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篆书 -- 中虎步兵

共:💬98 🌺1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篆书 -- (一)甲骨文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

      大篆 广义上是指小篆出现之前所有的古文字,即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各国的文字以及诏版,权量、兵器、印符、瓦当,印玺文,还有汉代及后来碑石上的篆额文字等等.

      小篆 即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点看全图

      这几个字大家能认出来吗?

      现在就让我把这些主要体系一一简单介绍,呵呵.

      一 甲骨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但与后来中国文字的渊源关系已比较明显.

      诸篆体中,当推甲骨文为最早。甲骨文是甲骨文字的简称(也是总称),是指殷商时期占卜记事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实证的最古老且相对成熟的文字。因为最初发现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后殷商灭亡,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废墟,即所谓“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因为它所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古代把刻写称为“契’,故又有“契文’,“殷契”、“殷墟书契”等称谓,更有叫做“甲骨刻辞”的.

      甲骨文是用比较尖利的工具所刻(可能是青铜利器,因商代已有青铜器了,也不排除是尖石器的可能),至于是先书后刻,还是以利器作笔一次性直接刻上去的,说法不一,有人根据史书记载的秦大将蒙恬造笔的依据,断言殷商时期不可能有毛笔,而刻得又直又细,不象是先写后刻的,认为是用工具一次性刻成的;也有人认为,从字的结体及章法的完美情况看,如不是事前精心布白设计,直接刻上去是不可能达到这样高超水平的。后来甲骨出土得越来越多,经过进一步考证,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发现,有的甲骨上的字在字画的漏刻处,隐约有朱砂和黑墨的痕迹,由此推测是先写后刻的。至于是用什么笔,是否象今天的毛笔,用何颜料写的,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考古学家和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20世纪50年代初,曾先后在陕西省沣西张家坡、山西省洪洞县永凝东堡、北京市昌平县白浮和陕西歧山风雏村发了甲骨,并且知道上面刻有文字。清末的甲骨学家罗振玉曾委派其弟罗振常在1911年(清宣统3年)到安阳去收买甲骨,罗振常在其《洹洛访古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此地埋藏龟甲,前人30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有朱砂或别的红颜料),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之其处掘之,往往得铜云、古泉(通钱)、古镜等,得善价……土人因目之为龙骨……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多,拣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宣统3年2月3日条)。这份材料说明,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不是甲骨学家,也不是药铺,而是小屯村的农民.

      点看全图

      这几个字大家能认出来吗?呵呵

      1903年,刘鹗(号铁云,1857~1909年)从收买到的5千多片有文甲骨当中,挑选了1058片,编辑成书,名《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为这本书写的自序中,称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是占卜的“卦辞”.清末著名学者孙治让就是参照这部书写出了《契文举例》.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寄托于“神灵’,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占卜术,使用兽骨作占卜材料,这早巳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商代人是非常迷信的,尤其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更为突出。他们无论想到什么事情,几乎是日日时时事事都要占卜,如天气情况,年景好坏、祭神祀祖、出行、狩猎、战争、营建、生育、疾病等等,均无例外、因此留传下来的甲骨文也就比较丰富.

      甲骨文自1899年被人们认识以来,迄今国内外收藏已近20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多个,经过学者辛勤研究,可识的字大约1500个左右。余下的则是辨认困难较大的字了。有些字的解释还有争议。还有很多字目前还不认识。

      甲骨契刻在商代,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公元前14——前11世纪),其书体风格可以分作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盘庚至武丁之世,以武丁一代为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甲骨文合集》第二,三集所录大部分属于此期作品。早年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所收几大版牛胛骨卜辞,也属武丁时代。此期契刻的书体大字气势雄伟,挺削峻丽,有一泻千里之概,中,小字书体更是庄严瑰丽,第二期为袒庚,袒甲之世,此期书体趋于工整谨饬,端凝秀雅,第三期为廪辛,康丁之世,年代较短。书体趋向颓靡,奇侧、草率,很不讲究,而且在所契文字中常有讹夺颠倒,重衍之误,第四期为武乙、文丁之世。武乙时的大字粗犷疏厉,一扫前期颓靡书风。文丁时书体推陈出新,奇变多姿,多用方笔,得劲峭纵逸之势,比第三期书风有明显改善,但仍不及武丁时期那么古朴浑厚;第五期为帝乙、帝辛之世,书风趋向复古,字体严正隽美,一丝不苟。大字丰茂峻伟,下启西周金文。小字秀丽晶莹。有的如同米粒大小,但却刻得十分精美。七十年代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先周甲骨文字体更小,常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三千年前就能达到如此高的技术水平,可与今天的微雕相媲美。所以说,甲骨文不仅是我国文物之精华,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是集书法、篆刻,微雕于一身的古代艺术珍品。

      点看全图

      甲骨文开始被学者和专家认识、搜集和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从收集和整理资料及单字的识别与考释开始,研究的领域在逐步深入和广泛,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和商代历史。近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和几代古文字学者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除前面巳提到的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孙诒让和董作宾等外,还有王国维、郭沫若、唐兰、于省吾、陈梦家、容庚,商承祚,潘主兰等都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不少学者既是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同时又是各具独特风骨的甲骨书大家。罗振玉用笔秀润,格调清丽,丁佛言毫芒雄健,转体疏放,容庚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运笔苍劲,体态端凝……

      • 家园 比殷墟甲骨年代更古老的而与文字起源有关的是陶器符号

        出现最早的符号是新石器时期出土的,较早的有20世纪30年代山东章丘(大葱很有名)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也有一些,但是较少且简单。不过,西安半坡文化,年代较早,符号更好些,有些刻画比较繁的符号很容易和文字联系起来。

        大汶口文化(苏北-山东-豫东)和良渚文化(苏中-浙江)的器物上相似的文字不少,说明当时文字已经传播较为广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像形符号左侧的 “日”在“火”上。

        就是“炅”字,湖南卫视有个主持就叫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刻画符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半坡文化陶器刻画符号

      • 家园 甲骨是占卜用,欲识甲骨必先知卜法

        有清人胡煦的《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中。

        甲骨材料多为龟甲,牛(也有少数猪、羊)肩胛骨

        要卜筮

        先要修治甲骨

        龟背甲中剖两半,个别的削成鞋底状,加工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状。

        要学习甲骨文就要先记住几种甲骨的轮廓,甲版上纹理的位置,才能辨识甲骨碎片原来的部位。

        修治后,甲骨的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和梭形的凿,有些园孔是用钻子钻的,肩胛的扇部正面有时也有钻凿。

        卜者会把甲骨的来源、修治者、保管者、记录在甲骨上。

        为了卜妨碍占卜,一般是刻画在不用于占卜的位置。

        比如肩胛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者尾甲正面的一角以及背甲顶端或者背面内缘等处。

        这些刻画的文字叫: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经制好的钻、凿,使得甲骨崩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叫做:“兆”

        卜者会把“兆”的出现次第和情况,刻在兆旁。

        叫做: 兆辞 也叫兆序

        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卜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附近,还有关于卜汶时间以及地点

        这些刻画部分 成为 前辞

        所卜问题本身,称为:贞辞

        得到“兆”后,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叫:占辞

        最后把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称为:验辞

        所以: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就构成了卜辞的整体

        这是我5、6年前不知道在哪里抄的笔记。没想到今天用上了。嘿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