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共:💬105 🌺4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本来就是这样啊

原贴说得很清楚,山区经历。是不是山区,似乎不应该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根据山地所占面积,与农田(包括路、桥、水、住宅)所占面积的比例,来区分平原、丘陵、山区的。当然会有所谓的“过渡”、“混合”等地带,各种情况都会有,不一而足,这些大家都理解。

中国农业部门,在规划南方水稻产区农业机械化的时候,明确提出三种地貌:平原、丘陵、山区,平原地区要用适合平原的机械、丘陵地区要用适合丘陵的机械、山区要用适合山区的机械。

农业主管部门还特别强调指出:……安徽南部、浙江南部、江西部分地区、湖南部份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云南部分地区、贵州部分地区……的水稻产区有属于“山区”地貌的,那里种植的水稻,适用机械是“山区适合型”一类的……(我在楼下已经作了引述)。可见,这里描述的南方山区,是实际存在着的山区,不是谁一句丘陵,这山区就消失的。这些省区也有大量丘陵地带,不可混为一谈。

山大,比如泰山,虽海拔不到两千米,可是因为几乎是平地而起的,几百里外都能见到泰山雄姿,所以显得特别高。许多海拔高出泰山许多的山,山脚下已高出泰山,并不显得很“高”。山高并不是形成山区的充分条件,山的纵深(面积覆盖)才是。

即使是一座大山,山上总有水流向山外,水向地处流的特点,使得山坞(山沟)得以形成。如果四周全是山,山连着山,这水还是要“找到出路”往外流的,山里的水可以形成湖泊、瀑布……溪流、河流,最终奔向大江、大海。

正是山脉的这些“水”的出路,形成了山区的农业之基础------田、地。山再大,除了少数人住在山上,多数人还是得住相对的山下,山下的人得靠那些山坞里的田地(农业)、同时也靠山上的出产(林业)来生活。讲了“背”都是翻山越岭那种,呵呵。可是对山区而言,更基本的、种地时是用背还是挑,却不说了?那些习惯于“背”的地区,种不种田地?回答了这个就全有答案了。

还是这句话,在南方山区农业劳动中,一般而言选择挑,劳动强度大,效率高,选择背,“快活”一点,效率也低一些,有点“鱼和熊掌”的意思。

至于“背夫”和“挑夫”,那是运输工人,长途的人工运输,已经基本淘汰。例如有公路前,皖南、赣北、浙西南一带,盐都是从沿海出产地,用船溯江而上,在铜陵、芜湖等处上岸,或通过长江的支流,尽可能用船运到走不了船的“上游”地方,上岸,接着就是挑夫运输了。上世纪出现了胶轮独轮车后,挑夫就逐步淘汰。黄山等地的挑夫,是每天那么多游客上山到“北海”宿夜,吃得东西都要山下运上山,发展了缆车才能解决,其他类似的情况可以类推。而山区的田、地还种不种?平原、丘陵能提供给山区粮食了?那么南方山区人,就只种村、寨附近的、平整一些的、大块一些的田地,粮食不够自给,有供应就行,远处的田地荒芜了就荒芜呗,多点时间搞钱,巴不得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