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其八:荒遐之始

从公元220年起到280年间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便是赫赫有名的三国时代了。这是一个大乱的年代,也是一个大治的年代。水枯石烂赤壁火,月明星稀五丈原,其时三足鼎立,英才辈出,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数不清一时间多少风流人物。

而群雄并起,无独有汉。鲜卑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也是在北朝的官方史书《魏书》中被奉为始祖的神元皇帝力微便是活跃在这样的一个年代。按《魏书》中的年份推算,力微出生于公元174年,汉熹平二年,正是鲜卑一代枭雄檀石槐的鼎盛时期。

按魏书记载,力微此人的出生相当的具有传奇色彩。据说他的父亲诘汾,也就是所谓的魏圣武帝,在某次部落迁徙中遇见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带有大批的侍卫,排场颇为不俗,自称为天女,且受命要相配与他。诘汾自然是大喜若狂,于是…。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事情又有了变化,这个女子收拾好诸班事务后便请求告辞,飘然而去之余留下了一句话,“明年周时,复会此处”,大意是希望来年希望能和你在在此处续见云云。

也亏诘汾这样的一个人物,惆怅归惆怅,来年居然还真的如期而至了。并真的再次遇见了那个女子。女子这次没有说太多的废话,只是交给了他一个小孩,说是他的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力微了。据魏书所说,也正是因为力微的出生如此的玄妙,所以在当时,有这么个说法“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皇帝二字,在其时应无从提起,此处当为《魏书》作者魏收补加。

神话归神话,无论史书的编纂者是何用意,这段故事多少也反映出了当时力微所在的部落的一些微妙状况,如追水草而居,婚嫁往往与中原地方迥异等等。其中细节,前文多少也有叙述,这里也就不再重复了。当然了,这也多少为力微幼年时的单亲生活作了一个注脚。

力微,诘汾所在的部落便是其后大大有名的鲜卑拓跋氏了,而那个时候却还没有拓跋部的叫法,一无名小族而已。《资治通鉴》称其为鲜卑索头部的别支,按索头部是为居住在伊逊河两岸的鲜卑部族,该部习惯将头发结辫,“被发左衽”《晋书.列传第三十八》,不同于同境的鲜卑部落东部宇文氏“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的风俗,是以得名。但该说法与魏国图典迥异,特别是北朝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司马光可能是引自《宋书.索虏传》中的:“索头虏姓托跋,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等文字。但考《南齐书.魏虏传》中“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的字样,似乎这种说法在魏国时期就已经不为承认。当是司马光的一厢情愿了。

虽然《魏书.帝纪第一》在追论这段开朝史的时候,洋洋洒洒的开列出了一三帝,但其实都是面上贴金。那时的拓跋部尚是蛮荒未觉的时候,全部族依旧保持了奉强为尊的习俗,上代首领和下代首领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血亲关系,所谓的“皇帝”二字,更只不过是一个部之长而已。即便是《魏书》所称的“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的成皇帝毛,也不见诸于同时的汉朝典籍,大书特书的“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恐怕也仅仅是一些中小部落的联盟,影响力量极其有限,更别说上升到檀石槐一般的高度了。何况即使是如此,更有“邻(诘汾父)…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车惃氏分统部众为十族。”《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分部之后,诘汾一部的力量,更是可想而知了。

因此《魏书.帝纪第一》所说“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参照以上的情况,恐怕该是“尝牧数万骑”吧…

在力微四十六岁的时候,诘汾去世了。这给诘汾部这样一个小部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再加上因为拓跋部一直周边的其他部落交好,甚至和匈奴也有通婚,这个也激起了正与汉朝争夺北方霸权的其他鲜卑部落的不满。于是,称着诘汾刚死,力微立足未稳的当口,鲜卑三部之一的西部鲜卑率先发难,诘汾部促不及防,部落崩坏,部众纷纷逃离。力微只得带这所剩无几的族人投奔了当时和西部大有罅隙的鲜卑没鹿回部首领窦宾。

那段日子确实是很不好过。虽然自己也曾贵为一部之酋,但今非昔比,毕竟是寄人篱下的。因此,纵然有吞天之志,力微在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也不过是一碌碌无为的庸人罢了。魏书上说“始祖有雄杰之度,时人莫测”。实在是情其所愿,姑顺其势,将以有为尔。

这个日子一等就是数年。终于有一天,窦宾率部众进攻西部,力微自也在其中,当时他也年纪不小了,如果按照《魏书.帝纪第一》来算,他这个时候少说也快要五十了,可算是大器晚成。可巧窦宾一不小心,吃了一个大败仗。这个败仗吃的可惨,部众溃散,乱军中窦宾本人甚至连战马都丢了,只得徒步落荒而逃。而就在这个时候,力微现身了。他马上令人将自己的良驹神骏赠与了窦宾,这真算是救了窦宾一条命。须知徒步跋涉本已是草原上的大忌,要是遇上了狼群,那是连渣都剩不下来,可要被活活的就给碎了,更何况后还有西部的追兵,纵骑如风,瞬息而至。估计窦宾那时候脸都青了,满口不住的祈求长生天多福善佑…

窦宾或者不是一个好的军事首领,可绝对是知恩必报的真汉子。平安回到部落后,他当即在部落内查访这个送马的人,并许诺定予重赏。按说说千金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这个本就是力微拼了自己一条性命换的来的,他如果此时挺身而出实在是无可厚非。可绝就绝在力微居然对此视如粪土,枉他窦宾多方寻求,力微只当过眼云烟,不闻不问。

但话虽如此,事情总归是要弄个水落石出的。许久之后,在一个巧到不能再巧的情况下,窦宾知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宾乃知,大惊,将分国之半以奉始祖。”《魏书.帝纪第一》。啧,读史如此,真让人神往悠悠啊,好两个真男儿!或说北朝无信史,可我却宁愿相信这样的事迹是真是的存在于这个名为历史的长河中的。如无如此性情,又何处来日后的巍巍之国呢,天不负人,天不负人。

力微固然坚决不受窦宾的凯赠。但窦宾却执意要报答救命之恩,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不算,亦再三询问力微到底有什么想法是自己可以帮的上忙的。于是力微提出,希望可以带着自己当初的部众迁徙到长川。窦宾自然是没口子的答应了。

长川这个地方,在魏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龙兴之地了。但是具体的位置却一直都不是很明细。《魏书.帝纪第三》载:“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设戍卫。”,但这段长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城,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如果说长川在此段长城之南,那范围也未免太大了点。

按魏书中多有“出长川”字样也同样现于《齐书》,“出”者,如果不是指出长川段长城的话,那么在魏齐之世,就该为一个攻守兼备的军事要塞了,必为城郭之属。北魏时期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引《魏土地记》有“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温泉)池水北流,入于漯水,漯水有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寨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水经注.漯水》,只是不知道此时的长川城是否就是力微的长川呢?

用旧小说的说法,力微这时真是踏破玉笼飞彩凤,蹬断金索走蛟龙。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长川是“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魏书.帝纪第一》。

一晃时间又过了数年。就在力微七十五岁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窦宾死了。窦宾临死的时候,“戒其二子,使谨奉始祖”《魏书.帝纪第一》,这点无疑是相当明智的,其一自然在于力微对于窦宾而言有着救命的恩情,其二窦宾也深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比起力微这个大龄女婿来说是在是差的太远了,别的不说,单是在治理长川上所表现出来的统率能力就远不是自己的两个温室之中的纨绔子弟所能比拟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作父亲的心意却并不是儿子所能理解的。窦宾的两个儿子不但没有乃父的识人眼光,更没有乃夫容人之量。在他们看来,力微这个人是在是一个卑贱之极的家伙,不过是一时的好运气罢了。稍听手下人的挑拨,这两个儿子竟然一点亲族的情谊都不顾,暗的里准备人手,打算进攻长川。

这件事情马上给力微知道了,虽然窦宾的情意犹在,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是身不由己了。毕竟已经是一部之主了,枉以私情,如何可以服众?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始祖召杀之,尽并其众”《魏书.帝纪第一》。而关于擒杀的经过,在《魏书.列传第一》里有如下记载“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图之。于是伏勇士于宫中,晨起以佩刀杀后,驰使告速侯等,言后暴崩。速侯等惊走来赴,因执而杀之”,这个也成了后世认为鲜卑杀后立子的肇始。力微如此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鲜卑拓跋氏的基本框架,渐渐的开始形成。

到了力微八十五岁的时候,长川已无法容纳下日渐兴旺的拓跋氏了。于是力微带领部众进行又一次的迁徙,并在一个名叫盛乐的地方定居了下来。

元宝推荐:铁手,海天,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