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开国第一战】第21章:分进合击 邓华挥师扫横城 (1) -- MacArthur

共:💬224 🌺98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卅二章】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3)

[SIZE=2]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SIZE]

(续上)

第六十七军部队伤亡惨重,第一九九师第五九七团有7个半连一天之内即大部消耗在第一线阵地上。

7个半连,差不多就是一个团的大半兵力。

不过霍奇也没多少便宜占,才打了两天,4个师累计伤亡即近万人,让第六十七军创造了志愿军日平均歼敌的最高纪录。

霍奇咬了咬牙,还是想把奇迹创造到底。

15、16两日,美第十军全军投入,继续发展进攻,经反复争夺,又先后攻占第二00师正面的栗洞南山、三南里、月峰山;第一九九师正面的细岘里东北高地、541高地、551.6高地。

至此,美第一军已突入第二十兵团防御纵深2~4公里。

同时又付出了7000余人的伤亡代价。

这下霍奇不敢咬牙了。

因为真要盘起账来,他实在是不划算。

他怎么敢跟中国军队拼人命?

彭德怀知道杨成武压力很大,想给他减轻点压力:

“你们打得很好!鉴于你部兵力伤亡太大,志司考虑是否将部队转移至金城以北、淮阴以南阵地?”

“老总,不能撤,撤了不好,第二线工事没做好,撤了反而不好守;不撤,我们能守住,具体怎么办,我们兵团党委研究了再向你汇报。”

杨成武知道这仗已经打到了节骨眼上了。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是打得难分难解,甚至霍奇还略占上风——虽然伤亡惨重,但他们毕竟是在向前拱啊。

可实际上隐含的优势在李湘这边。

霍奇全军投入打了4天,累计伤亡已达17000余人,这说明他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再往前拱已经非常勉为其难了。而李湘手中还有马辉的第二0一师、兵团配属的第六十八军第二0三师两个整师和第六十八军第二0二师两个团。倘让第一线的第一九九师和第二00师再多熬两天,多挫一挫霍奇的锐气,更多地消耗他一些有生力量。而让生力军第二0一师、第二0三师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隐蔽展开,乘敌人伤亡惨重而后续梯队尚未增援上来的当口,突然杀出,打他一个又凶又狠的防守反击,那时霍奇再凶,恐怕也只有连滚再爬往回跑的份儿了。

最低限度也会将战线稳定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

战场态势肯定会有更大改观,主动权也会易手。

不光是军预备队,师团一级的预备队也应该这样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朱可夫让崔可夫死守斯大林格勒,心如铁石,始终在手中掌握强大预备队而不向崔可夫发送大批量的援兵,直到德军精疲力竭才全力投入发起强大反击,最后剿灭保卢斯,就是这个道理。

库尔斯克会战,他又如此这般故伎重演,又创造一个骄人战例。

合理科学适时地使用预备队,说来容易做来难。指挥员得有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思想准备,在上上下下的一片叫苦声中沉得住气,稳得住神。

军事家们往往就在此间分高下。

毛泽东曾经有句名言: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可惜杨成武和第六十七军代军长李湘在这个应该“再坚持一下”的关键时刻心慈手软了一把,过多地看到了第一九九师和第二00师的重大伤亡,没有去考虑其实对手的伤亡更大,更难以承受,也更打熬不住,再加上还考虑到下边干部的叫苦声,从而过早地让第二梯队接替第一九九师、第二00师投入战斗,在与敌人逐山逐水的争夺中不断消耗,很快就象灯油一样被熬得很干。

不光是李湘代军长,第二十兵团部队当时普遍缺乏打这种类型防御战的体验,师团一级的预备队大都过早地就投入了战斗,连兵团的“八大员”全都加入第一线战斗。所以尽管部队打得非常英勇顽强,从战略角度来说出色完成了任务,但作战效益却打了折扣。

关于这一点,杨成武将军在战后曾撰写了《在“积极防御”作战方针下如何保持战斗节奏的持续与高涨》,进行了及时总结。

这是一个从不白吃亏的战将。

李湘代军长是1930年参加革命的红军老战士,可以说是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一员优秀的战将——一身11处战伤就是铁证,而且这次作战总的来说他指挥得很坚决果断,胜利也很巨大,其意义是战略性的。在后来的战争中本来还有出色发挥的机会,可惜因积劳成疾,于次年7月2日在朝鲜病故,终年39岁。

这是中国军队在朝鲜献身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员。

事实上,在李湘让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换防之际,霍奇少将因伤亡惨重,已将没剩下多少兵的美步兵第七师撤出休整,因此无力在全线维持攻势,而被迫转为集中兵力、火力,对第六十七军若干要点实施逐个夺取的重点进攻。

结果仓促投入战斗的第二梯队两个师还是没有稳住阵脚。

又让霍奇乘第一、二梯队换防之际,在两天之内先后抢占了月烽山、602.2北无名高地、梨船洞东北无名高地、芦洞北山等要点。

19日,霍奇连重点进攻都不能维持了,只能集中攻击552.8高地、烽火山、轿岩山等少数要点。

这个时候,任何一方有一支生力军进场,都将对战局产生至关重要的重大影响。

都没有了!

说实话,从军人的角度出发,霍奇的进取心还是很可贵的,特别是在伤亡如此巨大的情况下。

这几个高地又被霍奇占去。

至22日,精疲力竭的霍奇终于被阻于栗洞东山、690.1高地、522.8高地一线。

10天激战,第六十七军伤亡12000余人,毙伤敌人23000余人,击毁坦克39辆,击伤8辆。

霍奇的美第十军突入中国军队阵地6~9公里。

这个代价对美国人来说,实在太高昂了。

“现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是美国军队,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他们在今年冬天将付出更大代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如是评论。

民意测验也表明,有2/3的美国人把这场战争评述为:

“一场全然徒劳的战争”。

在整个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得到了467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此支付的代价是79000余人的伤亡,

算上夏季攻势,“联合国军”夺取土地646平方公里,给中朝军队造成了91000余人的伤亡。

而付出的是168000余人的伤亡代价。

得到的土地,满打满算才是12000平方公里的一个零头。

而付出的有生力量损失,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而且,由于第二十兵团给予“坦克劈入战”的沉重打击,直到战争结束,“联合国军”方面再也不敢使用集群坦克向中朝军队阵地实行穿插,也再未敢使用装甲集群直接配合步兵作战。

杨成武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希望。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不无辛酸地说:

“用这种战法,李奇微至少要20年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边。”

中朝军队的在“联合国军”夏秋季攻势下的英勇作战,不仅把“联合国军”想不战而得到12000平方公里“海空补偿”的一厢情愿打得粉碎,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使中朝方在谈判中地位更加有利。而且使“联合国军”方面开始认识到,迷信海空军、技术兵器和火力方面的优势,通过发起局部攻势来压迫中朝方面屈从于自己意愿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愚蠢。

而且这种愚蠢有可能断送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在给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的报告中说:李奇微“所施行的占领个别高地的战术,不符合美国在远东的全盘利益”,乃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打法。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也说:“美国谈判代表愈来愈明白,联军已真的不能再用继续作战的办法来获得进一步的利益了。”

尽管事实证明,依托一般野战工事的中朝军队在“联合国军”优势航空火力和地面炮火支援下的猛烈进攻中,还难以进行有效的坚守防御。尽管在这种空前残酷的阵地防御作战中,中朝军队的具体战役部署与指挥上尚有某些可评可议之处。但中朝军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英勇顽强的防御作战,仍然粉碎了“联合国军”气势汹汹的进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

而对于中朝军队来说,这次带有坚守性质的机动防御作战,证明了只要战术得当,工事坚固,并抓住时机辅以有力的反冲击,中朝军队完全有把握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挫败敌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中朝军队在战斗中创造的坑道工事,也在经过总结提炼后成为一种能够有效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依托。

在这种形式下打阵地战,完全可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中朝方的战略目标。

正是由于夏秋防御作战的胜利,使毛泽东、彭德怀、陈赓、邓华等人在调整战略方针上的思想火花互为闪现映证,不断清楚明晰,逐渐提炼升华成为更为成熟、明确和科学的战略目标:

节约兵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消耗敌人,以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也是中国军队入朝作战战略目标函数的重大调整和修正。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正式成为中朝军队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战役和战术指导上,中朝军队也得益非浅。

从战术上来说,夏秋季防御作战也使中朝军队取得了阵地防御和阵地进攻作战的初步经验,特别是贯通两个防炮洞的马蹄形隐蔽部初步在战斗中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成为以后坑道工事的雏形。为中朝军队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尤其是第二十兵团抗击“联合国军”装甲集群的成功经验,奠定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炮火不足的情况,将反坦克工事与障碍相结合,步兵反坦克小组与反坦克炮火相结合进行反坦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朝军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对于火力强大、后备兵员不足和攻击精神差的敌军如何保持弹性防御的具有指导性新经验。

在这种方针指导下的中朝军队,很快将机动防御转化成为坚守防御,重新夺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此后近两年的防御作战中,不仅牢固地守住了战线使之不再北移,而且还通过不断地反击,将其逐渐南推,从而陷“联合国军”于“大打不敢,小打不赢,欲和不甘,欲战不能”的尴尬处境。

根据中朝方的统计数字,运动战期间,中朝军队在人员在战斗伤亡上与“联合国军”方面基本持平,而在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期间,敌我伤亡比例却达到了2.7:1,而且物资消耗更小。事实证明,在这样一种形势与环境中与对手打阵地战,完全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中朝方的战略目标。

10月29日,志愿军总部通知各部,除非出现特别有利的情况,年底前,中朝军队不再进行全线的大规模反攻战役。

第六次战役计划正式取消。

夏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和中国军队战略指导方针的确定,还对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鉴于战争扩大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中共中央决定在10月起,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并恢复1950年底已停止的精简复员工作。

一仗打下来,那边在添油,这边却在减灶。

胜负分矣!

11月,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商定了一个将中国军队在朝兵力减少26万的方案,同时准备将全军员额在一年半之内从611万精简到400万人左右。

1951年底,通过撤回董其武将军的第二十三兵团,裁并一些部门和调回一些训练单位,志愿军最后精简了20万人,国内也精简复员和集体转业了大批部队。1952年度,虽因订购苏联武器装备的费用增加,军费开支总额未能减小,但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已从原来的50%下降到33%,而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费用则增加到76亿元。

国家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的开支超过军费开支,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如日东升的新中国,在头号强国的重压之下,反而越战越强。

充满优越感的美国军政首脑面对这个事实,不知作何感想。

10月25日,也就是中国军队秋季防御作战结束后第三天,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停战谈判在开城以南的板门店复会。

能打才能谈,能打才能和。

**********特许版权,请勿转载**********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