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岁月系列】蓝天轶事?C 回忆在北京机场经历的趣事 -- 萨苏

共:💬62 🌺5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六.对付“法西斯”的绝招

      六.对付“法西斯”的绝招

      伊尔14飞以色列的事儿就这么耽误下来,飞机检修好了一个月,还是不能启程。

      其间的会议开了无数,我们这些小土豆忽然也成了香饽饽。 -- 没办法,各处,科,股的头儿都到会,翻译太少,是个大学生就得顶上去。德方的总经理胡玻表面上不偏不向,权力下放,让瓦泽克自己决定,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按德国的标准办事。总局的态度呢,卖飞机是一定不能搞砸的。但基地的合资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德国人“要文斗不要武斗”,尤其要尊重协议里给他们的权利。瓦泽克不签字,会只好继续开。

      但是底下好多人想不通,尤其是干了多少年的老民航,民族自尊心非常强。所谓“Culture Shock”比比皆是,没事还要找事呢!前几天下大雨,有一批工装刚卸车,眼看要浇,处长老丁带头,披个麻袋就冲出去了,指挥着工人把工装往仓库里搬,德国人哪儿见过这样的"无产阶级"啊,有一位叫克里安的专家就无比钦佩的说了一句:“这简直是比牧羊犬看羊群还负责的团队啊。”翻译听了觉得不错,就翻给大伙儿听。第二天,黑板报上就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把中国人比成狗?!”老克检讨了不下八回还过不了关。

      这次呢,就有人拉到二战旧帐上去,说瓦泽克的爸爸一定是法西斯党徒。

      其实,后来看,这次的争论,正是一个大企业从粗放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的阵痛阶段。我们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敢于拍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激情是很好的,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德国专家当然不是什么法西斯,--瓦泽克曾经在会上辩解,大意是:作为德国人,我们欠犹太人的债很多很多,我个人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来补偿,但是,我不能破坏制度。-- 他们是在试图引进一些量化的,规章性的管理办法。后来不久,基地就通过了ISO9000认证,这里边德国专家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不过中方也没有错,因为德国人的标准只适合德国,所谓不了解中国国情。德国专家平常态度非常好,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很谦恭,处处维护中方的面子 -- 难道他们也有外事纪律?但是一谈到上天的问题,就好像他们是上帝一样,德意志的倔强和刻板暴露无遗。那时候中国人的习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疆运5那样的双翼飞机还载客飞行呢。德国人瞧不起苏联飞机,认为其质量差,仪表简单,不要说三年趴窝没动过地方,就是新的按他们的标准也不能放飞。而我们的飞行员,一直飞这样的“俄国棺材”,照样吃嘛嘛香。

      按中队长说,德国人的标准,咱们小米加步枪就不要和小鬼子打了!海军俘虏日本鬼子的南昌号军舰,49年让蒋介石炸沉一回,捞起来一直用到1985年,培养出很多人才,还在台湾海峡打过仗呢。而且,中方有一样特殊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拍板”式管理,咱们无意中培养出一批没有条件也敢上,也能上的人才,这是德国人所没有,也根本想不到的。国情不同,我们那时在艰苦的条件下,能不断做出一些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和依靠人,不依靠设备有很大关系.要说中国特色,这也叫中国特色。

      瓦泽克是个好人,个子不高,精力充沛,大个儿李第一次和他开会,中方各部门抱着方案材料和瓦泽克一口气“打”了三个钟头。说实话,我觉得效率实在不高,因为瓦泽克一班专家的母语是德语,和中方交流用英语,通过我们这些二把刀的翻译,传给中方干部就比较走形,再把回答翻译回去,天知道和原来的意思有多大差距。不管听的懂听不懂,老瓦其实根本不想跟他们费口舌,就是指着材料一个劲儿摇头,到处画红杠杠,表示太不安全,他的意思是这笔买卖本身就是发疯,这样的飞机不叫飞机,是破烂儿。

      最后当然不欢而散。临走,老瓦垫起脚 -- 不然够不着 -- 按住大个儿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做这样决定的是官僚,对不对,这样几年没有飞的飞机,上天就会掉下来。我不是官僚,你也不是,对不对?我们都不想死人,我们是实干家,对不对?”

      大个儿李翻着白多黑少的眼睛盯着老瓦的背影看了半天,最后告诉秘书杨丽 -- 就是那个漂亮的小黑妞儿 -- 通知瓦泽克明天下午到飞机上现场办公,让他看看飞机的情况再说。

      我很怀疑这样开现场会的效果,因为伊尔14的铝蒙皮上都有一条一条的黄锈,那是擦也擦不干净的,不能近看。里边呢?经常有弟兄们上去搜寻电热杯,俄国毯子什么的洋落儿,能好么?

      第二天,大个儿李开车,带着瓦泽克和其他几个德国人上了飞机。老瓦很友好,听杨丽后来说,还带来了他的全家福给大伙儿看,一点儿不脱离群众。

      但是到三点钟,我刚换了班,正脱手套呢,忽听一阵大乱,有几个老外抽风似的叫。回头一看,原来是和瓦泽克一起的那几个专家,再看,呦....

      那一身是锈的伊尔14居然发动起来,冲向跑道了!先是慢速滑跑,越来越快,接着昂起头来,它 -- 飞起来了!

      我们几个没班的赶紧往塔台跑,一看,中方的一帮干部都在那儿呢,一个个面带微笑,象吃了酒席那么得意.德国专家和塔台的值班唧唧呱呱,人家根本不理,拿出单子来给他看:今天下午,15'00-16'00,伊尔14试飞.

      早排进计划了.

      这就是大个儿李的绝招.你不是说上天就要摔么? 我就拉你一块儿上去,看看摔不摔。

      据杨丽说,原来没有人知道机组上了飞机,进去根本就没有谈,大个儿李让几位德国专家先下去,说是要和老瓦单独谈,然后把瓦泽克往客舱里一关,自己就进了驾驶舱,然后,起飞。

      你可以想象大家在机窗里看到的瓦泽克是怎样一副面孔...

      您可能要问,说试飞就试飞,不怕影响正常航班么? 不怕.因为北京空港上空的确繁忙,但是1995年以前,从机场向沙河方向,却是不变的"净空",这在平时,是专门为基地试飞开辟的空中走廊,在战时,是沙河直升机部队的紧急通道.1995年,军队改变了驻防,这条净空也就换了方向,现在在哪边儿,我就不说了. -- 就是想说也不可能,而是那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机场,不了解情况了.

      到了16'00,飞机却不下来,从天上传出指令来:测试科目未完,要求延长飞行一小时.塔台签:同意.

      大伙儿都开始瞎猜,年轻的说瓦泽克肯定吓尿了,总得让人家换了衣服再说吧,老的就说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肯定还是不签字,这是耗谁胆大呢...我们都不走了,非看这个热闹儿不可.

      飞机终于落地了.

      瓦泽克签字了吗? 没有.

      因为大个儿李根本就没有和他谈.

      飞机舱门一开,瓦泽克就像兔子一样蹿了出来,不,是豹子!再没有专家的风度,分开众人直奔大个儿李,-- 他和驾驶员是从驾驶舱出来的,走另外一个舷梯,正接收大家英雄凯旋一样的欢迎呢.周围中国人都攥起了拳头 -- 你要敢打我们总队长,就甭囫囵出去了.还好,老瓦只是把一双大拳头高高举到大个儿李的面前,大声咆哮起来,骨节儿都捏的发青.大家都松了口气 有个小子嘟囔了一句:"爱叫的狗不咬人."

      大个儿李看着瓦泽克,一句话也不说.过了大概十分钟,老瓦不说了,就剩下忽忽喘气,我离的近,觉得这家伙嘴里味道非常难闻. -- 现在想想应该是肾上腺素分泌太多了吧.杨丽说这家伙把驾驶舱的门儿都快给砸穿了。

      看看火候儿差不多了,大个儿李把手望老瓦肩膀上一拍,说:"我不是非要您签字不可,照您说这飞机不能飞,现在咱们一块儿死了一回,我就一个要求,请您再好好看看我们的方案和维修纪录."说完,冲小黑妞儿一摆手,"翻译!”

      扬长而去。

      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具体句子可能有错的,1993年民航的报纸上登过他的事迹,有这一段话,可是没提他“挟持”瓦泽克,减色不少。

      瓦泽克后来给方案提了不少意见,但是一个星期以后,终于签了字,能让德国人改主意,大伙儿都说老李的“蛮干”是转折点。

      5月里,伊尔14飞了以色列,唯一的变化是少了七架,被河南买去了,成了中原航空公司的老底子。小童那天值班,说从起飞瓦泽克就在塔台,一直没动窝儿,直到飞机落地,然后就去外专食堂买酒,醉的一塌糊涂。

      按大个儿李的说法:老瓦是狗肚子搁不下四两肉。但是后来两个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差换老婆了。--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英雄相惜呢?

      说到大个儿李的那一位,这位夫人年过四旬依然窈窕动人,贤惠而非常腼腆,看来是典型的小家碧玉。但他们两个的结合,却是机场一段“传奇”。杨丽给我们讲了不少,李总队长整瓦泽克的招儿,是从讨老婆的经验来的。不过那时候霸王硬上弓的不是他。

      通宝推:springisok,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5。破烂王以色列

      过了两个月,那天全体集合,大家都交头接耳,说新的总队长来了,要给大家讲话。

      果然来了,老远来了个衣裳架子,晃晃悠悠的眯缝个眼,一头类似艺术家的长发,这种形象在当时很另类。看起来有40多岁,就是新来的李总队长了,人称大个儿李。除了这个头儿,那天他讲的什么,我都没印象了,因为他身边带来个黑黑的秘书非常惹眼,漂亮,但是站在那儿一点儿都不老实,用北京土话说,“浑身带消息儿,一按就会动”。总队长讲话,天儿冷,她就在旁边儿扭啊扭的摆POSE,拿出红红的手指甲翻来覆去的看。这边儿是二百多没结婚的小伙子,个个看的两眼发直 -- 还有点儿发红。

      大个儿李到任的第一件事儿就镇了场,搞定德国专家瓦泽克,保了民航和以色列的一笔大买卖。

      我们刚到机场的时候,就看见宿舍对面草坪上停着一排飞机,那是毛主席时代留下的老伊尔14,尾翼是T型的,高高翘着很威风,但是在民航的序列里,它们早就淘汰了。所以,虽然以它们为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也有专人维护,但都估摸着它们快回炉打铝锅铝勺了 -- 要是有心让它飞,怎么也不能在这儿风吹日晒的吧,又不是没有机库。

      万万没想到,咸鱼也有翻生的机会。1992年,咱们和以色列谈判建交,航空领域的合作也就开展起来。以色列专家组从机场过,一看,就提出要求,要咱把这批飞机卖给他们。

      以色列是航空强国,咱们交流的目的是他们的先进战斗机,叫什么狮,压根没想到它会向咱买东西,更没想到他们看上的是咱的“老套筒”。这笔买卖搞得总局莫名其妙,还有点儿受宠若惊的味道,飞机没报废就要维护,每年是一大笔钱,还占着地方,人家的开价比废铝高十几倍,还全是硬通货。更重要的,那年头咱们要是能往国外卖飞机,是多光荣的一条政绩啊。

      其实,以色列人更会算计,他们不讲时髦,讲实用,收拾旧货是有传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民用的DC-3,就是国民党两航起义时代的“空中行宫”运输机!那个时代,以色列的飞机全是从世界各地拼凑来的旧货,愣是干掉了现代化到苏联牙刷的阿拉伯联军。苦日子的时候这样,好日子的时候同样节省,到了八十年代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坦克竟有一半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候缴获的苏联货,阿拉伯人开着苏联T55坦克,不用打,开仗一会儿就热昏了 -- 那是为西伯利亚设计的,到了沙漠里简直就是烤箱,耐热的贝都因人也不行,那是烤骆驼。以色列人呢,加上松下的空调,加上梅卡瓦的反应装甲,在贝鲁特打的阿拉法特T72满地找牙。毛主席那句话怎么说?“战争最终是靠人打的。”在以色列身上,体验够深。这伊尔14其实是好东西,第一,操作简单,适航性好,第二,皮实抗“造”,寿命长,当年苏联送给周总理的专机,就是伊尔14。按照使用寿命,回去好好修修,再飞十年也没问题,要是跑支线,还能飞的长。(1997年大高到以色列出差,在特拉维夫机场看见了咱们老伊尔,倍感亲切。-- 是不是也给咱们上了一课?)要是买波音呢?十架伊尔的价钱也换不回来一架767。以色列人从苏联东欧正大量移民过来,能驾驶和维修苏联飞机的人才大有人在,正好解决了这部分高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不知道他们是一举几得了。真是犹太人,-- 都说山西人会算计,碰上犹太人恐怕就小巫见大巫。

      我也是从这笔买卖,才对生意场上的“双赢(Win-Win)”有了一点儿概念。

      民航光高兴了,就忽略了一件事儿 -- 飞机得自己飞到以色列去。

      按说这本来不算事儿。飞机是老,但是国航的飞行员,不但技术好,而且胆量大的出奇,远的说,一句“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航线图也敢闯阿雄拉山口补运西藏,完了回来照样带老婆逛公园,那叫心理素质好,一点儿不紧张;近的说,现在的机组,为多挣一份儿补贴,副驾驶去考个领航证,就敢把领航员裁了,三人机组变双人了 -- 还真没出过事儿。这就是民航所谓“敢打敢拼,特别能作战”的光荣传统。以色列那边,更是盛产独眼沙龙这样的亡命之徒,骑着扫帚也敢飞的主儿。

      问题是民航给自己找了个婆婆。那时候维修基地的合资已经完成,又刚出了“王兆国事件”,总队也来了个“政委”,就是德国专家瓦泽克,按照协议,飞机能不能上天,要老瓦说了算。

      老瓦上飞机看了半天,冒出一句德语。翻译是个半路出家,没听明白,回来翻了半天字典,原来是这个意思:“一堆垃圾”。

      事儿,就僵在这儿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四。差点摔了王兆国

      四。差点摔了王兆国

      那天正好大高跟机去福州办事,大高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按他的描述,那过程简直象电影儿.

      飞机从北京出发去福建,走到威海上空,大高忽然觉得不对.为什么呢? 干这一行的,耳朵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上飞机先听发动机的响声,成了习惯.大高也不例外,他觉得不对 -- 怎么只有一边响啊,往窗外一看,吓了一大跳 -- 右边发动机不转了!按大高的说法,当时自己的血都凝了.抬头看看空姐儿,空姐一副平静肃然的样子,冲他点点头,意思是:记着规矩啊,知道就行了,别声张.这时候飞机就有点往下坠,提醒大家系安全带的通知来了.老百姓都不怎么紧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问题,还以为是遇到气流呢。只有大高心里直发毛,当然,按波音767的手册,单发瘸腿儿(只有一个发动机),也应该可以安全降落,但是...

      还好,片刻以后,他听见右边的发动机又响起来了,随后,就是机组的广播:刚才我们的飞机遇到一点儿机械故障,现在已经排除.为了广大乘客的旅途安全,我们现在决定返回北京国际机场...

      飞机转了个大弯儿,大高嘘了一口气.现在轮到周围的旅客开始发毛了,谁不知道空难的后果啊.一时舱里叫的,闹的,骂的,不亦乐乎.还有几位一个劲儿跟空姐要说法. -- 这就不讲道理了,飞机还没降落,是要说法的时候么?再说,也不是空姐把飞机"整"成这样的啊. 都是自己人,大高就得站出来 -- 这是民航的老传统,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互相保护.毕竟是工程师,先告诉大家,啊,我,就是修飞机的,大家放心,这个故障已经排除了.旅客们听了就静下来,然后就给大家讲,你们看,刚才的问题,啊,就是右边那个"吊扇" -- 倒是和发动机挺形象的 -- 不转了,现在,不是转起来了吗?啊,放心吧,如果不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我们直飞福州也没有问题.这样一说,乘客们果然安静下来.看看空姐感激的大眼睛,大高觉得自己很高大,索性就接着讲下去,就是767怎么安全,怎么先进.

      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

      怎么? 那发动机又不转了!

      这回,不用耳朵,舱里的旅客们都看着呢,大家都静静的,以胆战心惊,但是又无比期望的目光看着大高.后来,大高说,我明白他们的意思,都盼着我爬出去修哪!

      在万米的高空,一舱的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坐着,再没有人跟空姐闹了,因为又让大伙儿系安全带,而这一回,大伙儿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后来,大高自己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砰"的一声,发动机终于又启动起来.不过,这回谁也不吱声了.大伙儿看着发动机,就好像它是一个爱闹的孩子,生怕声大引发了它的坏脾气...

      等下飞机,才发现总局的车都来了,机场保卫人员如临大敌.大高下来一看,正好总队长在那边,赶紧过去"请安",总队长瞥了他一眼,没说话.旁边有人拉了他一把:"王兆国在飞机上."

      首长是有专机的,每一个件都是双重备份,当时王兆国好像是中央办公厅秘书长,还没有到这个级别.但要是摔了他...

      后来,这件事当然是"彻查".总队交上去的报告写得十分圆滑,反正是避重就轻,机械故障总是有的,今后痛加注意云云.也转发中央办公厅一份,那边倒没说什么.总局的副座一看报告就不干了 -- 人家干这个的时候,我们总队长还吃奶呢,什么不懂啊?-- 据说当时就大骂,意思是发动机的故障也敢飞? 七次没摔,老天爷都开眼,怎么第八次还敢飞?要是当年,非让这一窝子都上军事法庭不可.一挥手把茶杯子摔了。

      反正结果是一个月以后,总队长,大队长一撸到底,检验,调度都进了学习班.这是1992年底,或者1993年初的事情.

      不要以为这是因为王总在飞机上才处理的这么狠.民航上层都是当年的飞行行家,对安全问题处罚一向严厉,号称是"响鼓重捶",要不,国航怎能保障30年不摔飞机?

      不过处理得这样快,倒是第一次,说到底,还是因为差点摔的是王总.

      新换的总队长,大伙没有不服的,这人姓李,有名的业务规章一把好手.但是当年,他可是基地有名的"三坏"(大坏,二坏的事迹不太清楚),吊儿郎当专钓小姑娘的能手 -- 钓错了钓到王若飞同志的孙女儿头上,才从此改邪归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王兆国的履历中就根本没有中央办公厅秘书长这个职务。

        王兆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河北丰润人,1965年12月入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央统战部部长。

        1961-1966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学习

        1966-1968年 留校待分配

        1968-1979年 第二汽车制造厂车桥厂技术员、车桥厂团委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团委书记、厂党委常委、厂政治部副主任兼车箱厂党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

        1979-1982年 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党委书记

        1982-1984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

        1984-1985年 中央办公厅主任

        1985-1986年 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1986-1987年 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1987-1990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长

        1990-1991年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1991-1992年 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1992-1993年 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1993-1996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1996-2002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央统战部部长

        2002-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央统战部部长

        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家园 最近见到一位中办副主任,自称是王兆国的表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 家园 抱歉,安兄提醒的是,这应该是93年的事情

          因为给中央送公文论不到我们这些小土豆哦,所以只是凭印象记得王老板头衔,看您的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对台办负责人。白丁一个,中央的人事变动兄弟不免生疏,请您多指教好,免得出错。

          同样睁眼犯错误的不只老萨,机场也有别的兄弟干过,当年我们老总傅宝鑫在弟兄们眼里敬若神明,广州的荣大才老总在那边兄弟眼里也是一招牌,两个公司都是修飞机的,都是军队出身的,难免有些竞争,双方碰面就不免有些眼睛不往眉毛底下长,我们附件部的王股长,托返航的班机带零件从上海回北京,临上飞机了人家说不行,为什么?人家说了,“荣老板有一批重要的货。”王股长是空三师砸轮毂出身的,现在话说就是一兵痞,二话不说上去就把人家押货的拽下来了,点着人家鼻子一通数落:“你认识我么?荣老板的人?荣老板算老几?我们还是傅老板的人呢!”。。。据说横的不行,旁边人赶紧把他拉开,这才明白天下除了荣大才,还有一位荣毅仁也叫荣老板呢。傅老板不过是一基地首长,荣老板可是国家副主席...

    • 家园 三.带着毛病也敢飞

      三.带着毛病也敢飞

      要是告诉您上天的飞机有不少都带着毛病,您肯定对民航保险大感兴趣.不过,这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架飞机几百万个零件,不是每个都威胁飞行安全,航班任务又紧,有些小毛病就"马马虎虎"了.这种飞机在维修上的术语叫做"DD",就是带着问题飞的意思.

      您不要太紧张,其实大多数的DD的确没有太大影响,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厕所的手纸盒卡住了来不及换,某个行李箱被客人的箱子硌破了,等等.大多数的情况是缺零件 -- 手纸盒也缺零件么? 这就有讲究了.不是我们不能修,而是按照飞行守则,飞机上的部件不能随便更换,必须使用厂商指定的产品.把问题说大一点儿,比如说厕所的手纸盒,要是我们不经过波音的允许换个国产的,被人家知道,这架飞机再出故障摔下来,不管什么原因,波音都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每次看到厂商把一个手纸盒卖50美元给我们,一个螺丝卖100美元给我们,基地的小伙子都对中国的航空工业恨的牙根痒痒,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工资,才一个月300块人民币 -- 不够一个手纸盒钱.

      但飞机上的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比如伊尔上的电热杯,修过飞机的小子们个个都想淘换一个来的.您看飞机上那么多客人,怎么能老有热水供应呢? 就靠这个,快! 一升水倒进去,把电源插头一接,马上从底下就开始冒泡,看着就痛快.那时候没有电热水器,这东西很稀罕.这种铝合金的大杯子定期更换,成了维修人员的爱物 -- 当然,只能在基地用,到了老百姓家里,瓦数太大,那是找着憋保险丝呢.到基地宿舍,看到床头一个银色的大杯,就说明这是个"老"手,菜鸟是轮不上的.

      可是有一天愣有人给我送了一个来.

      送礼的是电子部的小齐,"无事不登三宝殿",又叫"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送这个宝贝来,自然是有所求喽.不出所料,寒暄几句,话就转了正题.原来他们修的伊尔上有一台电子调控的备用泵,指针就是在红区(不正常),怎么都查不出毛病来,因为这个设备平时不用,一般的质检写个"DD"就放行了,可巧这次管事的是个新来的荒子,狗东西认死理儿,就是不签字放飞.小齐没有办法,就想起我这个搞电子的来了.帮帮忙吧,吃人家嘴短么.我们就奔了机库.

      苏联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其实真的是不怎么样,电子管的都有,修这玩意儿简直是受罪.您想象过给恐龙把脉没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看着线路图,我和小齐查了足有一个钟头,一点儿毛病没有,就是指针不归位.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旁边的师傅们,从最初的恭敬,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屑,嘴上也有点儿怠慢起来了.老萨当时可真有点儿见汗.

      正这时候,救星来了.

      谁? 我们中队长,他叫我们组集合,找不着我,就追到这儿来了.一看,一帮人正大眼瞪小眼呢.这中队长在机场干了二十年,经验丰富,有名的老油条.看看机器,冲小齐一笑:"得,该着我今儿个运气好,晚上你请客,我保你修好.” -- 那当然好,什么时候修呐? 马上, 五分钟的事儿.五分钟? 对,你们出去, -- 小X,你留下帮把手. 哎,爷们儿,还藏一手啊,得,我们出去就是了...

      等他们出去,队长把舱门一关,告诉我:

      “抬起来,晃.”

      啊?

      对,晃,就是摇煤球那个架势.

      好吧.老萨就和队长摇煤球吧.三摇两摇,队长突然喊:"停!"

      我赶紧停手.一看.哎 -- 指针正好给晃到了"正常"的位置.

      只见队长动作忽然变得异常轻柔 -- 大概他老婆也没享受过这么轻柔 -- 慢慢的,轻轻的,象抱着个婴儿似的,把这铁家伙送回原来的位置去了.一看表,四分五十秒.

      队长呲牙一乐:"老毛子的玩意儿,就欠两榔头,得恶治. -- 这手儿保密啊."

      小齐他们进来,顿时一阵欢呼,那叫一个"由衷钦佩".队长可是正颜厉色:"检验来之前,谁也不许碰啊,谁碰坏了,谁就自己修吧." -- 这飞机到了下一站,那边儿的维修人员怎么头疼就不是我们的事儿了.

      我们就是这样修飞机的.您怕了么?

      但是,有些毛病要是带着"DD"飞,那是早晚要出毛病的,最开不得玩笑的关键部位就是发动机 -- 有个飞行员对我说,只要翅膀在,发动机好,起落架放得下来,什么飞机都回的来,听这个,您对飞机的要害部位也就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有一架767,右发断路开关故障,检验没当回事,就放了"DD",一飞一回,跑了7趟都没出事,我们那位中队长到底经验丰富,找检验,说这个不安全,最好修好了再飞吧.检验嘴上答应,飞机一紧,他第八次又给放出去了,结果,就这一回给总队招了个大处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二.耷拉翅膀的飞机

      二.耷拉翅膀的飞机

      那是实习到一个多月的时候,那天又是值夜班.

      我和小童,大高三个学生工,加上三个正牌的工人,都在第12组.当然,那么大的机场,值班的地勤是有很多班组的.班长毕业于北京有名的128中学,那地方,号称是"128中门朝北,不出流氓出土匪",所以我们最初对他是身怀戒心.后来才发现此君实诚,非常照顾几个"白面书生",干活儿时候总比我们干得多,而且不要求我们遵守论资排辈的规矩,倒是对黄段子乐此不疲.机场这地方风气纯朴,是"都市的乡村",男人女人都刚直爽快,很少城里人的尔虞我诈,最初的担心纯属多余.

      那天天津大雾,闹的整个民航系统都乱了套.于是飞机入场也就不太"规矩",我们变成了救火队员,刚从一架飞机下来,就又被调度叫去"作"下一架,好像一直忙到夜里三点,才稍稍喘口气.大伙儿抓着打个盹儿,突然又是铃声大作,原来沈阳飞来一架晚点的737货机,一个小时就要走,在场的三组人不够忙的,调度想起了我们,抓我们顶上去换轮子.

      显然这调度是新手,糟就糟在刚才打了个盹儿,要知道人坚持一夜不睡第二天早上打牌是没有问题的,要是让他睡半个小时,再叫起来,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我们就这个状态下被叫起来,两眼通红的往仓库跑.

      飞机的轮子,您不要以为跟汽车似的,飞机上--- 应了我们总队长对老毛子女顾问的看法-- 什么玩意儿都大.刚到机场那天,迎头看见一辆敞车拉着个半圆形的大罩子过来,看着有点儿象放大了好多倍的卫星锅,看得我直晕.后来人家告诉我们,那是747的鼻子盖,还告诉我们,747的尾翼,远看不起眼,实际呢,7层楼高!不用榫,没有连接件,硬是用四十七个大螺栓固定在机身上..."帝国主义真敢想". 这737的轮子,平时压在机翼下面谁也不注意它,实际上比我高半截,要用平车拉着走,我们匆匆找调度要签条,从库房领了就干活儿.我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只能帮着撑轮毂.天儿真冷,我记得手套破了个洞,那个洞就好像把手掌都穿透了似的.还好,弟兄们都不含糊,一口气儿把该换的六个轮子全换了,这时候,下一架飞机又来了。

      天正麻麻亮,小童回了一下头,突然冒出一句"梦"话来:"这飞机翅膀怎么有点儿耷拉?"

      班长在后边给了他一个"勺"儿:"没睡醒啊?飞机又不是鸭子,还能耷拉翅膀? 快干活去!"

      第二天,当然大伙儿都是休息.可是到了下午。。。

      总队长亲自开着车把我们从宿舍都“请”去了.

      享受了如此待遇,忐忑中进屋一看,大伙儿脑袋顿时就大一号儿 --是总局的黑老六 -- 事故调查组的! 我看了看班长,他的脸色铁灰,看来也没经过这样的场面.昨天的几组人都来了,面面相觑,还有一个满脸抽筋儿的调度.我猛然想起来小童那句话,难道是...

      六爷站起身来,咳嗽一声开始讲话,前边都是什么"质量安全年"之类的废话,还带着点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末了说:"昨天XXXX航班的轮子是谁换的?"

      一片寂静.天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脑子都在迅速的转动,昨天太乱了,调度替大伙儿划的钩,应该是今天我们去补手续的,现在承认了,会是个什么责任? 是着地的时候爆了轮子?还是轮毂没上紧?要是摔了飞机...我们换换眼色,都觉得脖子后头冒冷气.

      沉了有一分钟,班长到底是条汉子(反正最后也要查清楚,还是主动点儿吧.),把牙一咬 -- "是我们十二组换的,不过轮子可是仓库发的..."

      "你们领的是什么轮子啊?"

      "波音737-300,前起落架左侧4个,右侧2个"

      六爷绕着班长转了半圈,我们也都站了起来,班长挪动着脚步,保持立正的姿势面对着老黑.

      "737-300? 啊? 你的漏子捅大了! 告诉你吧,换了4个737-300的,还有两个,你换的什么? 737-200! 直径差着10公分!那么大的轮子你都能换错?!"

      我看班长腰杆儿一挺,好像要休克.737-200和300的轮子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放在一个库里.我们当时晕晕乎乎的,谁想到这么大的家伙还能推错?!

      我居然还能暗想:这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波音737-300是自行车式的起落架,轮子在发动机舱内侧,那儿开始左右就差了10公分,到翼尖上...怪不得小童说飞机翅膀有点儿耷拉.

      老六忽然露齿一笑,说出一句让人记忆终生的好话来:

      "别紧张,飞机没摔."

      可是我们班长摔到椅子里去了.

      最后弄明白,昨天夜里,我们忙中出错,推错了两个轮子,而调度,监察,竟然一路绿灯放行!因为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出这样愚蠢的错误.天黑,也没有人注意到,只有飞行员心里明白,他一起飞就觉得左右受力有点儿不平衡.中国的飞行员是飞苏联飞机练出来的,就是说靠技术不靠手册,而且苏联飞机经常有点儿小毛病,他也没太当一回事儿,一口气飞到徐州,落了地,发现落下来也是不舒服,这才打报告.人家一检查,我们的人可就丢大发了.

      还好是同型机,如果换上747的轮子,左右高度差的多了,飞机一滑跑就要翻车,不过,这只是设想,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不同型号的飞机,没有兼容性,轮毂上不去,就会发现问题.

      基地有过去两航起义时代的老人儿,告诉我们当年他们有一架DC3的机翼让日本飞机打烂了,曾经用DC-2的翅膀换过DC-3的,照样儿飞.看来90年代的飞行员还是保持了这个传统.

      为这件事,我们班长挨了个大处分,三个工人挨了小处分,而对于我们几个外聘人员,却意外的什么也没处理,只是以后也再没有安排我们换轮子.我们一直觉得很歉疚,因为弄错的那几个轮子,多半是我们推的.而班长呢,他说没有摔飞机,就万幸了.

      其实,飞机是相当皮实的,假如您知道您乘坐的飞机经常明明有故障照样上天,您作何感想呐?

      不幸,这也是事实,连中央级的王兆国同志,也享受过DD(带故障飞的简写)飞机的经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注:此为萨苏在走廊时曾发过的《机场系列》会以系列方式发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