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敌后游击 摩擦 王泰恭(一) -- 王外马甲

共:💬551 🌺1351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reply
家园 Appendix 1

這是司某以前的一篇札記,對焦作,博愛等無人區賑濟的功能略作分析.因為不是針對王君之論而作,用在這裏,就顯得繁雜.王君將就著看吧.

在焦作文史资料<抗日战争专辑>中,有中共在焦作建立政权过程的概略描述.焦作原本因为煤矿工运而在1930年代就出现焦作特区区委,但是在1934年10月被破获.一直到1937年4月,中共北方局成立河南工委,才又试图成立焦作的党组织.1937年8月,河南省委(原工委)乘抗战开始,国府无暇顾及内乱之际,成立了予北工委,以张萃忠任书记,统辖新乡,辉县,获嘉,修武,武陟,博爱,沁阳,济源等地党组织.10月又扩为予北特委,并正式成立了焦作工委,以张万来为书记,辖修武,武陟,博爱三县党组织.1938年3月,焦作工委抓紧国府修武县政府撤出的良机成立了修武抗日民主政府,以程明升为县长,这个政权的主要工作是将经过县境的各种小部队缴械,并招募民兵,补充386旅补充团与544旅687团.并成立了一个有300人的游击大队.到了12月,河南省政府发表徐景山为县长,这个焦作工委所建立的政权马上被逐出焦作.

到了1942年,豫北发生严重的蝗灾与旱灾,加上太行山地区的国军部队瓦解,日伪的控制权顺利扩及整个豫北,所以豫北的山区开始出现因饥荒与日伪军劫掠而形成的"无人区".大批居民拥出豫北逃荒.中共太行区委抓紧时机,适时派出武装部队进入灾荒最重的地区,扩张政权.

事实上国府在豫北大灾时,对豫北的未沦陷区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赈济,而且豫北本身民间的乡村组织(封建地主)也藉互助方式平缓了灾情.但是在豫北素称穷苦的山区,正好是国府政权瓦解的中空期,而且本身也缺少资产阶级的平时蓄积,所以形成大灾.

太行区委很有脑筋,在决定出兵的时刻上,太行区委刻意选在秋收前后出兵豫北,以免在饥荒与秋收前春荒的双料危机下拖垮自己的部队,而且派出的部队规模不大(反正也不会遭遇多大抵抗),但是随带有”大量”的粮食. 1943年9月初,第一批太行军区老2团(43团)的3连与6连1个排,由团参谋长陈浩率领,协同太行8地委组成的修武工作队(由地委组织部长刘刚率领),从山西黎城出发前往焦作.这批工作队随行的最大武器,就是小米.在文史资料中提到当时豫北大灾荒的惨景"一路见到的是尸横遍野的凄凉惨景,我们的干部战士,看到这些惨状,都不尽失声痛哭,纷纷表示决心要打好修武这仗...工作队来到修武县金岭坡以后,一方面掩埋群众尸体,清除街道上淹没人迹的杂草污浊,一方面煮小米粥抢救奄奄一息的群众.刘刚抵达修武后宣布成立修武县委,以这时躲在阳城的原修武地委书记米光华任县委书记,王一平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郭士英任宣传部长.并重建修武抗日民主政府,以张向毅任县长.随后成立4个区政权,主要分布在修武县北的山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头件大事,就是成立了约有30余人枪的修武县大队.老2团与工作队虽然特地选在9月才光临修武,但是修武北部山区的饥馑并未解除,这使修武县委无法支持区区数百人的供应,甚至必需由山西运来救济粮食.所以来到修武的部队干部,不得不缩减每日口粮(由12两缩为8两).

陈浩在研究修城县境伪军间的关系之后,决定拉一派打一派,将打击的主要对象设为实力较差的伪华北兴亚巡抚军刘明德部,而争取实力较强的伪保安联队宋子协部与伪14旅第2团李乐山部.刘明德部的主力不在修武,在修武只有一个留守处,于是陈浩出兵偷袭了这个留守处,缴获一大批轻重机枪,迫炮等武器,并开了粮仓,动员群众将仓内小麦搬空.对修武境内真正实力派宋子协部与则与之”勾勾搭搭”,互不侵犯.在与伪军取得默契之后,修武县委才得以从容建设新占领的根据地.

在小麦下种季节,修武县委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并对豫北少量有库藏的殷实人家进行"反奸反霸","向地富借粮"的直接劫掠.只要是"有粮不愿借",就定位为恶霸予以打倒.并提倡减租减息,赎地倒产.在生产上则"割白草","烧火石","上山担粮食",干部开荒(每人一亩),组织妇女进行纺纱代工.很快的修武县委就取得了在路南的控置权,而1944年灾情的解除使修武县委的生产自救获得成功,并进一步巩固了在修武路北的根据地控制.至于路南以武工队进行袭扰.

当日本投降时,太行军区组织了老2团与7分区1团,由8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副司令员萧永银率领,南下争夺焦作.这时,两年前对焦作的投资获得回报,修武根据地顺利进行了规模甚大的征发支前(相对于当时的民力而言),支持了南下的两个团,使共军能够打垮县城内的700余名伪军,占领焦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