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一) -- 三个C盘

共:💬75 🌺9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四)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牺牲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对马海德、米勒他们而言,白求恩大夫的去世,有着别一样的意义。也许他们更能理解,作为异国人,别离故土,埋骨他乡,这是理想主义的完美注释,又充满着悲壮的感伤。米勒此时已经离开了延安,他要求去前线感受最真实的斗争。他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太行山上,朱德亲自接见了他,曾经去过德国的朱德用德语欢迎了他,在追悼白求恩大夫的过程中,米勒表示出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而马海德的哀痛,恐怕还是米勒之上。当1938年,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抵达延安的时候,代表中央军委在延安城南门外迎接的人当中就有马海德博士。或许是加拿大与美国地域接近,或者是同样的语言交流的便利,马海德博士负责着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信件的处理,直至白求恩大夫逝世。在由滕代远等8人组织的追悼筹备委员会中,就有马海德博士。

      怀念着逝者,生者继续着严肃的工作和热情的战斗,很快,便是1940年的春节了,正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除夕,在异国的马海德博士收获了他的爱情。

      很幸运,苏菲曾经细致的回忆过这个美丽的除夕,我们得以轻易的回到那个现场。

      “当我们再次回来时,礼堂里已经开始跳舞了,人们双双起舞,我独自一人悄悄地站在大柱子旁边看热闹。一会,马大夫带着一个舞伴从我面前跳过去,温文尔雅地跟我打个招呼,他跳舞的姿势美极了,下一支乐曲开始时,他就过来约我,我说不会,他说没关系,便带着我跳起来。最初我踩了他几次脚,慢慢地跟上了步子,跳得合拍而且很有兴趣,一圈又一圈,一直跳到舞会结束。他说今晚不回城里去了,将在肖三那里过夜。”

      晚会之后,大家分手回去,可是和苏菲住在一起的李大姐要生产了,苏菲她们爬过山找到了马海德。

      “正在这时,旁边的门响了一声,里面出来一个人,定睛一看,正是我们要找的马海德大夫。我抹抹眼泪,说有个大姐要生孩子了,快救人去吧。他有些犹豫,说他不是产科医生,我不由分说,催他穿上衣服,拉着他就走……到了我们窑洞里,他把闲人都打发走,留下我和林兰给他做助手……黎明前,一个小女婴终于顺利降生在人间了。”

      “人们都去睡觉了,我请马大夫回去好好休息一下,他却说:‘你看天亮了,天气这么好,我们出去散步,看日出好吗?’

      “我俩出了院门,来到了延河边上,这是我们鲁艺师生晚饭后常来的好地方,但是清晨的情景我却是很少感受的,我发现天边的朝霞,抹着一片红晕,映照着河边上和沙坡上黄色的沙土,很美很美,一夜的劳累,似乎都消失了。”

      “我们沿着延河慢慢地走着、谈着。从当前的生活、学习、工作,谈到了彼此的家庭与身世……我对他了解得越多,心里越是觉得和他亲近,看他是那样的纯朴、可敬、可爱……他夸我的手特别美,像象牙雕刻出来的;又夸我动作敏捷,劝我改行学医;还说我的性格也像人一样美,既开朗又温柔……就在这个晴朗的早晨,年轻的马海德大夫向我倾吐了爱恋之情。他的言词虽然质朴,感情却真挚、热烈,温馨与甜蜜,逐渐充溢着我的心头。当他低头亲吻我的时候,我腼腆且乐意的接受了。就在延河边温暖的阳光下,我们忘记了一切,沉浸在幸福之中。”

      原谅我在这号称原创的帖子里引用了这么多的原文,因为,我觉得除了亲历者,我们都无力细致的描写出这如此温暖的情感。

      关键词(Tags): #白求恩(嘉英)#马海德大夫(嘉英)#苏菲(嘉英)#国际主义战士#洋博士
    • 家园 记得《延安日记》里说马海德是个皮肤科医生^_^
    • 家园 【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三)

        汉斯·米勒博士是犹太人,1915年出生在德国。30年代,希特勒上台,第三帝国治下,犹太人倒了八辈子的血霉,生活就一字——惨。身为犹太人的小米勒赶紧奔了瑞士,找到了父亲的老朋友、巴塞尔大学医学系主任卢镕维克教授,免得被纳粹送了集中营。在巴塞尔大学,米勒攻读医学,还结识了一个名叫蒋兆先的中国学生,了解到不少有关中国的情况,对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产生了兴趣。于是,1939年,米勒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就直接来到中国去了延安。介绍米勒到延安的是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介绍米勒去延安的是廖承志和另一位国际主义战士,记者爱泼斯坦。米勒这时不过24岁,却已经少年老成,顺利到了延安,还承担了部分管理职能,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顺利送往延安。

      和英气逼人的少年才俊米勒博士相比,罗生特博士既是老大哥,又算是老革命了。罗生特博士原名叫雅可布·罗森费尔德,1903年生于奥地利加利齐恩的莱姆贝格,也是犹太人。l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维也纳大学医院当住院医生,算是标准的中产阶级。这罗博士很早就是社会民主党员,罗生特博士又是党内的积极分子。奥地利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就与德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德国纳粹一直想吞并奥地利,搞所谓德奥一体。奥地利国内有亲德国纳粹的奥地利纳粹组织,而政府是亲意大利法西斯。30年代初,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各怀鬼胎,那时的意大利很有点野心,想自己称霸,并不是后来德国的小兄弟。依靠意大利来对抗德国算是当时奥地利国内颇有些市场的主张。1932年,亲意大利的陶尔斐斯出任总理。在国内,社会民主党和亲德的纳粹都是被镇压的对象。1934年2月,奥地利内战爆发,社会民主党的军事组织与政府军展开巷战,但很快被镇压,社会民主党也被取缔。对外,3月,奥地利政府与意大利签订《罗马议定书》,以对抗纳粹德国。意大利当时可是真真正正在意奥边界上部署了四个师,宜称它要为保卫奥地利独立而战斗的。罗生特博士作为社会民主党党员,也被投进了大狱。出狱后,罗生特使离开了维也纳大学医院,自己开了一家诊所。

      奥地利的亲意政策很快便破了产,意大利不久就发现自己没资格和德国争老大,便转身当了德国的小弟,奥地利作为意大利的马崽,就成了意大利给德国老大的礼物。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成了纳粹德国的“东区”。既是犹太人、又是社会民主党员的罗生特自然跑不掉,又一次被下狱,投了集中营。一年后,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有被释放了,并被限令两周内离境。(为什么进了集中营又能被放出来,这个问题我不太懂。)。l939年8月,罗生持来到了上海,在法租界开了一家诊所。一面行医,一面联系上了“保盟”,还联系上了德国记者希伯。希伯是德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就发起成立了在华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斯诺哥几个常常在一起钻研。很快罗生特博士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这边罗生特博士认真钻研革命真理咱们暂且不表,那边刚到延安不久的米勒博士就遇上件大事——纪念白求恩。

      关键词(Tags): #米勒博士(嘉英)#汉斯·米勒(嘉英)#国际主义战士#洋博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查看了一下

        wiki和其它有关网上材料,说罗生特被从集中营释放的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在14天内离开奥地利。罗生特就这样在偶然情况下上了一条前往上海的轮船。

        今年奥运前,奥地利国家电视台ORF还专门播放了一个关于罗生特的记录片。奥地利的中国问题专家Gerd Kaminski还从罗生特妹妹手里拿到他生前的日记,写了一本书“Ich kannte sie alle, Das Tagebuch des chinesischen Generals Jakob Rosenfeld”- “我认识他们所有人,中国将军罗生特的日记”

      • 家园 希伯也是个传奇

        他出身于波兰,却是德裔血统。在德国完成的是所谓精英学业,却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他来中国很早,20世纪20年代就参与了国民革命,算是老革命,但一生都是以笔做枪。他很有组织能力,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左翼外籍记者群体,斯特朗、路易.艾黎都是其成员,斯诺、马海德、白修德等人都与之发生过联系。但他又自成一体,与当时的共产国际远东局若即若离。他是中国革命的参与者,抗战时,他是首先关注并报道进入江南苏北地区新四军部队的外籍记者,而后又深入山东地区的八路军控制区实施报道,多次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最后他的牺牲也十分壮烈,1941年在一次反扫荡突围行动中他和他的随员陷入重围,在所有随员为掩护他而牺牲后,他操枪与近身的日军展开肉搏,连毙4人后牺牲在一条山沟中,为八路军中第一位牺牲的欧美裔成员。但因为一些难以言明的原因,他在中国经历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上世纪90年代,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河北作家无意中发觉了希伯的事迹,感其人,为其做传,书名曰:

        外国八路

        关键词(Tags): #希伯(嘉英)#外国八路通宝推:芝蔷,
        • 家园 难以言明的原因是什么?

          但他又自成一体,与当时的共产国际远东局若即若离。

          难道他是托派?

          • 家园 那倒不是

            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希伯属于自带干粮,不像白求恩那样是名正言顺的组织派遣。结果在宣传上被忽略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传统上TG对自己的宣传方面特别强调自主革命,由此打下的一个注脚就是不太强调那些外籍参与者的宣传。

            • 家园 这个逻辑还不太理解

              如果说白求恩是共产国际派遣过来的,那更让人想起TG曾经是共产国际支部、被莫斯科使唤得团团转这段历史。而自带干粮的希伯,似乎更能体现中国革命自身的感召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