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1) -- jungleford

共:💬43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8)

[SIZE=3]4. 德国总参谋部的影响:西方与东方[/SIZE]

今天世界各国的武装力量都有自己的最高参谋机构,其组成和编制上基本保留了“普鲁士-德国模式”,这一影响与变化依然始于毛奇,简单的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统一战争给欧洲各国这样一种启示,那就是:拥有一套卓有成效的参谋体制的重要性不亚于拥有一位英明统帅和一支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普鲁士-德国模式”于是成为欧洲大国参谋机构改革的主要模板,这个潮流从西欧发展到东欧,从东半球发展到西半球,从西方发展到东方。这一部分由于掌握材料和笔者能力有限,没有查阅到更多有新意的东西,就当是个科普式的简单总结吧。

● 西欧

法国虽然是总参谋部制度的始祖,但它的发展却很迟缓,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它缺少一个像德国那样的高素质又具有相当规模的军官团,尽管这个国家曾经拥有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也曾经诞生过一批卓越的军事思想家。有人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以来平权思想和民众战争的一个副产品,但沙恩霍斯特以后也开始走民众武装的道路,为什么德国就能在打破等级偏见的同时又保证军官团素质的稳定呢?事实上是拿破仑本人忽视了这项工作,其造成的负作用一直影响普法战争,譬如当时的担任法军北线的莱茵集团军司令的巴赞元帅(Bazaine)宁可信任自己的心腹也不愿信任参谋部的军官,甚至禁止他们进入战场([7],第3卷第3章)。结果这一仗导致法国丧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欧洲大陆霸权,之后法国才开始按德国模式改组它的总参谋部,但并没有学到其全部,比如对后备军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英国是个“统治着波浪”的海权国家,其陆军总参谋部起步较晚,晚于法国和俄国,重大改组还是出现在1902年南非的布尔战争之后,但它的优势在于具有悠久的军事和政治传统,无论是参谋军官还是普通兵员的军事素养都是一流的,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新的参谋制度比较容易推行。

● 俄国

作为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这样杰出统帅教育下的俄国军队,在近代曾积极致力于向四周邻国的军事扩张,但这样一个典型的大陆传统的旧式帝国不免让人有点惋惜,愈到后面就愈是颓,像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以致于一败克里木,再败旅顺,“蒸汽压路机”固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团,还盛行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终究靠堆人海也有稀里糊涂的坦能堡之败的时候。但好在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还保持了一种好学的良好习惯,在看到 1870年法国的下场后也学着改组总参谋部,虽然也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为后来的红军总参谋部保留了一副完整的制度上的骨架。德俄两国更深入的交流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边是制裁当中的战败国,一边是西方仇视的红色政权,都被排斥世界大国秩序之外,这让年轻的红军适时获得了一个引进新式装备和技术,培养自己的参谋人员的宝贵途径,其报答是秘密为德国提供部分军工原料和产品以及训练装甲部队和航空兵的基地。在这个时期内,苏联的一批中高级军官到德国总参谋部进行了考察或培训,这当中就包括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等当时的或日后的统帅人物,德国总参谋部的组织和作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国

美国自独立后有一套独特的国防部门组织体系,即文官担任部门主官的制度,这是处于分权思想的考虑,为了防止军事独裁,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和前面我们看到的问题一样,需要一位职业军官担任其顾问,到后来两者分化为陆军部长或战争部长(US Secretary of War)和陆军总司令,这就成了所谓的“双重领导”体系,类似于毛奇时代总参谋长和战争部长平行的意味,但又不像毛奇幸运地碰到了一位和他比较齐心的战争部长冯·隆(同为军人嘛),美国的陆军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又老是闹别扭——一文一武,文官出于政治的考虑,武官出于军事的考虑。内战期间林肯将陆军总司令的地位放到了优先位置,以适应战时要求,但又违反了法律规定陆军部长的那些权力。这个矛盾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后来的国务卿伊利休·鲁特(Elihu Root)当上第42任战争部长,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才开始引进德国总参谋部模式,1903年国会通过的《参谋部法》正式撤销陆军总司令,组建总参谋部。二战后,美国再次改革军制,撤销了原各军种总部,统一由国防部掌管,总参谋部演变为各军种高官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CS,Joint Chiefs of Staff),地位又回到了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的角色,并无指挥权。

● 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时代的改革一方面迅速与西方接轨,另一方面军国主义日益抬头,这两种倾向都渴望从西方学习新型的军事制度。在昭和11年(1878年)组建了参谋本部,由于受到普法战争的启示,从德国聘请参谋人员到帝国陆军大学任教官,这其中就有一位军事思想家,后来晋升为元帅并在一战中指导土耳其军队作战的科尔马·冯·德·戈尔茨男爵(von der Goltz),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的一名上尉。

关于日本参谋本部的话题,在西西河论坛有一个专门的帖子系列《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写得很详细。

● 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德国之间有过一段合作蜜月期,魏玛政府和纳粹政府都派遣过总参谋部的高级武官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包括韦策尔、西克特、法尔肯豪森等。西克特在退役后在蒋介石身边担任近两年的资深顾问,深得蒋的器重,他将自己担任德国部队局局长和统帅部长官时期的经验介绍给国民党政府,如建设一支小型精锐部队,培养一个由精英组成的军官团等;他的后继者法尔肯豪森(von Falkenhausen)负责制定组训计划并积极为中国对日本作战出谋划策,在这期间还帮助组建了8个德械师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部队。

至于现在我国的总参谋部则主要是延袭了苏联的模式,和德国模式还有所区别,比如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是两套系统,在德国总参谋部中是统管作战、情报和后勤的——人家一开始就叫“军需部”嘛。

● 德国总参谋部制度的评价

写到这里本文将要告一段落了,在结束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总参谋部出现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用一个roadmap简要说明在兵制、历史、军事三个角度总参谋部的定位:

兵制演变 历史发展 军事艺术

---------------------------------------------------------------

私兵制 中世纪 ↑

│ (兵源少) │ │

│ (花费贵) │ │

│ (素质高) │ │

│ (荣誉感责任感强) │ │

│ (常备军) │ │

↓ │ │

募兵制 │ │

│ (兵源多) │ 统帅指挥体制

│ (花费较多) │ │

│ (素质低) │ │

│ (荣誉感责任感差) │ │

│ (雇佣军) ↓ │

│ 法国大革命 │

│ ↓ │

│ 民众武装 │

│ ↓ │

└─────────→征兵制 │

(兵源很多) ↓ │

(花费少) 兵源数量激增 │

(训练提高素质) 战争规模扩大 │

(荣誉感责任感强) │ │

(常备军/后备军) │ │

│ │

↓ ↓

拿破仑战争----------------------------

│ ↑

↓ │

总参谋部 参谋部体制

↓ │

出现战争的管理层 │

↓ │

现代战争 ↓

由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拿破仑战争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它是由“个人的战争指导”向“一个集团的战争指导”的过渡期,简单的说就是产生了“德国模式”:把经过训练的参谋人员提升到精英层。当然德国总参谋部并非没有局限,比如文官,或者说政治家是难以介入总参谋部事务,这是军官团的独有的势力范围,这为军国主义化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治以后至二战时期的日本,但政治介入过多,有时也会造成掣肘,比如大多数共产党执政国家的军队。当然对于我国而言,一是有自己的国情,二是处在一个转型期,笔者相信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里也包括军事思维的现代化,德国总参谋部的成立到现在虽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对于我们这个历经了近代以来同样长时间苦痛与磨难的民族来说,还有深有借鉴意义的。

(完)

jungleford

2007年元月

于望京,中国北京

[SIZE=3][/SIZE]

作为一个历史,特别是二战史方面的爱好者,笔者曾经对德国的统帅机构和参谋体制一度发生兴趣,不过最终促使jungleford写下以上材料的动因还是因为2005年夏天从当当网买了一本《德军总参谋部》,即参考资料[1]的中文译本——本文的主要脉络也是基于该书——花了小半年闲暇时间阅读,长了不少见识,也萌发了写一点材料的想法,遂于2006年末开始写本文,耗时半个月左右,因为文笔不好,写出来也不是特别满意,但无奈现在已经是工作的人了,力有不逮,并没有太多功夫耗在这上面,还是贴出来让懂门道的朋友批评要好些。

另外,美国战史学者杜普伊(Trevor N. Dupuy)也是研究德国总参谋部史的专家,但一直没有找到他的两部专著《德国陆军和总参谋部》(A Genius for War: The German Army and General Staff, 1897-1945)和《德国总参谋部史》(The German General Staff),甚是遗憾,有条件的朋友不妨找来翻阅和参考,还有参考资料[1]所引用的丰富文献大多数也是相当有价值的。为保持原貌起见,本文多处名词引用了德语原文,不要以为jungleford懂德语,其实笔者对德语一窍不通,完全是参考网上资料(如[11]和[12])得来的,英语和德语毕竟同源,有些看词根大概也能猜到个一二,另外就是查在线德汉词典,也颇费了一些周折,如果有误译的,还望懂德语的朋友不要取笑jungleford的无知,悄悄告诉我就好啦 :)

本文关于德国总参谋部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使用了哪本著作或哪篇文章中的标准提法,而是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主要是[1])获得的一个总体印象,或许有偏差,在Wikipedia上我也曾看到过其它划分形式,比如将本文的第3阶段又单独分为一战、魏玛、二战三个时期,见仁见智,读者也可以讨论的,但我想沙恩霍斯特和毛奇作为总参谋部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人物应该是鲜有异议的。此外各时期的总参谋部机关组织结构图也系笔者根据相关材料画的,并不能保证理解得很准确。相关人物图片基本取自Wikipedia,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将其拷贝至blog,方便国内大陆网友查看。

诚然笔者使用在总参谋部发展历程中间若干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主要是总参谋长——作为小标题,然而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史毕竟不完全等于德国军官团史,也不等于德国陆军史,更不等于历任总参谋长的个人传记,作为近现代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Tags): #德国#总参谋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