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不可忽视的真相 -- 正宗鲁皮皮
不可忽视的真相
最近一段时间对全球变暖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找来了网上正热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来看,看后颇有感触,今天有点时间就聊两句。
这个片子谈的是全球变暖,采取的主要形式很简单,就是戈尔在一个演播间作报告,有点像学校里做学术报告之类的,用投影演示,图表,曲线,数据以及一些其他材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从学校出来的人看这个片子会有一种亲切感。在戈尔做报告的间隙还穿插了一些他在世界其他地方所一手采集的资料,比如极地,沙漠,还有他从小成长的农场。片子的最后我才知道,同样的报告戈尔已经做过不止1000场,足迹遍及全球,甚至在我国的首都北京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整部片子有点为戈尔做包装之嫌,但我还是挺佩服戈尔对环保事业的付出,毕竟已经做过美国副总统的人还需要什么更高的包装呢?
1969年戈尔毕业于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 后来从政期间曾写过有关环境保护的畅销书,看来对全球变暖问题关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我对他有好感是在History Channel的纪录片<The Last Day on Earth> 中有一节谈到全球变暖,请到戈尔,问他在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过程中,如何看待中国和印度的角色,这个问题明显有点避重就轻,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全球温室气体最大的贡献者是美国,戈尔的回答就很实事求是,他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印度要有所行动,但我们(美国)必须首先做出表率。
影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支持全球变暖的危机,而非象某些政客所说是“一场骗局,一个对美国公民最大的欺骗”。由于坚硬的环境保护立场,戈尔被政敌攻击,被称作“疯子”, “极端的环境主义者“。戈尔谈到这些的时侯流露出非常无奈的表情。说句题外话,戈尔没有参加2004年的总统大选,可是舆论分析,他越是远离政治,事实却是他离总统之位越近,被人称为”身在江湖,心在庙堂“,其中这部影片造成的影响功不可没。戈尔在2000年的大选败给小布什以后,就开始从商,2001年成为家金融机构的副总裁,3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除此之外,他还是苹果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google的高级顾问。所以戈尔其实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戈尔的后两个头衔与他一贯的作风分不开,我个人认为戈尔可以算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具有科技前瞻眼光的政治家。戈尔是最早意识到互联网意义的政治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在80年代末提出《戈尔议案》,1991年该议案作为《高功能电脑和通讯法案》正式通过,戈尔还在那一年发表了《地球村的基础设施》一文。有了这些背景,他成为苹果和google的参与者就不是一件空穴来风的事。2000年,戈尔就从环保的观点针对当时美国和日本汽车公司的发展策略发表看法,并对美国汽车公司提出了预警,时至今日,其预言已经成真。但愿他关于全球变暖的可怕预言不会再次成真。
好了,言归正传,看看戈尔在这部纪录片中给我们展示了什么。
首先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这幅照片由阿波罗17号飞船在1972年12月11日所摄。也是有史以来被刊登最多的照片。当时太阳正好在飞船的后面,所以整个地球没有黑影,而完全呈现在人类的视野之前。而阿波罗飞船拍摄的一系列地球的照片催生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
下图是戈尔用来解释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作用。图中黄色的表示入射的太阳光,红色的表示以红外辐射方式被地球反射的热量,而围绕地球薄薄的一层就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多导致更多的热量被重新反射到地球。
谈到温室气体,就不得不说说二氧化碳。下图显示了从1970年到2005年科学家观测到的大气中CO2的含量,单位是ppm.有趣的是,总的趋势是递增,可是每年都有一个反复,于是就成为一个递增的曲线叠加了许多小的锯齿,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每年都有反复?戈尔向Roger Revelle教授请教,他的解释是:“如果你观察地球的陆地分布,会发现南半球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陆地都集中在北半球,大部分植被也集中在北半球,所以当北半球斜向太阳,也就是我们的春季和夏季的时侯,树木发芽长叶吸入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而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也就是我们的秋季和冬季的时侯,叶子落下 释放出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又上升了,所以看上去就像整个地球每年呼吸一次一样。“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在呼吸!
看看CO2含量和全球平均气温的关系。下图显示了650,000年以来大气中CO2含量和气温的关系,红色的是CO2含量,黄色的是气温。我认为这是片中展示的所有证据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任何一个做过数据分析的人都会看出这两者的相关性几乎是百分之百。令我好奇的是,环境学家如何得知650,000年以前的地球气温?不过,隔行如隔山,也许科学家自有自己的手段吧。
按照近30年来CO2增加的斜率,可以预测如果放任自流的话2050年的CO2含量将是多么惊人。下图中中间的黄点是现在的CO2含量,而最上面的黄点就是2050年的含量。可以看出戈尔为了能够摸到那个点,不得不坐了一个升降机来讲解。
下图是科研人员在极地用空心钻采集冰芯,冰芯中的积雪会封存一些当时的气泡。将冰芯拿到实验室分析,就可以得到哪年大气中CO2的含量。有趣的是,有人竟能从冰芯的分析结果推算出在哪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空气洁净法》!
下图是冰层的断层,用肉眼都可以看到它提供的过往的信息就类似树木的年轮一样。
影片还提供了一些全球变暖的后果。
正在融化的极地冰盖。
极地冰盖溶化得越多,反射太阳光的能力约弱,于是就有更多的冰盖溶化,原理就像一个正反馈。
研究冰川的学者和他的研究对象的最后一角。
看看这些东倒西歪的树,被人们称作“醉树”,其实并不是树喝醉了,而是因为他们扎根于冻土带,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他们扎根的冻土开始融化,所以就成了这样的狼狈样。
在阿拉斯加的冻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身陷融化的冻土。
下图显示了从70年代到现在阿拉斯加的冻土公路所能通行的天数,70年代差不多有220天,现在只有70多天。这个结果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国的青藏铁路。
下面是两个令人心酸的例子。
一头精疲力尽的北极熊奋力地向一块浮冰游去,等它试图爬上浮冰的一霎那,浮冰裂成了几块,环顾四周,可有它的栖身之地?一个事实,近年来人们首次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值得注意的是,北极熊是游泳高手,游个几十英里没有问题。
下面这两幅图片看起来很平常,有点象两个正态分布。第一副图中浅蓝色的曲线表示每年的4月份鸟类迁徙至此,而6月小鸟开始孵出,黄色的曲线就是这个是件的发生时间;黄色曲线下面的橙色曲线则表示了毛虫活动的时间,可以看出大自然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而第二副图中,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毛虫提前开始活动,于是橙色曲线开始提前,鸟类也试图赶上这一变化,仔细比较黄色曲线较第一副图也有提前,可是还是和橙色曲线还是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下图是美国核潜艇在极地冰盖浮出水面的一刻。难道这也与全球变暖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核潜艇能够顶破的冰层厚度只有3英尺半,而全球变暖直接影响了冰层厚度,所以军方每年的一个任务就是纪录冰层的厚度和宽度,根据他们的数据纪录,40年来冰层的厚度较少了40%。
下面是由于地基的融化而崩溃的建筑。
我想这些材料已经足够充分了。科学界对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已经鲜有争议。有争议的只是对这个后果的理解,有人是悲观派,象戈尔这样;有的是乐观派,比如俄国人就比较高兴,因为他们广袤的西伯利亚将成为良田。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学术问题,不如说是个政治问题。太多的利益攸关者牵涉其中,比如石油巨头,汽车巨头,发电厂,能源公司等等。戈尔以香烟和癌症的关系为例,当年这个结论也引起巨大争论,而有些报纸甚至刊出如此标题的文章:大多数的医生都吸烟。 用屁股想一想都能知道这种文章的幕后主使是何人。
温室气体的问题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而产生。所以说全球变暖是人类科技造成的恶果并不过分。可是能不能就因噎废食停止科技研究呢?这不是一种睿智的做法。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因为科技不够发达所致,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发展科技,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试想有一天,我们的发电厂不再燃烧煤和石油,我们的汽车应用干净的高能电池作动力,当温室气体的排放为零的时侯,人类还有全球变暖之虞吗?不过那时的人们也许又有了新的烦恼,谁知道呢?
在这些新科技真正解决这一世界难题之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下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的:
尽量购买节能电器;
在你不在家的时侯,调低你的调温器温度设定;
装修房屋时,如果有可能,尽可能多得改进隔热性能;
强化垃圾的分类以帮助资源的循环利用;
当你做出购车预算的时侯,考虑选择油电混合动力车;
如果可能,请用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这个比较难,尤其在美国,我坚持了两个月坐公车,在迟到若干次而被老板单独谈心以后,又开始开车上班了。)
如果你有孩子,从小教育他/她资源的宝贵;
植树;
如果在民主国家,请投致力环保的候选人一票;
向你周围的人宣扬环保观念;
最后,向你的朋友,尤其是西西河的朋友介绍这部影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不可忽视的真相
😮同样的数据相反的解释,都很令人信服 唵啊吽 字367 2007-03-23 07:45:49
🙂所以,并不能从两个因素相关就推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凡心 字40 2007-03-24 06:33:13
🙂说的是。相关和因果关系是两码事。 唵啊吽 字0 2007-03-24 06:48:13
🙂good part is 使用尽量中文 字61 2007-03-20 16:00:32
🙂IPCC第四份报告 大黄 字1319 2007-03-20 00:53:47
🙂小结一下: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可见的效果 飞羽 字514 2007-03-14 18:13:29
🙂不管持什么观点,都要以科学依据为准 4 倥偬飞人 字845 2007-03-11 23: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