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夏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夏朝简史) -- 黄金狮子

共:💬31 🌺2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夏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夏朝简史)

    夏代的早期(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2000年),或者说是夏以前的几百年,炎黄部族(诸夏部族,三皇五帝世袭)或者叫华夏部族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黄帝之后,长期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炎黄部族的活动区域,或者说核心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晋南、河南和陕西东部这一代。在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间段内,有一个铜石并用时代;考古上,把这个时代的文化叫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到目前为止,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大概有1000多个,在这个区域之内(炎黄部族)就大概占有700多个。到了夏禹时代,这个数目进一步整合为200多个(在这个区域内)。

    如果从大禹开始算,夏的都城在“夏都阳翟(八年),夏居阳城(三年)”;阳翟也就是今天的许昌禹州(瓦店遗址),大禹有天命后正式立都的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禹公布了《夏小历》;改了立法,宣布了新的朝代的来临。阳城是今天登封县王城岗地方,是大禹避帝舜的儿子子商的地方。

    到了夏启的时候,在阳翟建了一座钧台,举行了钧台之享,宣布了家天下的开始。但是,夏启并没有在这个地方建都,而是把都城迁到了平阳(尧舜所在,另一说在安邑,这两个地方很近)。(补一)这是因为,东夷部族(山东、江苏龙山文化已经开始逐渐强大起来了);在靠近豫东平原,远离本部族核心区域的地方立都,容易受到威胁。在解决了和帝舜支系的天子位之争后,夏的王室选择迁回老家大夏;既方便统治,又方便消除威胁。

    在大禹的时代,禹有几个贴心的老干部也都封在了阳翟附近;譬如,昆吾氏(夏之同姓)封在许昌以东的帝邱(河南濮阳);四岳的姜姓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在了河南南阳;斟寻氏(夏之同姓)封在了今天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代。

    夏启死的时候,把天子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是个二世祖,实在不能服众!没有了领导核心,炎黄部族就开始乱了起来。东夷的有穷氏在酋长羿率领下由山东迁到了有夏氏属地的穷石(今河南省洛阳之南),还和当地的夏人通婚。这个羿可是个猛人,抓住炎黄部族(夏人)混乱的当口,起兵赶跑了太康,因夏民而代夏政。

    太康也没跑远,他投奔了同族同姓的斟寻氏,于是“夏都斟寻”(二里头);羿这个人很有政治头脑,一开始也没敢直接称天子;他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后(天子),这就改了性质成了自家人窝里斗。但事实上,国事还是由羿来控制。就这样,也引起了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有和氏与有羲氏就公开地不买账。羿干脆说他们废时乱日派兵收拾了他们。(“太康失国”)

    太康实在是个废物点心,对羿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的五个弟弟和他一块跑了出来,看到他这么没用,就做了一首《五子之歌》,用大禹的事迹来讽谏他。后来,太康和仲康都死了(郁闷而死),羿就直接称了王,变成了“后羿”。太康死了之后,儿子相继位,屁股还没坐稳;后羿就打了过来,相只得向东面跑,去投靠另一个同族同姓斟灌氏和禹的老干部昆吾氏。后羿也定都于斟寻(还是有点不敢在夏人的老巢平阳)。夏后相后来就住在昆吾氏国都帝邱,开始了“夏都帝邱”时代。

    后羿是个猛人,但不是个“小人”;这种人那里斗得过小人哪!一不留神,被手下的“小人”寒促给要了性命,连老婆也被人接受了(是嫦娥吗?)。寒促可是个小人,讲究赶尽杀绝,夏后相、斟灌氏和昆吾氏都接连被寒促给收拾了,只剩下后相的怀着孕的老婆缗(mín)跑回了娘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不久就生下了有名的少康。

    史家历来瞧不起“小人”,也就瞧不起寒促;可以讲“后羿”,可以说“后羿都斟寻”,但没人理寒促这回事!直接就讲到了少康。少康小时候靠着舅舅过活;长大了以后,又娶了老牌世家有虞氏(帝舜的儿子子商的后代)的一对姐妹花做了老婆。自个也悄悄藏到了有虞氏的纶地(河南省虞城县,寒促的眼皮底下)。

    寒促对夏人来说(炎黄部族)到底是个儿外人,为政又不靠谱;大伙吃够了寒促的苦头,也吃够了没领袖的苦头。这时的少康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他联络了斟寻氏、斟灌氏和昆吾氏的后裔,举起了后禹和后启的大旗,在夏人的一致拥护下杀了寒促及其党羽,恢复了姒氏(禹的姓氏)在夏人中的地位。后少康自幼吃够了苦头,复国以后能勤于政事,很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诸侯们都很拥戴他(“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夏朝再度兴盛(成为天下共主),史称“少康中兴”(史书上的第一个“中兴”)。他的都城在阳夏(原属河南开封,现属河南周口),夏朝到了他这个时候才真正稳定了下来。

    少康死后,他的三儿子杼继位为天子。后杼可是一个猛人,他父亲少康复国的时候就曾经独自领过兵打过仗。他当了天子之后,先把都城迁到原(今济源西北),四年后又迁到老丘(今开封东北陈留县).,夏都东迁了。史书有载“季杼作甲”,您瞧厉害吧!在杼当天子的时候,不断地同东夷打仗,一直打倒东海边,第一次降服了东夷族。夏人很推崇他,认为只有他能够继承大禹的事业;祭祀的时候,“杼,能帅禹者,夏后氏报焉”。不过,杼只当了十七年的天子,就得病去世了。

    后杼的儿子槐也是个猛人,他继承了他老爷子的事业,继续东征;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后来夏桀还利用这些九夷压服过商汤。槐作了二十六年天子,死后埋到了老家安邑(后来的好些个夏王都有这个习惯)。

    后槐的儿子芒是下一任的天子;后芒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功绩,留置于史书的事情只是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沈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芒子后泄的时候,夏的国力还在上升。东夷、西羌等六夷都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后泄的爵命。后来继任的夏王(后不降、后扃)在位的时候,夏人的日子还过得不错,还保持着天子的颜面。但到了后仅时侯,风水轮流转,夏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后仅的时代,夏的国都就不得不从豫东平原上扳回豫西老家了。史书记载,帝皋都渑池(今三门峡渑池)附近,这个时候夏人在斟寻已经营建过宫殿了。到了帝桀(名履癸)的时代,夏人干脆把都城扳回了斟寻(二里头),历史又跑回了原点。

    不得不说,到底曾经阔过,夏人的心气还是很高的;和殷墟商人的王都一样,夏人也不曾在国都营建城墙。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夏人心中还是有数的,在宫城的外围建了一道宫墙来保护自个儿。

    等到英明神武的商汤干掉了夏的老干部、老伙计(韦、顾、昆吾)的时候,斟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地方(有学者估计,这时候的斟寻的人口少则三万,多则十五万)。可是这样大的力量和那一道宫墙都没保住后桀和姒氏家族的天子位,六千兵马就在商汤领导下冲进了斟寻,搬走了夏人的宝贝和姒氏家族的天子位;商汤有了“大命”,践了天子位,改朝换代了。

    史书上对“太康失国”这一段历史还有分歧,姒氏家族的夏朝的历史算上这一段就是:“从禹开始共有十四世十七王”,“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或四百七十二年)”;不算这一段,“四百三十一年”(或四百三十二年)。

    补一、也有一种说法,大禹的都城在平阳,狮子不大认同;在狮子看来,大禹之所以离开炎黄部族的老本营晋南地区,确实有避开帝舜和帝舜的儿子子商的想法(避开禅让),但恐怕也有避开他们的影响发展自个的实力的想法(眼皮子底下);到了大禹正式继位,在阳城和阳翟一代已经有了一个基础,很难抛弃这些再回晋南了。早先的史书记载只是“夏都平阳”,也并没有记载禹都平阳。

    狮子还看到,有人认为古史记载的阳城看作阳翟之误;狮子不赞成这个看法:一、汉代以前,阳城和阳翟就不是一个地方;二、记载的是“夏都阳翟”和“夏居阳城”是在不同的场合,各有所本;三、在阳城和阳翟都发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遗址,考虑到遗址的规模和八年、三年的历史记载,狮子作了如下解释。此外,《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后居阳翟(音狄)。

    关键词(Tags): #夏朝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飒勒青,老老狐狸,
    • 家园 请重视埃夏一体说。

      夏朝在埃及,那里的文明才能是朝代。

    • 家园 龙山与仰韶。

      龙山与仰韶按陶器来看应该是不同的文化,如何区分这中间的部族成分?是听闻有某些遗址混杂着仰韶和龙山的特征,但一来貌似不在山东二来也是混合产物不能确定是炎黄部族啊。

      楼主给介绍下吧。

      “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大概有1000多个,在这个区域之内(炎黄部族)就大概占有700多个。”

      • 家园 【讨论】回复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简单地讲,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不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龙山文化指得是某一个时期的文化,而仰韶文化只是某一个地区的文化(类型相同)。

        最早发现仰韶文化是在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豫西),是一种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多半含有彩陶,所以有时候也曾称彩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经是个成熟的农业社会;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标志物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双耳尖底瓶(大陆课本里有)。这个文化说得通俗点就是华夏文化的前身。

        这个文化再往下发展,逐渐细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另一个是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前者(半坡类型)就是后来的炎帝族文化,后者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族文化;中央电视台历史频道播过一个节目“发现黄帝城”就采用了上述的观点。半坡类型的标志物就是彩陶鱼纹盆(大陆课本里也有);庙底沟类型的标志物就是玫瑰花纹彩陶。发展程度上,庙底沟类型已经主要用植物纤维做衣服,而半坡类型还在使用兽皮做衣服。

        下面就逐渐进入传说中炎黄、黄蚩大战,一直到夏朝建立,这个时期考古上发现是一个铜石并用时代。最早在1928年;第一次发现是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所以也叫龙山文化;这个地方就是城子崖古城遗址。后来随着考古的发现,还逐渐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浙江发现同一时期的文化,这些文化面貌也不大一样(文化系统和来源)。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个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

        山东龙山文化,就是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那种文化,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典型器物就是蛋壳黑陶,这也是后来黑陶文化的由来。

        河南龙山文化直接在庙底沟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有时候还细分成两期,一期是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称作庙底沟二期文化;另一种是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由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这个就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是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湖北石家河文化从相当于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 )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浙江发现的龙山文化后来就直接称作良渚文化,距今约5250~4150年,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彩陶文化逐渐衰落,或者说不流行了;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晚期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这个时候的社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城市、青铜器和文字已经开始出现。考古发现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有了阶层和贫富差距。

        还要补充一下,以前谈到龙山文化这个时期,都说是铜石并用时代,其实在仰韶文化时期也出现过铜器(发现的比较晚)。在陕西临潼的姜寨,发现过公元前4700年以前的铜器;是一段黄铜管型器和黄铜片型器。在《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这本书里,能看到铜器的照片,在附录六里还能看到鉴定报告。再补充一下,姜寨当地人说姜寨是姜子牙的出生地。

        通宝推:飒勒青,老老狐狸,
        • 家园 我觉得“文化”比“朝代”要贴近事实

          多谢你对“夏朝”的描述。我以前看柏杨的时候,记得这个时代是“非信史时代”,也就是说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主要靠神话和故事来传播。而且远古人物因为对自然的了解太少,通常这些故事中是人神不分的。《封神榜》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发现促使那个时期的历史有更好的确认?

          那个时代给我的感觉是部落战争和联盟的时代,因为技术的原因,即使战胜者统治的区域也不会太大,离得稍远的部落都有可能很迟才会得知战争的消息。象“夏朝”恐怕只是“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而且联盟是松散的,首领可能只是有有限的影响力,和后来的“朝代”还是不能比的。所以我认为被称为“文明”或“文化”更合适。猜测而已,还请方家指教。

        • 家园 我所以为的龙山是黑陶特征的典型山东文化。

          看来龙山只是个时间名词喽?

          龙山的概念也和东夷不是一一对应的喽?

          这些各地间的龙山文化有承继发展关系吗?

    • 家园 兄弟认为

      夏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奴隶制的帝国了,以前婵让制那个是邦国时代.这中华历史从夏开始这应该是对的!关于文字的问题.我认为夏应该有成熟的文字体系.但中国历史有一个彻定否定前朝以证明自己正统的习惯.而夏又是在文明的最初阶段,师掌历法和占卜.和祭祀的少数人才掌握文字,而改朝后这些人一般都会被杀,所以今天大家都不知道夏文字是怎么样的.有一些是非正统留下来的夏文字可信度不好说.比如三星堆出土一些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和二里头出土的符号有相同的地方可认为是有相连的文化系统,至于三星堆后的金沙遗址上的巴蜀图语是不是夏文字的延续不好说.但甲骨文是殷人的文字.怎么说它也不是夏文字.但就是甲骨文的历史就远比商的时间长.所以至少应该认为中华的文字远比四千六百年早.那夏文字的考究就意义不太突出了.而历史记录的夏朝已经有考古遗存来证实.这样这夏朝就不应该存在有无的争论了.但夏文字是否有那就要更多的证据,但上古金文的历史都比夏的时间早,那夏时代肯定有文字这就不用争了.而且夏人繁衍出汉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虽然汉民族经历了很多变迁.但西南少数民族有没有保留夏文字呢?这就要考究了.而夏之前很多东西都是凭当时人的文化水平来表达.一些时代说出来也不是正统的文人传出.于是就变成了神话.但那是很古远的时代,而现在的考古发现的城市遗址可追到九千年前.这比大马士革还要早.但那么久的历史只有传说流下来.

      其实我们的传说远比考古得到的东西少,比如反山那个王墓是皇帝时代的吗?濮阳那个第一龙的那个墓远比传说的皇帝时代早,而这幕的主人传说上是比皇帝晚的颛顼高阳氏.这些就证明中华的文明不是西来,历史也比我们现在有证据的时间早..

      个人认为.文明的特征莫过于历法的诞生,虽然历法包含了规律和表达方式两大内容.这就是文明.而中国的历法成熟至于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颛顼高阳氏时代,至少这时代就有完整而科学的历法体系,而表达历法的方式单纯的口述是不足的,那至少在那个时代我们就有了原始的文字.但这些里我们太远了。我看不到他的面貌或者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

    • 家园 送花!!!
    • 家园 夏朝历史伪造的成分不少吧

      那些世系,我觉得编造的成分较大。

      而夏桀的故事,和纣王太过相似,很难让人相信。

      这篇简史主要从夏本纪而来,司马迁距离夏年代太远,很难在那个时代,很难找到足够的资料写夏史。

      • 家园 以前人质疑《史记·商本纪》的世袭,甲骨文出土后

        质疑的人都闭嘴了。古代的史官是世袭的,且不以朝代之更替而变更。所以三代的历史也许缺乏文字的记载,但家族的口耳相传可以保证历史的正确性。

        司马迁的家族也许在商朝就是史官。因为周朝的史官大都来自商朝。

      • 家园 回相同

        相同的

        夏桀和商纣王都能力搏虎豹、生活腐化

        夏桀和商纣王都有红颜知己妹喜和妲己(和历朝历代亡国的大多数国君一样)

        商汤和周文王都有军师伊尹和姜子牙

        不相同的

        商汤“十一争而有天下”(最后是鸣条之战(商人的六千必死));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牧野一战(甲士四万五千,诸侯联军)而定天下(当然还有周公的三年东征平叛)

        妹喜是商汤的间谍;而妲己则没这个嫌疑

        伊尹是个奴隶;姜子牙是个当过官的小贵族

        夏桀从战场逃走了,后来被流放;商纣王鹿台自焚

        夏的后代封在杞;商的后代封在宋

        伊尹后来可以费立商王,商人把他和商汤一同祭祀(同标准);姜子牙掌管驻在殷的八师兵力,并分得了“殷民七族”,封在了齐国

        ......

        司马迁他们家原先是周的史官(史官家族的传人),写《史记》时也参考了很多材料。现存的赵国史书《世本》和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在世系记载上与司马迁相同。此外,上博收藏的楚简中有楚国的历史文献《容成氏》可以参照。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古人的职业道德还不如在有新的考古发现证伪之前相信得好。况且,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可靠性也被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了(基本还是靠谱的)。

        通宝推:混沌之源,
        • 家园 赞一下,《史记》到现在尚没有被证伪任一句话

          虽然有些话确实难以置信,但仍不能证伪

          • 家园 《史记》有的错误已经基本被学界确认了

            比如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就被认定属于脱离史实的发挥。

            • 家园 这个只能算是司马迁的有闻必录,事实上……

              他在《史记·赵世家》里记载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没错,然而在《史记·晋世家》记载的赵氏复兴事件则完全不同:

              “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这应该就接近于真实的历史事实。

              “赵氏孤儿”情节曲折,可能是战国时代人们相传的故事,可司马迁也不是无保留的接受这个传说的,一本书里写出两种记载,这也算一种实事求是的史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