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蒙娜丽莎她是谁? -- 大鹏翔宇

共:💬50 🌺8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一摸】死者代言人(上)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一种生活?

死亡的气味笼罩着你,挥之不去,恶心难耐――――――

有人说:“死人不会说话。”

点看全图

他们错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整天与干尸和骷髅打交道,试图从死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找回他们早已消失的容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死者对话,在每一块头骨的低吟中倾听它主人生前的故事。他们被称为死者代言人,而他们与死者的交流方式被称为:

颅骨面貌复原术(Faci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kull model)

颅骨面貌复原术最早在1877年由解剖学家Schaffhasen提出,他认为颅骨的面部软组织结构与骨骼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的,也就是说,相由骨生而不是相由心生。因此根据这种规律,以颅骨为基础复原其死者生前的面貌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了指导者就会有实干家,颅骨面貌复原术(或颅相复原技术)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理论到实践,从粗陋到精密,逐渐发展成为像侦探们手中的放大镜,考古学家们手中的洛阳铲那样不可或缺的利器。

在一个颅骨的基础上复原人的容貌,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颅骨的形状,第二,这人的脸皮到底有多厚?即面部组织层的厚度,一般来说,在没有后天意外的干扰下(比如受伤,整容),人的容貌就是这两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传统的颅相复原技术,首先要对死者的基本特征做一下粗略估计,例如从鼻梁和颧骨来判断种族,从头骨骨缝的愈合程度(年龄越大,骨缝愈合的越紧密)来推测死者的年龄,而嘴巴等面部细节则根据牙齿来进行判断。而后要在颅骨的各个区域上标定组织的厚度,厚度标定的依据是基于多年以来在尸体解剖时测量积累取得的基础数据;再来在颅骨上覆盖标定厚度的黏土层来代替各种组织(如下图所示),最后再用雕塑和绘画中人体比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优化。

点看全图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联想到前几年的一部电视剧《黑洞》里的情节,袁立饰演的雕塑家和马跃饰演的摸骨算命人联手为两个被灭口的妓女头骨塑像,雕塑家与算命人的组合在电视剧里可谓珠联璧合,不仅成功地使被害人生前的朋友认出死者,也解决了彼此的终身大事。而在专业的死者代言人们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少有点不严肃,甚至荒唐。

这位老人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Richard Neave教授,颅相复原技术的先驱,一位资深死者代言人。

点看全图

在这位教授看来,从事容貌复原的技术人员都是在经过了多年严格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之后才能做到尽量精确地重现死者的容貌,而生手,甚至是外行人,即使对容貌复原所需要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也是无法担任死者代言人的工作的。简而言之,这种传统的颅相复原方法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

如此说来,如果我们获得了蒙娜丽莎完整的颅骨,确知颅骨具体的形状,那么根据颅骨上不同部位的皮肤、脂肪和肌肉厚度的平均值数据,我们便可以基本复原出丽莎女士生前的面容,甚至重现她那个著名的微笑。可问题又来了,即使她已经香消玉殒四百余年,可搁到现在怎么也算是文物了,真要是把她的头骨给起出来用一堆烂泥糊上,再让人拿着雕刻刀对着她比比划划,刮刮蹭蹭,未免有点唐突佳人。不够怜香惜玉不说,还有失对于死者的尊重,另外,谁也不知道这四百年里丽莎女士的遗体保存情况如何,如果因为某种意外比方说腐蚀,虫蛀,水浸和挤压造成颅骨损坏,部分缺失或变形,传统的颅相复原技术就对此束手无策了。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在黑暗中举起土鳖的火炬,一起经历种种离奇和未知,寻找铁牛与真相――――――敬请继续关注西西河,关注科学探索频道。

关键词(Tags): #死者代言人#颅相复原术元宝推荐:爱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