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佛悝祠下 -- aokrayd
读辛弃疾的永遇乐,突然想起了网上一些人权精英们为冯道的平反和对欧阳修的忠君观的责难。突然觉得对欧的动机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觉得至少有两点很值得特别讨论一下。
一是北方的胡化问题。魏晋时期异族入侵主要是一个汉化问题,是通过自身的汉化来实现天下一统。但到北宋时情况已完全不同。这时是中国所面临的胡化问题。辽和金以经把问题说得很明白,他们可以接收汉的政治体制,甚至使用汉人作为官员,使用汉人的语言,但是他无意与中国的文化溶为一体,这从辽帝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辽是辽,汉是汉。辽对汉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从牧牛到牧人的关系。辽之所以能够在长期对宋的战争中占有上风,一个关键就在于用农耕的经济基础加游牧的战争力量,两者结合在一起,所向无敌。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忠君便具有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只要从忠君再往前走一步,那便是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只有一个民族整体对君王的忠诚,才能形成一支团结的力量。欧氏如此高扬此点,不仅仅是对五代十国的一个痛苦总结,也更是当时时代的需要。辛弃疾的这句佛悝祠下实际上实际上就已道出了南宋所面临的更为严重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冯道的做法就绝对不可以原谅。对普通百姓说,谁是统治者确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只要能够保持和平的局面,合理的税收,农民并不在乎谁是正统的统治者。然而做为士大夫,作为文官集团的高级成员,却必须要在乎。这有仅仅在于切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更重要涉及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何以立足的问题。孔子说,管仲知礼敦不知礼,然而却又说如其仁如其仁,为什么?因为尊王攘夷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来说是最高的责任,做好了此点,别的都可以原谅。为什么此点如此重要?因为对文明的根本认识上的不同,对社会的理解,对国家的概念大不相同,若以夷变华夏,也就是颠覆了整个民族 所达成的共识,而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存在所达成的一个共识。而辽与金大量使用汉族官员,恰恰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士大夫以经失去了民族的认同感,失去了文化上的忠诚。冯道的所为,从短期来看未尝不是天下太平,但从长远来看却对整个民族有极大的危害。罗马的灭亡,波斯的沦落,都与此脱不了关系。
另一点则是士大夫权力的自我约束。这一点亦极值得讨论。但不妨先说说当下的台湾问题与此点的联系。台湾人好象有一种极幼稚的想法,以为中共所威胁的战争只是一种面子丢不起的问题。他们似乎不明白中国之所以能够立国的根本即在于全民族的一个共识,即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中华民族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这一整体的标志即在下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国家领土的完整。若中国无能力捍为此点,则任何政府均将失去其合法性,并更一步,中国民族也无存在的合理性。至此,则自鸦片战争以来数代人的奋斗,无数的牺牲均将付之于东流。所以以一时的经济利益而谋求和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选择。
更进一层则是中国文化及自于世界文化的一个走向问题。中国当下的发展以经到了一个文化决择的时候。中国是不可能向日本那样简单的脱亚入欧的。做为一个悠久的民族,在西方的意识形态之外为文明开一新局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使命。而文明的发展首在本民族自身的团结和信心,基于此点,中国实在也不可能对任何一个国家在台湾问题上让步。
而同样的,台湾也不能太藉希望于国外力量的干涉。人权高于主权,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法理下也难以自力。正如社会主义可能变质一样,任何一个稍有历史经验的国家,也都会对此点持极其慎重的态度。所以这不是一场如社资之争那样必须全力以付生死悠关的战争。大多数的国家只怕都只会认为这是一场民族内部的冲突而不是一场如陈先生所梦想的那样的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所以台湾若真想独立,就必须考虑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了这份决心,这份决心是要向抗日战争那样,即使损失掉三分之二以上的军队,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人民也要抗争到底。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迹向。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佛悝祠下
🙂皇权,政权,还是民族 1 楚无邪 字664 2008-06-02 17:58:33
🙂明的矛盾尤其尖锐 1 aokrayd 字256 2008-06-02 18:13:00
精英们的理论呀. 扔石头的 字0 2003-11-21 05:51:32
😉台湾问题, 水风 字272 2003-11-20 21:55:03
😜呵呵,估计登辉是看了藤森更坚定了信心 熊美 字34 2003-11-21 10:41:23
🙂气势如虹。好文章 jlanu 字0 2003-11-20 21: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