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人民造就了白求恩——河里在讨论白求恩,兄弟转几篇有关的东东 -- 双石

共:💬56 🌺97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人民造就了白求恩——河里在讨论白求恩,兄弟转几篇有关的东东

      引者注: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好书,加拿大的拉瑞·汉纳特先生编著、李巍等翻译的《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动家: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选》,书中收录了白求恩的许多日记和作品,并通过这些实证展示了白求恩成长的过程,作者似乎并不具有白求恩大夫相同的信仰,但却通过对白求恩本人留下的文字确认:白求恩明确知道他应该到哪里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那些共产党员和敌后游击队员们”,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白求恩。

      因为,白求恩献身于中国人民,而中国人民也造就了英雄白求恩!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动家: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选》编者引言(节录)

    [加拿大]拉瑞·汉纳特编著 李巍等译

      该书由加拿大外交和国际贸易部资助,于出2005年1月出版:书中有白求恩写给亲友和同事等人的百余封信件,和诗歌、小说、小册子、医学论文和医疗工作报告等数十篇,还有油画、水粉画、和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以及白求恩发明的医疗器械照片等。反映了白求恩的成长、情感、婚姻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全方位展示了他大半生的经历。

      亨宁·索伦森说:“当我探寻白求恩的一生时,我似乎要为他在中国那段生活和工作的最后时光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中国,白求恩发现了完全符合他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一场革命和一个民族。他写道,对他们来说共产主义“就像自己的心跳一样自然”,是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和对那些支持他们战斗的人们的衷心热爱。也许给他印象更深刻的是,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似乎全然没有个人虚荣和野心。然而,甚至在他们完成白求恩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的形象时,人们对他的敬重还是满足了他那中产阶级式的虚荣心。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不可能在物质上达到他从前的安逸生活水平,但是,白求恩共度难关的决心使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尽管如此,正如他透露的,他有一名厨师,一个勤务员和自己的房子,还有一匹日本良种马和一副好马鞍。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算得上奢侈了。

      白求恩一旦决心与法西斯主义进行斗争,就能十分准确地找到战斗即将打响的地点。在西班牙,他即刻赶赴马德里,在一个象征紧急的军事中心里建立了新机构。同样地,白求恩在中国也很快确定了他的目的地。在日本野蛮侵略造成一片混乱的中国,白求恩仍然明确地知道他应该去哪里。他不会为国民党服务,因为那些人的爱国主义是放在反对共产主义之后的。而白求恩和共产主义者们站在一起,他决定赶到战争前线给他们以最直接的帮助,这是导致他与加美赴中国医疗队有名无实的队长查尔斯·帕森斯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查尔斯·帕森斯是个美国医生,他决定回国而不是在华北进行艰苦的长途跋涉。白求恩的这一态度使之到达华北后没有与小组的第三位成员加拿大护士琼·尤恩一起工作。在寻找战争前线的过程中,他成为当时世界上不辞辛劳奔赴右翼军国主义与民主主义两个冲突中心的极少数人之一。

      ……

      我们能想象出,当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白求恩不只是精通医学时,该是多么的欣喜。白求恩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适应性很强,能鼓舞人心,且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精力。他在1938年所写的文章显示出他领会了统一战线的微妙含意:共产党和国民党同意抛开分歧而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白求恩最初坚持建立了一座固定的模范医院来训练中国的医护人员,但它很快被日本兵所摧毁。于是,他转而接受共产党的观点,即前线医疗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机动性。然而,他还是保留了急躁的脾气和说话直率的特征,写报告狠狠地批评他所见到的那些不合规范、水平低劣和无知的医疗手段。尤恩认为,在一个说话过于直率会引人不快的国家里,这样的脾气是一种严重的缺陷。在中国的其它地区,这可能成为他成功道路上的重大障碍,但在共产党这里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尤其是经过与他最初几个月的接触之后。他强烈的要求改善医疗护理条件的愿望,肯定弥补了他明显的急躁脾气。如果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率直和对工作的极大热心为他赢得的是敬佩和感激,而不是厌恶。而且,他也明显地开始克制自己的急躁性格。

      ……

      在中国,白求恩着手一项试验——如同过去一样,把他自己当作试验品。试验的中心课题是: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新人,到1939年他已经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1939年11月在中国去世的白求恩,已经不是1938年1月刚到中国的白求恩了。两年的时光,非同寻常的环境,奋发向上的人民,这一切都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报道表明,白求恩到达中国的时候表现出他多年不变的形象:急躁,易怒,自责,敢做敢为,魅力非凡。在1938年早几个月里,琼·尤恩和罗伯特·布朗医生等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酗酒、易怒的白求恩。但是,那些在他去世不久前认识他的人,几乎把他描绘成一位尽管不太令人相信、但却明显表现出一种无私精神的圣徒。我们应当相信谁?当然,我们倾向于相信第一种形象。我们西方式的理性思维更喜欢相信那些从纷繁复杂的经验中搜集到的依据,我们不相信奇迹般的转变。尽管我们也许不想承认,但这些依据的来源也是我们做出这种决定的一个因素。那些坚持说白求恩没有顺应发生变化的目击者是一些西方人,而那些把他描述成圣徒的是亚洲人。我们担心,亚洲人会由于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而带有偏见。

      但是,白求恩有没有可能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从一些可信的证据中得知,在他身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总是共存的——尽管有时不是和平共处。例如,在西班牙的最后几周,由于受到胁迫,白求恩身上急躁和自私的一面就占了上风。那种不同于中国的条件能造就一位充满同情、无私和充实感的白求恩吗?

      他自己的作品也暗示了一种答案。对照他从西班牙和从中国发出的信中对快乐和充实等词的运用,可以产生一种引发兴趣的对比。白求恩从西班牙发回的信件带有一种惯用的俗套语气。他在1937年2月8日的信中写道:“我们都很好,很快乐。”1937年5月5日的一份电报又重复了一边这种陈腐的空话:“每位代表[指输血队——原注]都很充实。”——这当然远未令人信服。基于同样的风格,他在1938年5月22日发自中国的信中说:“我们在工作中十分快乐,十分充实。”但是在7月13日的信中他开始采取一种新的,更为坦率的语气:“我非常疲倦,但也非常充实。”1938年8月21日的信可能最为详尽地表述了他的这种新的个人成就感。他写道:“的确,我非常疲倦!但我认为,很久以来我都没有这样快乐过。我很充实。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1939年3月4日,在他过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他用同样的笔调写道:“我非常快乐,非常充实。”

      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成就感?显然是那些与他共事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共产党员和敌后游击队员们。1938年8月23日他写道:“这些游击队员是一些伟大的人,……他们行动神秘而果敢,富有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同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乐趣。”1939年3月4日,白求恩在描述那些未经训练的医务工作者时表示:“尽管我经常被他们的无能、无知……搞得非常恼火,但是他们的朴实、好学以及纯真的同志情谊和无私精神,经常使我的怒火最终消于无形。”基于这些影响,一个新的白求恩正在出现。旧的白求恩——“人性中充满了骄傲”(这是唐纳德·杰克对他的刻画)正在消失。这一点被马海德大夫所证实。马海德是在中国认识白求恩的一位美国人,他说白求恩开始“丢掉他的坏脾气……某种安静的脾性逐渐在他身上出现。”到1939年,白求恩也表现出有能力杀死他体内的另一条毒龙——酒精。泰德·阿兰指出,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初几个月里饮酒过度。他写到,曾经做过传教士,后来做了加拿大联合教会会长的罗伯特·麦克罗尔“不得不在中国亲自为白求恩治疗他的这个恼人的毛病。但是白求恩被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所鼓舞,克服了他的毛病。”  ……

    附:白求恩作品目录

    发表的作品

    一、文章、小册子、诗歌和小说

      ⒈《压缩治疗者信条》,载《胸外科》杂志第5卷(1936年2月)。

      ⒉《马拉加——阿尔梅里亚公路上的罪证》(马德里)伊比利亚出版社1937年版。

      ⒊《哑弹》,载1939年7月8日《多伦多号角》。

      ⒋《从汉口到西安》,(多伦多)加拿大和平和民主联盟1938年出版。

      ⒌《白求恩致加拿大援助西斑牙民主委员会的一封信》,裁《新边疆——文学与社会批评月刊》第1卷10期(1937年4月)。

      ⒍《白求恩致加拿大的一封信》,载1938年4月4日《号角日报)。

      ⒎《红月亮),载《加拿大论坛》,第17卷(1937年7月)。

      ⒏《访问“镜中之国”观感》,载蒙特利尔内、外科协会简报,196年3~4月号。

      ⒐《从医务界取消私人收益》,载《加拿大医生》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

      ⒑《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历程》,载《荧光镜》第1卷第7期(1932年8月15日)。

      ⒒《窑洞里的大学培植中国胜利的基础》,载1938年8月2日《号角日报》。

      ⒓《随加拿大输血队在瓜达拉哈拉》,裁1937年7月17日《号角日报》。

      ⒔《创伤》,载J.S.赫思:《把所有害虫都带走——人民中国的一名英国医生,1954~1969年》,(纽约和伦敦)《评论月刊〉1969年出版。

      ⒕《年轻人将获得自由》,载1937年11月22日《号角日报》。

    二、医学文章(标有“*”的文章在本书中没有出现)

      

      ⒈《用活治疗蛆慢性胸积脓症一例》,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32卷(1935年3月),第301~302页。

      ⒉《棉籽油逐步消除人工气胸中的应用》,载《美国肺结核评论》第26卷(1923年12月),第763~770页。*

      ⒊《肺和胸膜肺结核和非肺结核化脓损伤的活蛆和尿囊素疗法——八例报告》,载《胸外科》第5卷(1936年2月),第32~39页。*

      ⒋《气泵与人工气胸仪器的新组合》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0卷(1929年6月),第663页。*

      ⒌《关于肺部螺旋体病的细菌诊断》,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0卷(1929年4月),第265—268页。*

      ⒍《一条隔神经切断术项链》,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6卷(1932年9月),第319~32l页。

      ⒎《呼吁肺结核患者尽早实施压缩治疗》,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7卷(1932年7月),第36~42页。

      ⒏《胸膜施粉法——作为叶片切除准备的胸膜人工强连新技术》, 载《胸外科》第4卷(1935年2月),第251~261页。*

      ⒐《用银夹防止胸膜间黏连分离中出血的方法暨透视诊断法的按  语》,载《胸外科》第2卷(1933年2月),第302~306页。*

      ⒑《注射碘化油的一些新的器械——油枪、套管与镜子的组合》,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0卷(1929年3月),第286~288页。*

      ⒒《一些新的胸外科器械》,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35卷(1936年12月),第656~662页。*

      ⒓《普通医生的支气管造影术》,载《加拿大医学会学报》第21卷(1929年12月),第662~667页。 *

      ⒔与D·T·史密斯和J·L·威尔逊合作:《白鼠原发性肺病的病源学》,载《细菌学》第20卷(1930年11月),第    361~370页。*

      ⒕与W·默佛特合作:《以黑曲霉做试验性的肺部曲霉素——把这种真菌施加于最初的肺结核》,载《胸外科》第3卷(1933年10月),第86~98页。*

    未发表的作品

      ⒈《遭遇》(短篇小说),见加拿大国家档案馆MG30,D399,第14卷:“1936年1月至6月与玛丽安·斯科持通信”宗。

      ⒉《病人的困境,或治疗肺结核的现代方法》(广播剧),米吉尔大学奥斯勒图书馆,泰德·阿兰文件。

    关键词(Tags): #拉瑞·汉纳特(当生)#加拿大(当生)#白求恩(当生)#Norman Bethune(当生)通宝推:strain2,起于青萍之末,裴骅,贼不走空,李根,桥上,当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白求恩在西方世界很有知名度

      前几年跟澳大利亚人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50多岁,一个不到30岁。聊天时,俩人竟然都知道白求恩,当时我们聊的就是二战。

    • 家园 再将这篇文章顶上来。这就是白求恩的修行与悟道之路呀。

      通过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他也做到了真正的自我提升。

      在纪念白求恩中,盖棺定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可是看过白求恩传的人都知道,年轻时的白求恩,可是在酗酒与滥情中打滚的。因此,可以说白求恩是在抗日的大环境下,通过与中国同事的相互激励,完成了自我救赎。铸就一个高尚的人,不但要有自己向上的愿望,也需要风雷激荡的大历史呀。

      通宝推:唵啊吽,李根,
    • 家园 今天刚去白求恩故居看了,旁边正在建一新的纪念馆。

      看起来很大的一个建筑,正在框架施工阶段。

      建议大家不要转一圈就走,多少捐些钱。

    • 家园 游黎清:还原真实的白求恩:输血与流动血库

      还原真实的白求恩:输血与流动血库

      在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中,几乎用了两集的篇幅表现白求恩输血抢救伤员和组建流动输血队。但是剧中的情节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编导们没有起码的医学常识,是其一。不了解当时历史,想当然编纂,导致张冠李戴,把八路军做的事情放在了白求恩的身上,是其二。丑化和贬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中国老百姓,是其三。

      由此引发了以下的恶劣效果,即:观众会普遍认为八路军的医护人员和中国老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和没有同情心的,从而反衬了白求恩的无私和对同志的极端热忱。

        镜头一

        (一个伤员垂危,林护士报告:“血压下降很快,脉搏快没有了!”)

        白求恩:马上准备输血,马上!

        林护士:血浆没有了!

        白求恩:这是什么?(指着林护士的手臂)这是你们的血管!

        丽萨:诺尔曼,用我的血。

        (白求恩又看看大家,所有八路军医护人员都在面面相觑,没人站出来)。

        白求恩:你们谁都不愿意?

        (没人站出来,互相望着)

        白求恩: 潘!你来!

        董:小潘,你来!

        (男护士小潘,大特写,畏缩不前)

        白求恩:(气愤地)你们这些人怎么了,这名战士就要死了,难道你们就没人肯献出自己的鲜血来挽救他的生命吗?

        丽萨:献血对于一个人的身体来说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害,一个人的身体又几千cc的血,如果说抽出几百cc的话,两周以内人的身体就可以进行自我的补充。

        董:丽萨,抽我的血!

        白求恩:(愤怒地,一字一顿的说)不,我要他们输血,这些所谓的医生、护士自称救死扶伤,可在关键时刻居然连一点血都不肯捐!

        丽萨:没时间了,抽我的血吧!

        (这时白求恩挽起右臂的袖子,)

        董:丽萨,你这样做是在侮辱我,我是男人!

        丽萨:可我不知道你的血型。

        (这时白求恩已经自己扎上了止血带,丽萨用注射器抽出白求恩的血)

        镜头二

        (手术后,白求恩怒不可遏,同董翻译说:“真没想到。他们都是胆小鬼,胆小鬼!”

        董:“我不同意,白大夫,那些人都很勇敢,他们曾经冒着激烈的枪林弹雨冲进战场,把伤员从战场上救下来。

        白:刚才怎么解释?

        董:“刚才不是什么胆怯,但不意味着他们贪生怕死.

        白:那是怕什么?

        董:他们是怕他们不了解的东西,他们不了解什么是输血。

        白:天哪,如果连输血都不懂,那他们还算什么医务人员!

        董:我们只有这些医务人员,白大夫,他们救了很多伤员!

        白:真不可思议,我在西班牙的时候,他们给我配了一辆带冰箱的输血车。可这儿连血浆袋都没有,怪不得死亡率这么高。

        董:白大夫,其实这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流动的血库,关键是你得要说服他们。

        镜头三

        (战斗中,战士受伤因失血过多而牺牲,白求恩看到牺牲的战士,说:“见鬼,为什么不早点给他输血?”

        董:血浆早就没有了。

        白:那你们身体里不是有血吗?

        丽萨:大家都抽过了,不能再抽了。

        白:41个伤员死了18个。为什么我们不多准备些血浆呢?(对叶院长)叶,我在西班牙时,专门配备有运输血液的车,我知道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但你们可以发动当地的老百姓来献血,因为他们是一座流动的血库。

        董:你觉得可能吗,发动当地的老百姓献血?

        镜头四

        以下的一段情节,叶院长自己一个人跑到村子里,找到自己的家人和一些乡亲,动员他们献血,可一说抽自己的血,人都跑光了。(写叶院长是当地人,一口山西话,松岩口村人。找了她的父亲和兄弟)

        镜头五

        白求恩在给毛主席和马海德的信中说:“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血浆,。。。最好组织一支志愿输血队,就像我在西班牙那样。”

        镜头六

        老百姓端着盛着猪血、羊血、狗血的瓦盆,说,白大夫不是要血给伤员们用吗,我们杀了自家的猪、羊、狗,给您送来拉,叶院长向乡亲们解释,不是要动物的血,是要人的血,后来在伤员的面前,白求恩亲自做了示范,老乡们才相信,肯为伤员献血。这里没有任何边区政府的影子。(那些血居然不凝固)

        编导们犯了几个错误,现分开说:

        第一.剧中多次提到的“血浆”,在当时是没有的。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血浆是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制作血浆需要建立血库,要有一套复杂的设备,而在当时的1938年,不要说我军地处在没有电的穷山僻壤,就连整个中国都没有血浆。我国在1944年才在昆明建立第一座血库,五十年代才有冻干血浆。白求恩在西班牙时,他运送的是用玻璃瓶盛装的鲜血而非血浆。所以,当女护士小林说:“血浆没有了”(第一次出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八路军医护人员懂输血,二,他们用过血浆。那么以下的情节不但让白求恩气愤,也使不明就里的观众气愤了。“这些所谓的医生、护士自称救死扶伤,可在关键时刻居然连一点血都不肯捐!”观众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八路军见死不救一点人性都没有。

        剧中不但出现血浆,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的高分子聚合物制造的血浆袋也出现剧中。而后面的情节又说八路军不懂输血有情可原,实在是矛盾。

        第二,剧中表现是白求恩提议发动群众,组织并建立了流动血库。这就是张冠李戴

        镜头二中:

        董:白大夫,其实这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流动的血库,关键是你得要说服他们。

        镜头三中:

        白:41个伤员死了18个。为什么我们不多准备些血浆呢?(对叶院长)叶,我在西班牙时,专门配备有运输血液的车,我知道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但你们可以发动当地的老百姓来献血,因为他们是一座流动的血库。董:你觉得可能吗,发动当地的老百姓献血?

        (剧情本身就有很多矛盾之处)

          建立“流动输血队”,被白求恩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外科史上的一大创举,是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和根据地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结果。白求恩自己都感慨地说:“群众是我们的血库,这样的情况在外科医学的历史上,简直是创举。在西班牙,我们没有想到这一招。毛主席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什么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水平,也钦佩你们的组织动员工作!”

        我父亲在回忆文章《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工作片断》中说:

        晋察冀军区各医院输血抢救伤员的工作始于1938年7、8月间。先是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军区后方医院,以后又在在二、四 分区医院开展。第一个献血者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继之有叶青山、游胜华、刘小康。领导带了头,党员接踵而来,群众也踊跃报名参加献血。由于输血的开展,对伤员抢救工作的成效显著提高。

        

        这年11月中旬,聂总指示我随白求恩工作、学习,以一、两年的时间把白求恩大夫的医疗技术学到手,并负责安全和日常事宜。因而我随白求恩大夫从平山县常峪卫生部驻地出发,向大沙河北线前进,到达杨家庄我后方医院一所,在此检查了250名伤员,做了30多例手术,并更广泛地开展了输血工作。

        在杨家庄医救工作告一段落后,闻讯三五九旅在山西广灵县上、下寺弯、曲回寺等地有500多名伤员,我们即刻启程前往。在那里共检诊伤员400多名。做手术60多例,在部队和地方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下,也开展了输血工作。

        三五九旅某团参谋长左齐,上肢复杂性开放性骨折,生命垂危。由三五九旅卫生部长顾正均和所在村的村长各献血四百毫升,才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在其后组织的前线手术组中,也都充分开展了输血工作,大大提高了一些垂危伤员的手术成功率。

        1939年元旦之后,我们回到灵丘县杨家庄医院,筹办特种外科实习周,以培训各军区外科医生和为各军分区卫生部及三五九旅卫生部成立手术组在技术准备。为此集中了一、三分区和三五九旅各类需做手术的重伤员四十名,并编印了教材,成立了医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由我任书记,刘小康任秘书长。

        白求恩出于对革命战士的高度责任感,根据以往战救工作的经验,在会上提出创办血库的意见。这在当时北国的穷山沟里,没有电源,没有冰箱,根本是无法办到的

        我在会上向白求恩表示:手术用血问题你就不必操心了,我可以保证40名重伤员所需的六万毫升血液。经过医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反复讨论决定:发动人们群众,掀起一个自动义务献血的高潮。

        这时,我们和村长、农救会主任、妇救会主任等干部一起开会商量。会上,我们向群众讲明了输血的政治意义,白求恩同志也向大家解释道:"土里没有种子,长不出小米来,身体里没有血,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伤员身体里失去了大量的血,只有补给他们,才能把他们医好。从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取一点儿血,对于身体,并没有妨碍,因为它能很快给自己补上。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血,救活一个战士,胜于打死十个敌人。"

        当大家知道白求恩同志和我们已给伤员输过血的事实后,村长和妇救会主任立即自告奋勇地说:"我们给!我们给!"接着又召集了群众大会,进行动员。我与刘小康首先报名参加自愿义务献血队,接着村支书、村长、农会、武委会、妇救会和青救会主任都在会上报了名。在干部与党员带动下,全村男、女青壮年报名150余人。

        凡是报了名的,都发给“献血光荣”的红布条。并规定献血者每抽血四百毫升,免费供给红糖一斤,鸡蛋十二个,茶叶一两。每天都有十几名群众在医院俱乐部等候献血,随抽随输,充分保证了手术用血。

        血源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白求恩同志。两年以前,白求恩同志在西班牙战场上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他是专们负责战地输血工作的。那时,血液是城市人民志愿输给的。要把血液运到前钱,而又不使它凝结,需要一套冷藏放备,而且还要克服战地运输上的困难。有时候,血液供应不足,使抢救伤兵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困难.

        现在,他在中国的解放区战场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像。白求恩对此取了个名字叫“人民血液银行”。他还说:“我在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在时担任血液供应工作未取得成功。而你们的血液供应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是当代世界上所没有的。有这样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有这样好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好的八路军,有这样好的中国人民,我可以肯定,任何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征服不了中国的。中国必胜,日寇必败,这是不可转移的规律。

        人民战争思想的创举,成了我军卫生战线上一个独创的重要法宝。"

        第三,老百姓居然端来猪血、狗血送给白求恩给伤员用,中国人就愚昧到如此地步了吗?中国自古就有“滴血认亲”之说,何来与动物认亲之理呢?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在我以前的博客文章《在杨阳导演网站的论战》中,有以下这段话:

        “我军为失血过多的伤员实施输血以挽救其生命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开始于1938年6月白求恩同志来到军区以后.由于受器材条件的限制,在此之前我军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不仅没有见过输血,甚至对此一无所知.这年9月,在需要给一名伤员输血的时候,年轻的护士和卫生员犹豫不前,叶青山走上前去,捋起衣袖说:"输我的!"于是,350毫升鲜血经过白求恩带来的三通注射器从叶青山的血管流进了伤员的血管.这是晋察冀军区第一次施行输血,而贡献者就是军区的卫生部部长.据当年叶青山的警卫员高华回忆,这一年的四个月中,叶青山为伤员献血两次.白求恩曾多次伸出拇指赞叹道:"我到过世界很多地方可我从没见过这样高尚的人,中国人民真是伟大的人民."部长叶青山带了头,不仅其他同志跟着献了血而且一些群众也献了血.卫生部由此组织了群众"自愿输血队".这种组织的形成使我军在战争环境下,在没有储血设备,没有现代化运输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了输血问题.这被白求恩称为"外科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自<红医将领>一书,冯彩章 李葆定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 ”

        但是我在我父亲的文章中看到的却是白求恩第一个献血,最近又在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网站查到《白求恩生平》的文章,其中说到1939年1月在杨家庄开办特种外科实习周时,白求恩第二次献血,文中这样写道:“

        “回到杨家庄后,……那是一个雪花飞舞的夜晚,翻译刚刚给他读完《抗敌三日刊》,一个医生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一名刚送来的伤员股动脉出血了。白求恩以自己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为理由,再一次献了三百毫升--第一次是在八月二十二日,为一个截肢伤员输的。”(即1938年8月22日)

        所以,在晋察冀究竟是谁第一个为伤员输血还有待考证。

      通宝推:年青是福,玉垒关2,
    • 家园 游黎清:我父亲与白求恩的口舌之争

      我父亲与白求恩的口舌之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到37年的12月日军攻克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虽然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仍抵挡不住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一溃千里,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城市相继沦陷。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震惊世界。当时西方世界大多数欧美人看到日军不可一世,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普遍认为日本人优等,中国人劣等,站在一旁看笑话。

      虽然白求恩是美加共产党派到中国的,而且是白求恩自己要求到中国援助中国的抗战。但当他踏上这片正处于战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的土地时,中国的贫瘠,落后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刚刚来到晋察冀军区时,对我们的缺医少药,器材简陋,医务人员的匮乏感到吃惊和愤怒。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表现了他的傲慢与偏见。因此,就有了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天,我父亲游胜华陪他查完房,他很轻蔑地对我父亲说:“你看你们,怎么什么都没有。你们中国人真无能,这么大的国家,却让日本这么小的国家欺负,又穷又落后,愚昧无知。日本人打得你们丢了大半个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了,活该,该着了侵略你们,等着当亡国奴吧。”翻译董越千把话一句不落的翻给父亲,随着每一句话,父亲和董越千的脸色都沉了下来。

      父亲未加思索马上反唇相讥:“ 对,我们落后,我们贫穷,可是我们不肯当殖民地,我们拿起武器反抗。你们先进,你们富裕,你们文明,可是你们当英国的殖民地都当了一百多年了,光有总督没总统,到现在也没反抗!” .翻译董越千开始不敢说,爸爸说你就翻给他听怕什么,我说的。

      一句话说得白求恩脸涨得通红,噎得他半天说不出话来,,嘴上的胡须在嗦嗦的颤动,想发脾气都发不出来了,这回可碰到一个蔫儿萝卜,辣的。

      (董政一边听一边笑着点头,:“对,是这样,这事我父亲也说过,不止一次,后来文化大革命了就不敢说了。其实他刚来的时候不是像后来那么好,我父亲说:‘我们帮助了他好多呦’”

      孙波听完哈哈大笑:“没想到游伯伯还这么有水平!”)

      敢这样不留情面顶撞他的除了爸爸没第二个人,让他觉得中国人有骨气,有思想,不是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也叫不打不相识,从此他对父亲另眼相看,相互能坦诚相见。白求恩倒不喜欢那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人。 

      这段话最早是在1964年父亲和战友们写回忆录的时候说到的,以后还常常提起。当时我才上五年级,12岁。从此我才知道加拿大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属于英联邦。父亲写回忆白求恩的时候每每想起这段往事总想把它写进去,但由于当时宣传上高大全的调子,一切有损光辉形象的东西都不能写,可事实就是事实。以后有记者来采访 就是说了,也从来未见诸报端。 

      我说,白求恩怎么这样啊,父亲说,这有什么奇怪,很多外国人都不了解中国,就连斯大林都有大国沙文主义,对咱们指手画脚,他还是共产党的领袖呢,更何况白求恩了。

      我还记得爸爸当时非常气愤地说:“说我们落后穷,怎么就能成为日本侵略我们的理由呢!我们挨了打,受了欺负倒是我们自己的错了,这是什么道理!”还说,:“国家不强大,人家就瞧不起你,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要向一切先进的国家学习,包括向敌人学习,白求恩还说了,从日本人那学习科学技术,效仿他们,并超过他们,为我服务。

      关键词(Tags): #游胜华(当生)#白求恩(当生)
      • 家园 这游老爹的逻辑不是一般化的强

        他的殖民地理论用到柯隶华等老印身上完全成立,用到白求恩身上就荒唐了。白求恩的祖先本身就是殖民者,而且加拿大还有很多从美国过来的皇民(忠于英国,不愿独立),这游老爹倒以为当时的加拿大人都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受害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