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居然靠卫星电话与后方保持联络 阿门

          这要是真打起仗来可怎么得了

        • 家园 我也看了李江的访谈

          他的意思是日行近百公里这样的训练是家常便饭, 但不等于每天行军如此.

          李江先行队是突击走了90公里, 而不是天天在走90公里.

          我们的讨论内容是行军的平均速度, 而不是突击速度.

          • 家园 稍微训练一下

            每天行军五十公里大概不是太离谱

            我们大学军训的时候

            就有一次背着背包干粮拉练(由于没有背枪,负荷不算重)

            距离就是来回差不多四十几差不多五十公里(有一点点的坡,基本上是不错的土路)

            一大清早出发

            中午吃饭

            下午四点多回营地

            中间基本没有其他的休息

            最后五公里(三公里?)男生跑步前进,模拟强行军

            累是累了点儿

            不过主要还是最后那几公里跑的

            休息了一夜也就都缓过来了

            军队经过训练

            日行四五十公里且能保持相当的战斗力应该还是不太难的

            • 家园 我相信你的描述,

              但是某日行百里和每日行百里还是有差异的, 其实大家后来讨论的是多日行军的问题,要考虑身体反应和复杂地形.

              已经翻来覆去讲了许多回了, 谈不出新意了, 这个讨论就此结束吧.

        • 家园 得看持续时间了。。。

          朝鲜战争一天30公里,星期攻势还是比较靠谱的。

          说古代水平超过这个,实在难以相信。

          • 家园 个别的战斗中还是可以大%

            比如38军的在朝鲜的二次战役。而且古代战争物资消耗少,后勤对行军的牵制更小。

          • 家园 行军进程和作战进程应该还不一样。

            朝战的情况,按建制划分,白天进行普通作战,夜间进行战术穿插。如果不是前线部队,则白天尽量隐蔽,夜间进行大机动的战术穿插绕过敌人布防阵地,躲避敌人哨兵,限制行进声响,避免战斗,都要消耗时间。而且朝战的集团战术动作是以打击敌人为目的,不是以赛跑为目的,所以这个30公里如果属实的话,也应该是阵线推延的30公里,而不是行军路程的30公里。个人意见。

            如果是区域内的紧急调度或者是赶赴战区的无作战、单纯行进任务,就可以参考“汶山战役”这个情况。

            个人认为,古代如果治兵严厉的话,也可以达到或者接近这个程度,毕竟这次进军是依靠脚力完成的。古今差别不应过大。

            记得长征前毛泽东也有几次飞越式的战术迂回,山地行进跨度也很夸张。有空查查。

      • 家园 对您推己及人的态度实在无语了

        一般在平原地带全装备条件下走40-50公里左右是可能的,但是这个条件用在山地丘陵,连一半都到不了。

        呵呵,老兄推己及人,认为我在纸上那啥,咱也没办法。不过下面司马懿征孟达的例子正是通过山地的。另外那个征公孙的例子,一路上地形更复杂。您认为司马也是纸上谈兵?

        虽然我已经在主帖里给了链接。但这里还是全文帖一遍吧:

        也来举一个司马懿的例子 [ 任爱杰 ] 于:2008-01-18 21:07:08

        虎兄说

        曹睿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康,问,需多少时日?司马回答: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其间休息六十日——需一年时间。

        先纠正一个虎兄的小笔误,司马懿讨伐的不是公孙康而是公孙渊。

        司马懿这一仗的确打的时间不短。不过司马用兵并无定规。跑起来飞快的也不少。

        先抄一段书:

        《晋书.帝纪第一.宣帝》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

        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

        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抄书完毕。

        这里说的是司马懿讨伐孟达。孟达认为他盘踞的上庸离开司马懿屯驻的宛城(今河南南阳)有一千二百里,所以不方在心上。结果司马懿领兵八天就赶到了。

        从宛(今河南南阳)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直线距离约252公里,合500华里。汉尺短,一汉里约合416米。故252公里约合605汉里。由于道路不可能是直线,加上各种地形因素,实际距离应以两到三倍来算。孟达说的“去吾一千二百里”正合两倍,应是实际行军距离。换算成华里也就是1000华里。

        以八天行军1000华里,每天平均行军 125 华里。

        当然,书里说司马懿是“倍道兼行”。即使如此,则不“倍道”的速度是这个速度的一半,也有62-63华里一天。

        回到虎兄举的例子上来。

        公孙盘踞襄平(今辽阳)。辽阳距离洛阳直线1265公里。由于这条直线穿过渤海,司马懿更可能走的路线是今天的洛阳-北京-辽阳。

        洛阳至北京直线约660公里,北京至辽阳695公里,共计1355公里。合2710华里。以两倍计算,合5420华里。所以按司马懿自己的估算,“行百日”,一天也要平均走54华里。

        • 家园 您真的以为,人的能力说提速就提速吗

          更何况提一倍?

          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今六十里为食宿,亦量军士急缓为节)。

          兵书云,六十里已为两舍,倍道兼行,尚且要考虑军士的急缓。每天不超过60里的行军,尚考虑客观因素,这个60里,是个理论值。

          这个答案和我的实践与校尉的PLA实践都是符合的,也就是正常平原步行不超过每日40公里的进度,考虑其他辎重,过河,上山等负面因素,20-30公里的每日进度是可信的,实际的进度不仅仅是单纯步兵行军速度,而是整支部队推进速度,包含了所有的自然和人为风险。

          假若明军有火器等重器材的话,推进速度更低并不奇怪。

          上面的里是唐制,比现在的里稍长。

          您不会说兵书在胡诌吧?人家可是专业书。

          至于司马懿的速度是怎么来的。假若那是真的,那么就是一支骑兵 --- 为了赶进度,日夜兼程,用骑兵作奇兵,很容易理解。骑兵比步兵快一倍,也很容易理解。步兵倍道60里,骑兵倍道120里,如何?

          每天125华里,您何不自己走上三天,感受一下?

      • 家园 还有过河

        沟壑很多的地方,对行军速度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携带装备的情况下。

    • 家园 你知道不知道你在胡说什么

      我当年念的是警校,每天早上都要跑5000米,有不少体能训练课程。大二一次拉练,40公里,大约用时6-7个小时,身上只背一个小背包,5公斤而已,拉练完毕,连上上铺的床都很艰难,下个楼梯都要扶着墙壁。这东西不是你坐着上网胡扯就能明白的,实践出真知,懂不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