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双石原作】《开国第一战》序言 生命中的一本书 -- MacArthur
败生危机 参联会屈躬筹策
胜扬斗志 怀仁堂锐意进攻
(续上)
后来有人曾言,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考虑接受这个停火提案,这时的美国一定能接受。而停战后的军事分界线位置就是三八线,对中朝方来说,比后来的停战线要更往南。
而且不用再打两年。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
但笔者窃以为这样认识问题有“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之嫌。
面对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食言而肥,一而再再而三地欺侮中国人,还赖在中国台湾不走的美利坚合众国,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什么要相信它的诚意,又凭什么会认为美国军队不会再喘息甫定后再扑上来再次冲到鸭绿江边?到那时候,杜鲁门心中的分界线又会划在什么地方?
即或再公道一把,反过来站在美国人立场上想一想,在较量尚不充分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又会不会对大胜之后的中朝军队的力量毫无疑惧,而任由其从容整补并强化其有利的军事地位?
这个时候“停战言和”的可能性,实在没法儿予以高估。
当然,由于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毛泽东对朝鲜战局也开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
美帝国主义“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到‘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的[要]消灭敌人,首先是要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帝撤兵会更有力量。……但美帝和蒋介石一样,诺言、协定都是不可靠的,故应从最坏的方面着想。”
“朝鲜战争可能长期,也可能是短期。”
这种过高期望值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就有急于求成的取向。
比如提出了“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动员(不消灭朝鲜境内的敌人不回国)”的要求,就是在这时提出的。
12月16日,哈里·杜鲁门总统宣布,美国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要求征兵100万,1年内将飞机、坦克生产能力分别提高4~5倍。并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产,禁止美国船只开往中国港口。
12月26日,面对和平攻势被中国挡回来的现实,杜鲁门召集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讨论“我们能否在那里守住我们的阵地;如果我们守不住则应该怎么办。”
从美国立场来看,这当口表现最好的是国务卿艾奇逊。
“挫折并不等于有理由撤退。我们在朝鲜并没有在数量上被绝对超过……中国共产党人也背上了进攻的包袱……我们应当考验一下共产党,看看他们是否拥有人们所认为的巨大实力……”
艾奇逊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有板有眼。
咦,你甭说,较之于一个月前对中国人一脸不屑的艾奇逊,国务卿这会儿象换了一个人,坚定当中不失稳键。
人变得有种,眼变得有神,有那么点意思了!
大家都同意在这个大前提下讨论问题。
艾奇逊的部属迪安·腊斯克——就是当年那个轻松划出了这条惹事生非的三八线的年轻上校,替五角大楼想出了结束战争的3种办法:
一、 军事上取得胜利并稳定局势——腊斯克认为这超出了美国的能力。
二、 使战斗“有利于中共接受某种稳定,要使战斗变得如此代价高昂,以致他们不得不接受这种稳定。”——腊斯克认为这最可行。
三、 “自愿战败或是在压力之下退出,然后继续我们的骚扰战术。”——腊斯克认为这条路不能走。
联系到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不能不说已脱掉军装的腊斯克仍不失职业军人和高级参谋人员敏锐的政治军事目光,也算是美利坚民族的精英人物。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种企图让对方付出重大代价的“某种稳定”,却让美利坚合众国同样付出了高昂而沉重的代价,而且是真正的“不得不接受”。
尽管如此,在1950年末的那段日子,已决定继续在朝鲜坚守的五角大楼面对咄咄逼人的中朝军队,底气还是显得不足。
12月2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达的命令调子仍然很低沉:
“根据所有可能的估计,中共显然有能力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如果他们愿意使用这种能力的话。”
参谋长们认为,如果“联合国军”将要被赶出朝鲜的话,美国应当选择撤出的时间和地点,而不是在“一种近乎军事溃败的情况下”被赶出来。因此,他们对国务院出于政治考虑需要延长抵抗时间的观点不予理睬,而认定有秩序地撤出的最后时机将是“联合国军”抵达大田北部的锦江之时。如果必须退至这一线,而且中国人开始向集结大军准备发动新的攻势,那么就应当命令麦克阿瑟开始向日本撤退。
“我们深信不应甘冒日益增加的全面战争的威胁而将我们现存可用的地面部队投入到朝鲜同中共对抗的行动中去。然而,在朝鲜的某些阵地上成功地抵抗中共——北朝鲜的进攻,以及使中共的军事和政治威望扫地殆尽,对于我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如果此举之实现不招致严重损失的话。”
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如是说。
又是那种模棱两可的句式。
麦克阿瑟当然不会满意这样一个命令,他继续不管不顾吵吵嚷嚷地向白宫和五角大楼要兵要权。
撤与不撤,逃与不逃,吵成一锅粥。
这个时候,对将美国武装力量被牵制在亚洲的窘境早就深怀不满的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也致函国防部长弗兰克·佩斯,信中酸不拉叽的冷言冷语:
“美国并不那么强大,能够把全世界都背在自己肩上。”
不愧是二战名将,说得真是精辟!
可怎么没早看到这一点?
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举棋不定,反映在战场部署上就是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能随时撤退的态势。
第八集团军在三八线以南横贯朝鲜半岛约250公里的正面和60公里的纵深内组成了两道基本防线。
第一道防线(A线)西起临津江口大洞里,经汶山、舟月里、沿三八线附近向东至东海岸的长存里。由美第一军指挥之土耳其步兵第一旅、韩军第一师,美第九军指挥之韩军第六师,韩军第三军团指挥之韩军第二师、第五师、第八师,韩军第二军团指挥之韩军第三师,韩军第一军团指挥之韩军第九师、首都师防守。
第二道防线(B线)西起高阳、经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至东海岸的冬德里。由美第一军指挥之美步兵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九旅,美第九军指挥之美步兵第二十四师和韩军第七师防守。
为加大防御纵深,在第二道防线以南至三十七度线,还准备了C、D、E三道机动防线:C线从永登浦沿汉江南经杨平、横城至江陵;D线从水原经利川、骊川、原州、平昌至三陟;E线沿三十七度线从平泽经忠州至三陟。英步兵第二十七旅、美骑兵第一师处于该三线间机动位置。
美步兵第二师和空降第一八七团位于堤川、洪川、军浦场,为第八集团军预备队。韩军第七师位于春川、横城地区,为韩军陆军本部预备队。
美第十军之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步兵第三师因损失严重,位于釜山、大邱地区休整。
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总兵力为34万人,第一线兵力为5个军13个师另3个旅和一个空降团约20万人
其实华盛顿的头头脑脑们吵来吵去全无用处!究竟何去何从,最终的取决于第一线第八集团军怎样表现,取决于第八集团军新任司令官马修·李奇微中将怎样表演。
55岁的马修·李奇微把他的意志和才干带到了前线。而无论是东京的“联合国军”总部,还是前线的部队,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一样,坚决不同意撤出朝鲜。所不同的是,麦克阿瑟是想把水搅浑,而李奇微则是想把事办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身西点的李奇微曾以师长之任率第八十二空降师参加诺曼第之战,而后还担任过军长,虽然在麦克阿瑟面前属小字辈,但也算是打过大仗表演上乘的名将了。
“一个爱踢人屁股的人,”一名部属谈起他时这样说,“你可能因为拯救了该死的整个师受到感激,但你得确保把你的铜扣子擦得亮亮的。”
严谨、赏罚分明!
12月26日,匆匆赶到“联合国军”总部的李奇微已经从别的情报途径得到了一个消息,中国军队已与第八集团军的部队脱离接触,而且没有继续追击的迹象。
嗯,这倒奇怪了,为什么他们不乘胜追击呢?是他们不想乘胜追击呢?还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乘胜追击的能力?
倘是前者,那他们为什么又拒绝13国的提案呢,这是个就驴下坡的好机会嘛。
那就只能是后者了!
倘如此,这倒是一个很有价值可资自己最大限度加以利用的发现,虽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李奇微决心一有机会就反守为攻。
有政治头脑的军人眼光就是独到犀利一些。
仅此就足以证明,李奇微确确实实是彭德怀的一个劲敌。
“马修,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阿尔蒙德的第十军也归你指挥,你觉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你知道,对沃克我可从来没想过授予他这种权利哩!”麦克阿瑟一听完李奇微的设想就痛快地答应了。
五星上将这时巴不得有个人来替他收拾这个烂摊子,收得好,我是总司令;收得不好,那是你活儿干得太孬!
“谢谢总司令对我的信任!我下午就飞往朝鲜。”
深知其为人的李奇微当然明白他的这位学长的心理活动,但在这个时候他宁愿装傻充楞。
当日下午,李奇微赶到大邱。
迎接雄心勃勃的司令官的却是一支惊慌失措的军队。
到达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当天,向来看重军容风纪的李奇微就气不打一处来。
堂堂第八集团军司令官的餐桌上,竟铺着一张肮脏的床单当作桌布,盛饭的器具竟是一个不值10美分的瓦罐。
这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儿,这样凑凑合合来打发司令官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帮家伙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已经丧失了信心丧失了胆量丧失了荣誉感。
一阵雷霆震怒之后,床单和瓦罐被换了下来。
比床单和瓦罐更让人生气的事情还多着呢。
李奇微到第八集团军不过几天,就已深深地感觉到这支军队的肉体上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所见过的所有士兵都对自己的指挥官丧失了信心,对到朝鲜来打仗来干什么根本不清楚,只盼望早日乘船回国。所有军官对他提出的一有机会就向中国军队发起反攻的计划大摇其头,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现在而今眼目下无论实施何种进攻都会归于失败。
几天之内,李奇微已经气不打八处来了!
他吼叫着对人们说:
“你们的老祖宗要是知道你们这种表现,会在坟墓中气得打滚。在战斗中,我希望指挥官与他们的部队呆在一起,师指挥官应该和先头营在一起,军指挥官和战斗最激烈的团在一起。如果他们有文字工作要做,可以晚上做。在白天,枪炮大作之处才是你们该去的地方。”
李奇微知道光发脾气不行,还是得决心大动一次手脚,撤换一批指挥官,彻底整顿这支丧失了信心变得士气低落的部队。
可他还没来得及动手,中国军队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就开始了。
好象是为了欢迎他似的!
第二次战役刚一结束,志愿军总部就前移到了成川郡西南5公里的君子里。
彭德怀还想往前移,洪学智把他拦住了:
“老总,不行了,指挥太靠前,情况变化,会影响指挥的稳定性。”
彭德怀知道这个问题洪学智有军委的尚方宝剑,不吭气了。
按彭德怀原来的想法,是想再休整一段时间,在次年二、三月间再进行新的战役。因为这时志愿军虽然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但尚未大量消灭敌人的主力,而且经连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尤其是在咸兴休整的第九兵团,现在整个就是一个治冻伤的大医院,两三个月内无法参战。而国内的后续部队尚在集结中,短期内根本无法赶到朝鲜前线。
特别是那拖后腿的后勤,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
现在整个志愿军只剩下了200辆汽车,还不如美军一个团的汽车多,许多物资堆积在鸭绿江边就是运不上来。而负责志愿军后勤供应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远在沈阳,派往战区的前方指挥所只有10多个人,组织和力量均不健全、不充实,完全不能适应战区的需要。
粮食也是个大问题,战士们就是吃炒面,每月即使按需求量的1/3供应,也需要1428万斤。东北军区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解决1000万斤。其余部分只好由国内其它的地区解决。
东北地区所有党政军机关和老百姓都被分配了炒炒面的任务,男女老少全体动员,家家户户都炒炒面。
连周恩来总理也炒炒面。
可战士们还是挨饿。
唉,这要命的后方勤务,这该死的美国飞机。
彭德怀设想志愿军各部队进行冬季大整训,然后在充分准备后大举出击。
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都同意彭德怀的看法。
12月7日,彭德怀与金日成就组成联合司令部和志愿军部队就地筹粮等问题进行了磋商。会谈中,金日成迫切希望打过三八线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彭德怀当然理解金日成的心情,更何况毛泽东也是这个意思。
就是彭德怀自己,又何尝不想一巴掌把美国鬼子扇下海去呢?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美国佬向来狡猾狡猾,一线不放自己部队,让别的国家替他顶。 配合配合 字0 2006-11-18 10:57:53
🙂【十四章】败生危机 参联会屈躬筹策 (4) 6 MacArthur 字817 2006-11-17 08:16:11
🙂【十四章】败生危机 参联会屈躬筹策 (3) 5 MacArthur 字9452 2006-11-17 08:14:18
🙂【十四章】败生危机 参联会屈躬筹策 (2)
🙂那时候对美帝威力估计不足,信息的问题。 配合配合 字0 2006-11-18 10:33:14
🙂【十四章】败生危机 参联会屈躬筹策 (1) 8 MacArthur 字9602 2006-11-17 08:11:56
🙂【十三章】语无伦次 六神无主麦帅慌 (4) 16 MacArthur 字3546 2006-11-16 10:18:50
🙂请问,哪里有伍修权将军的演讲稿? 潜恒 字0 2006-11-17 05: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