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战场上的蒲公英(十九) -- 王外马甲

共:💬173 🌺13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岔口?
        • 家园 南京是有好几个岔路口

          南京是有几个岔路口,江宁的那个岔路口以前是空军气象学院,现在成了解放军理工大学

        • 家园 原来以为南京只有一个岔路口村,搜了一下,结果:

            有六个。

            据了解,南京地区一共有6个叫岔路口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市区内的南岔和北岔,另外4个在溧水、高淳和六合辖区内,都是因为有一个丁字形路口而得名。南岔、北岔起源于清代,南岔在清代名叫岔路村,相对比较繁荣,民国时期改名岔路镇,曾是镇政府所在地,北面有道城墙。北岔清代时叫岔路街。因为百姓习惯叫它们岔路口,后来就都定了这个名字。

          两个岔路口弄晕外地游客

            但查找网上的南京地图,只看到位于紫金山东北的岔路口村。

            有些人提到南面那个岔路口会加上江宁两字,感觉没北面的岔路口矿名。但以后的高速铁路南京站就设在那里,地铁一号南延线在那里有个地铁站,规划中的地铁3号线也将在岔路口设站。将来南岔路口肯定会盖过北岔路口。

            江宁这个岔路口位于雨花台与东山镇(江宁区政府所在地)之间,紧靠大校场机场,看来伞兵住的应是这个江宁“岔路口”。

    • 家园 花之
    • 家园 可找到这拉环了
    • 家园 花看
    • 家园 地板

      哪有员外自己抢自家板凳的

    • 家园 【原创】战场上的蒲公英(十九,补)

      一次发不完,只好补一截

      ——————————————————————————————

      46年3月的南京,已经和举行受降仪式的时候大不相同了。

      几个月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45年9月的一百法币可以买两只鸡,46年1月却只能买两个鸡蛋,到了3月份就只够买两粒煤球了……人民群众的情绪从欢迎政府回归时的兴高采烈逐渐转变为极度失望和怒不可遏,“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连小孩子见到国军官兵都躲得远远的、现出一副厌恶的表情。

      这时候,南京城里每天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群众运动,有以市民为主体的、也有以学生为主体的。

      市民闹事的主要目的是“反失业”。

      沦陷期间,南京市里有六百多家大小工厂,这些企业虽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日伪性质,但员工是中国人、车间厂房也在中国的地面上,抗战胜利后,只要稍加整顿就可以恢复生产。但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来自四面八方,“接收”行为就如同哄抢一样的毫无计划,这个收仓房、那个收原料,今天搬机器、明天割电缆,甚至出现了“一辆汽车五个人接收”的笑话(一个人接收车身,其他四个接收车轮子),经过这么一折腾,好端端的工厂被拆得七零八落,最终能够恢复运作的不到一百家。南京市里的大部分工人被迫失业,生路断绝的市民们不得不走上了抗议斗争的道路。

      而学生闹事,则是为了“反甄审”。

      沦陷期间,南京市里依然有“中央大学”等院校在日伪的教育体系下继续开课,抗战胜利后,真正的“国立中央大学”回来了,国民政府就把“伪大学”撤消、改称“南京临时大学”,并且不承认“伪校学生”的学籍,要对他们进行“甄审”——“甄审”的办法就是考试,基础课补考英语,政治课补考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考试过关以后才能够重新入学——理工学院和医学院合并到上海的学校,其他院系则留在南京、并入“正牌的中央大学”。

      这么一来,南京城里的“伪学生”们就不干了,他们游行示威、绝食抗议,坚决不参加“甄审”考试,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丢失首都的责任不在学生身上,甄审的对象应该是政府的官员”。

      46年3月,原“昆明警备司令”关麟征正在南京述职,他因为“一二、一血案”丢了差事,正等着接受新的任命。这时候,大概是希望自己“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关将军看见南京学生闹事,居然决定亲自去校园训话、开展思想工作。

      走进中央大学(当时叫南京临大),学生们正在集会。大家一看见这位披斗篷、穿马靴的将军就发出了阵阵嘘声,再听说他就是“昆明血案”的罪魁祸首,更是骂声四起。“关铁拳”一介武夫,说话全无遮拦,在昆明的时候就信口开河,说什么“学生有示威游行的自由,当兵的有开枪的自由”,结果被赶出了云南,现在到了中央大学,他登上讲台、开口就说:“和你们学生打交道,真比对付十万敌人还麻烦”,还说:“你们学生一张嘴,没道理也变成了有道理……”

      学生哪里肯吃这一套,立刻群起高呼:“我们学生是讲道理的,你这个反民主的刽子手才是真正的强词夺理!”,然后,一阵阵口号震耳欲聋,骂得关麟征瞠目结舌、真的变成了“红脸关公”,最后只好跳下讲台、落荒而逃。

      “关铁拳兵败大学校园”的典故一时成为京城的笑谈,弄得蒋委员长也无可奈何:“关雨东的政治是弱项……”。可没过多久,老蒋居然任命关麟征为中央大学的教育长(关麟征也因此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的第二任黄埔校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再说句玩笑话——网上有人说,关之琳是关麟征的孙女。如果这是真的,那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六十年前的老关不受大学生的欢迎,但若是换成现在,让关之琳再到大学校园里走一趟,绝对能把关家的面子找回来。)

      关麟征去中央大学的时候,蔡智诚他们也在场,关司令被哄走以后,伞兵军官却没有走。大学生冲着他们喊:“军人滚出校园去!”,蔡智诚就报出自己原先的学校、专业、年级和老师的名字,并且说:“我们是军人、也是学生,大家都是中国的青年,总可以坐下来交流的嘛”,学生们这才不起哄了。

      虽然不起哄,却仍然无法沟通。

      蔡智诚的“说服对象”是工学院的学生,他解释说,自己在后方考大学的时候也考了英语和《中国之命运》,所以“甄审考试”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学生联谊会的代表却认为,“甄审”的实质是对沦陷区青年的侮辱,必须取消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并且撤换不称职的教育官员——双方各讲各的道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当时,蔡智诚只是觉得这些学生的组织性很强,很不容易对付。可他哪里知道,他面对的“联谊会主席”(王嘉猷)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共地下党员,他更不会知道,会场上的43级机电系“谈话代表”竟然是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当时是中央大学“反甄审”运动的骨干,王嘉猷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因此,他执行的这项“说服工作”,其实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如果以为只有共产党人才懂得发动学生,那就错了。蔡智诚他们也是到校园里来“点火”的。

      点火的契机在于东北。

      抗战胜利后,东北就处于苏联军队的控制之下。按照《中苏友好条约》的规定,苏军应该把东北地区移交给南京中央政府,并且在45年12月1日以前完成撤军,可是,一直到46年,苏联人都没有撤出的迹象。

      46年1月中旬,“东北行营”的八名官员在抚顺被东北民主联军的散兵枪杀,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吁请苏联“约束中共武装”、要求苏联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2月份,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关于东北问题的四条主张”,要求国民政府“承认东北民主部队”、要求“限制进入东北的政府军的数量”,却没有要求苏军撤出东北——这就给后来的“反苏反共运动”提供了口实。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对苏联的印象很不好,这不仅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苏军占据东北,并且不断压迫国民政府在外蒙问题和新疆问题上做出让步,这样的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共的发展,但在本质上却伤害了中国的主权,这就深深刺伤了中国人民最敏感的神经——于是,当国民党当局把共产党的暧昧态度与苏联军队的沙文主义联系起来的时候,当蔡智诚他们指责“某党为了实现武装割据,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时候,一场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被点燃了。

      “为了国家主权,不惧赴汤蹈火”,“只知有国,不知有党”——这是46年反苏运动的主要口号。

      国民政府选择在这样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口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1946年3月,正是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到中国主持调停的时候,马歇尔一下飞机就听到了如此“民主的、爱国的呼声”,立刻就对苏共和中共的行为提高了警惕。于是,随之而来的政治胁迫和国际压力不仅迫使毛泽东决定“让开大路、占据两厢”、放弃了“独占东北”的计划,也迫使苏联最终从东北撤了军。

      46年3月的这次“点火”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和三青团最为成功的政治运作之一。在这场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大批青年先是走上街头,继而又走上了内战的战场,而与此同时,由中共主导的“声援一二、一学生运动”和“反甄审”运动却被完全压制,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被要求不得参加反苏运动),于是,中央大学的闹事学生们最终被迫服从政府的安排,到上海念书去了。

      这次进校园,蔡智诚他们的功劳不小。但事实上,仅凭蔡智诚他们这一伙军官是不可能“点火”成功的,真正在运动中发挥作用的是混杂在学生中的“人民服务队”——也就是“五毒”中的“青年从”。

      所谓“青年从”,简单地说就是“青年从军退役人员”。马甲在前面的段子里讲过,“十万青年十万军”时期有个政策,青年军从军人员退役以后可以选择进学校读书,由国家提供学费——现在抗战结束了,一大批拿政府薪水、受三青团领导的“青年从”就涌进了各大校园。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成绩更加不妙,却可以不在乎考试、不在乎纪律,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叫做“人民服务队”),实际上却沦为了流氓学生和学生特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青年从”有点象是“军官总”的孪生兄弟。在校园里,他们的组织性不亚于学生会、攻击性却更加残暴,他们兼有学生的轻率和兵痞的野蛮,却失去了理想的单纯,犯起浑来无法无天。在三青团的指使下,他们可以打老师、打同学、大闹课堂,可一旦对上级不满,他们也敢打警察、骂官员、围攻政府。

      1946年4月,刚在“反苏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青年从”就转而大闹南京总统府,有个家伙居然还在总统府的墙上画了个大王八。

      而这位敢在蒋委员长办公室的大门口表现漫画才能的傻大胆,就是蔡智诚的老朋友潘崇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来老江是伪学生啊

        共产党利用学生搞什么反甄别,不过是想给国府添乱,根本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积极参与的学生,如果不是人在党内的,想必就是对这两门加试犯头疼的主儿吧。声称甄别是对他们的侮辱,实在是羞耻心不足。小蔡在松山上玩儿命的时候,他们在樱花下做皇民,现在旧都光复,不知道夹着尾巴,居然对考试挑三拣四。

        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在一座缴械军人和普通市民被杀戮三十余万的首都城市,居然可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还有乖乖上学的莘莘学子。人类的生存意志真是远胜战斗精神。这些人不甄别,那八年的抵抗纯粹是多余的。应该让西南联大和留南京的中央大学搞个姊妹校才好。

        而另一面,小蔡能把学生发动起来,说到底是因为国府的主张是正确的,反对外蒙独立,反对苏联驻军。天经地义。

        • 家园 沦陷区人民就低人一等

          活该夹着尾巴做人?

          政府没有尽到保卫国土保存人民的责任,回过头来还要把普通学生当成潜在汉奸搞甄别,有这种道理么

          • 家园 为什么国府没有保卫国土?

            老蒋的抗战打得很烂,但是再烂也是惨胜了。国府基本上完成了带领全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任务。

            沦陷区的民众,和占领政府达成了事实合作。这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可疑。

            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选择了抛弃原有的生活,加入到抵抗者的行列。显然,这两个人群在当时的背景下,不应该享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 家园 能不能把核心这段详细讲讲啊,

        有些小报说核心有段历史很是含糊不清。

        会场上的43级机电系“谈话代表”竟然是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当时是中央大学“反甄审”运动的骨干,王嘉猷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因此,他执行的这项“说服工作”,其实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家园 这就是太上的学历那么复杂的原因

        “甄审”的办法就是考试,基础课补考英语,政治课补考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考试过关以后才能够重新入学——理工学院和医学院合并到上海的学校,其他院系则留在南京、并入“正牌的中央大学”。

        先是伪中央,然后去了交大,这回明白了。

        • 家园 主要还是 CORE 自己也不认这段

          90周年的时候,组织观看校庆录像才知道原来CORE也是校友...当时猛吃了一惊,读书的时候怎么一点也不知道,一直以为CORE是交大的.

          当年还有好事者甚至翻箱倒柜找出了CORE当年的借书卡,想攀上这高枝,结果嘛,马屁拍到马脚上.

          不过话说回来了,不论是南大还是南工,校史上也是不认伪中大这段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