    要谈国际货币,我们得从一个国家的国内货币谈起。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商品交换是如何从以一换一的原始交换发展出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交换,从而导致货币的产生,大家都在中学政治课本里学过,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货币产生之后的事情。

    一般认为,货币的功能有三项:

    1、价值尺度,就是用来在市场上给商品标价的标准,这是货币的核心职能;

    2、流通手段,就是作为商品交换中介,即“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3、储蓄手段。

    如果一种商品要充当货币这个角色,就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商品来充当货币,就成了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黄金和白银因为其自身特性,可以很好的承担这三项使命,因此它们成了充当货币的最佳选择。

    从世界历史上来看,最先出现并持续时间最长,也是为中国人最熟悉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所谓“本位”,就是“基准”的意思。银本位制,顾名思义,就是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以银币(包括银锭、银元等)作为货币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白银作为货币流通,黄金不是货币金属,不进入流通。中国在1935年以前实行的就是这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优点在于白银是一种贵金属,因而它自身具有价值,可以满足同时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蓄手段这三种功能的需求。但由于白银在世界上的储藏量比较多(相对于黄金),分布也比较广,而且白银的开采技术提高比较快,导致白银从长远看的价值不稳定,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美洲储量丰富的银矿被发现后就更是如此。而作为一种货币,只有保持自身价值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在16到18世纪将黄金也加入了货币金属的行列,从而形成了世界货币史上的第二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

    所谓金银复本位制,就是黄金和白银都作为货币流通,其中黄金作为储蓄手段和大额交易的支付手段,白银作为小额交易的支付手段。这种做法解决了白银因其长期价值不稳定导致的储蓄贬值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白银价值较低,而在大额交易时必须支付相当多的白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但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商品有金币和银币两种价格,而金银的比价则是不固定的(即使官方强制规定比价也是如此),金银比价的波动必然导致市场物价波动,造成经济运转的不稳定。同时,在金银同时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就会发生作用,白银会将黄金驱逐出流通领域使其仅仅作为一种储蓄手段而存在,从而导致市场上金币数量不足,进而推动黄金对白银比价上涨,导致经济波动。于是,第三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出现了。

    所谓金本位制,在制度安排上与银本位制相同,只是作为本位货币的是黄金而非白银。与银本位制相比,因为黄金的价值相对稳定,因此金本位制的稳定性比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都要强的多。按照《货币战争》的说法,在金本位制下,英国保持了250年的货币稳定,法国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美国保持了113年的货币稳定。稳定的货币对于维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金本位制至今被人推崇,比如《货币战争》就是一例。

    但是,金本位制有一个先天缺陷:由于它是一种贵金属货币制度,因此采用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贵金属以维持货币的流通量。但是,一方面,社会财富总额是不断增长的,而黄金的储藏量和开采量则是有限的,且其开采和货币化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容易造成通货紧缩;另一方面,黄金不仅仅是一种货币,也是一种普通商品(比如用于首饰),它的这种双重性质导致货币供应不稳定,容易受到黄金交易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专用的、可以保证供应量的货币,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种,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制度——纸币制度出台了。

    对于纸币的产生过程,我读中学时(90年代中期)的政治课本认为是受到金银货币在流通中因耗损成为不足额货币,却仍能具有与足额货币相同的购买力的启发而产生的,但我认为,《货币战争》中对纸币起源的看法更合理:它脱胎于银行券。现摘引相关内容如下:

    “最早的金匠银行家们提供的是纯粹的‘金币存放业务’,当储户将金币交给银行家时,银行家提供标准格式的收据,这些收据就是‘银行券’,这些金币的‘衍生物’逐渐成为社会交易的媒介,被称之为货币。

    “此时的银行是处在完全储备金体系之下,它随时可以将‘银行券’兑换成金币。其主要收入就是储户缴纳的‘托管费’。

    “久而久之,‘聪明的’金匠银行家发现平时只有很少的储户前来要求将‘银行券’兑换成金币,眼看着金窖里的黄金躺在那里睡大觉,银行家不禁开始心痒起来,如何才能‘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呢?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急需用钱,于是银行家就告诉他们可以到银行来借钱,只要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再支付一些利息就可以了。当借钱的人来到银行,银行家就用多开‘收据’的办法,增发‘银行券’来进行贷款,坐收利息。只要不增发得太过份,一般不会引起储户怀疑。长期的经验说明,增发比如10倍的‘银行券’是安全的。由于贷款利息收入是无中生有的意外之财,当然是多多益善,于是银行家开始到处拉储户,为了吸引人,他们开始对原本收费的存放托管业务支付利息。”

    ——《货币战争》第九章

    随着银行券的发行和不断进入流通,久而久之,便逐渐取代了黄金,成为社会主要的流通支付手段,而黄金则完全退出了流通领域,只作为一种储蓄手段而存在。但是,如果各家银行都发行各自的银行券,那么一方面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一旦某家银行破产,它所发行的银行券就会在转眼间变成废纸,这是因为银行券是纸质的,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在可以保证兑换成金属货币的前提下才有价值。这会对纸币的信誉造成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现代纸币制度。

    现代纸币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1、设立中央银行,纸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禁止其它商业银行发行;

    2、规定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简称“法币”),在一国范围内强制流通,其它货币禁止流通;

    3、纸币不能兑现成金属货币。

    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纸币制度的核心。它的职能包括这样几项:

    1、统一发行全国流通的纸币;

    2、代表政府制订与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和进行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债务清算;

    3、充当“最后贷款人”,集中管理各家商业银行的部分现金储备,以在必要时支持发生支付困难的商业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看大宗交易中心的想法怎样?

      http://www.talkcc.org/article/1651959

    • 家园 七、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单位(ECU)

      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货币金融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它所创设的“欧洲货币单位”是今天欧元的前身。了解它的情况,对我们今天思考人民币国际化是很有益处的。

      欧洲货币体系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产物。这一理论最初于60年代初由IMF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伊格拉姆等人补充和完善。根据“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在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频繁,经济发展水平和同伙膨胀率比较接近的国家(地区)应组成独立的货币区。在这个货币区内,各成员国(地区)采用固定汇率制,各个货币区之间实行弹性汇率制,通过共同的货币、财政政策保证区域内各成员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保持对外收支平衡,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从战后开始启动,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宣告了欧洲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开始。1958年,当时的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各国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欧洲各国货币实现了自由兑换。从1969年起,欧共体各国开始着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1978年12月,欧共体布鲁塞尔会议就建立欧洲货币体系问题达成协议。1979年3月起,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开始运转。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在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前,欧共体已经建立了一个“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它拥有由欧共体成员国缴纳的20亿美元的短期货币支付基金和20亿美元的中期财政支持基金,用于成员国在外汇市场的干预,以促进汇率的稳定和管理各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EMF是在EMCF的基础上再集中各成员国20%的黄金储备和20%的外汇储备,再加上与之等值的本币,作为EMF的共同基金。

      2、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欧洲货币单位(ECU)是各国货币组成的“篮子货币”,各国货币在ECU中的含值是固定的,由该国的GDP在欧共体总GDP中的比例、贸易额和在EMF中所占份额所决定,每5年调整一次。

      3、建立联合的汇率干预机制。欧洲货币体系在汇率领域的安排主要有二:

      (1)对内实行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就是以ECU为中心货币,先确定各国货币与ECU的汇率,然后再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2)在内部实行中心汇率的基础上,对外实行联合浮动汇率。

      如果欧洲货币汇率波动超过允许范围,则各国央行就要统一采取行动(调整利率等)加以控制,如果干预难以奏效,则重新调整中心汇率。

      从欧洲货币体系的这些安排来看,我认为欧洲货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混合物的欧洲缩小版。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它并不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而是以ECU为中心货币,在这一点上,更类似牙买加体系,ECU就相当于牙买加体系中的特别提款权的地位;从各国货币的汇率来看,它实行的不是自由浮动政策,而是以ECU为中心的中心汇率(对内)和联合浮动(对外)制度,这一点上,它又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近。而EMF的地位,就类似于IMF,作为欧洲央行的前身,它集中管理欧共体各国中央银行20%的现金(包括黄金、外汇和本币)储备——欧洲货币基金(相当于一国内中央银行掌管的部分储备金),以及进行中央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债务清算。

      欧洲货币体系,是今天欧元体系的前身,而欧洲货币单位(ECU),就是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体系的最大历史贡献,就是推出了欧洲货币单位(ECU),从而在欧元诞生之前,就提前为欧元成为国际货币占了“位置”,打下了基础。1990年时,ECU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为12%,仅次于美元(51%)和西德马克(19%),远高于第四位的日元(9%)。欧洲这种在欧元诞生之前就用欧洲货币单位“抢跑”的做法,是很值得今天的中国思考和借鉴的。

    • 家园 六、港币的性质——美元银行券

      港币是英国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由于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港币的发行机制比较特殊:它不是由某一个中央银行发行,而是采用货币发行局制度来发行。

      所谓货币发行局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发行货币,需要有另一种货币的全额保证金做抵押。这种货币发行机制多用于殖民地,一般用来抵押的都是殖民地宗主国的货币。具体到港币来说,作为货币发行局体制的一种,香港金融管理局不像中国的央行那样制订发钞计划,也无权决定港币的发行量。港币的发行由获得授权的商业银行负责,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由发钞银行决定要发行的港币规模,然后从自身的美元储备中拨出相应数量的美元(按美元对港币1:7.8的汇率)作为发钞准备金;

      第二步,用这笔储备金,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按美元对港币1:7.8的汇率,换取相应数量的港币;

      第三步,由发钞银行系统将这笔港币投入流通。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发钞行可随时用美元现金向金融管理局按美元对港币1:7.8的汇率兑换港币,也随时可用港币按美元对港币1:7.8的汇率向金融管理局兑换美元。

      由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港币的发钞机制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外汇储备和港币发行挂钩,因此其实质,就是发钞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美元的银行票据,是一种信用货币(由此可见,正如天涯另一个被追捧为学者式的网友飞行石所说,港币是一种“美元兑换券”)。由于香港的发钞行随时可以用他们手里的美元现金向金管局按官价(1:7.8)换取港币现金,也随时可以用他们手里的港币现金向金管局按官价兑现美元,因此香港的货币投放量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也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色。如果市面上流通的港币过多,导致港币对美元贬值,那么发钞行就会在市场上抛出美元买进港币,然后再用买进的港币去金管局兑现美元,赚取市价和官价的差额以牟利,被兑现了的港币自然也就退出流通,通货膨胀自然得到解决;如果市面上流通的港币过少导致港币对美元升值,那么发钞行就会在市场上抛出港币买进美元,然后再用港币去金管局换取美元,还是赚取市价和官价的差额以牟利,由于市面上港币增加,此前的通货紧缩自然会缓解。港币的供应就是在这种机制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 家园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

      谢谢楼主起了一栋好楼。俺有时也对一些经济学的话题感兴趣,不过没怎么读过经济专业的书,就是自己瞎想想。记得从前学政治经济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都是商品。那个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实在是精辟。

      拿那些上市企业来说,本来企业出售商品,是个生产者的角色。但是自从有了股票,企业就不单单是个生产者,而是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不再只是以出售自己的商品为中心,而要同时兼顾出售企业本身。企业的形象建设,比如各种公益活动,各类免费的服务,都是为了更好的推销企业自身这件特殊的商品。

      货币之于国家,有点类似股票之于企业。买卖货币,其实质就是把国家整体作为一件巨大的商品,货币不再仅仅是政府信用的体现,而是国家这个整体商品的具体体现,是综合国力的表征。这一点,在一个国家的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后,表现的更为明显。

      货币既然是一种商品,它的交易就要受到供求关系的支配。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把货币看作价格尺度或者供求手段,以此来推导汇率就不一定合适了。比如在外汇交易量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同一类商品在各国的价格为基准,来推定汇率。这样的做的前提是忽略汇率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反作用。但是在今天这个货币交易量远大于实物交易量的社会里,杠杆的支点远远偏离了货币的一方。也就是说,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下,不再是一国的经济实力决定该国的货币的价格,而是由汇率来决定该国的经济实力。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国家自身成为了商品,虽然从长期来看,这件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本身的实力体现的,但是它的短期价格是由该国在货币买卖者心中的预期来确定的。同时,由于信息获得和信息发布的不对称性,少量占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就可以左右市场,这其中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