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二战波兰政治形势的一些历史根源 -- 顾剑

共:💬212 🌺2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二战波兰政治形势的一些历史根源

我的波兰军队长篇虽然早写完了,但是由於投稿的原因,现在还不能全贴出来。楼下有朋友聊波兰,有些话我还是觉得有点不以为然,贴一些文章开头和结尾关于政治和历史问题的片段吧,不违出版界的道义和规矩。全文等过一段时间才能贴上来。

亡国的经历,对於近代波兰这个夹在德俄两强之间的弱小国家并不陌生:18世纪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征服欧陆,帮助波兰复国,无数勇敢的波兰战士曾经在法兰西帝国的鹰旗下作战,其中最杰出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还获得法兰西帝国元帅军衔。随着拿破仑覆亡,波兰再次亡国。一次大战之后,在英法的主导下,波兰再次复国。当时波兰主张恢复1772年被俄普奥第一次瓜分之前的领土,换言之,要求立陶宛,西乌克兰和全部白俄罗斯的主权。就其性质而言,波兰进攻处於革命和混乱状态的世仇俄国,应该不仅仅被解释为反共,而且有深刻的历史和民族矛盾根源。如果孤立地看待波兰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要求,与新中国成立后宣布不承认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主张上没有质的区别。可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从来不以正义性为决定因素,它是要凭借实力讲话的:中国终於没有能恢复“勘分西北界约记” 和“瑷晖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割让的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波兰复古的努力,也使其与东方强邻的两百年旧仇再添新恨。

波兰军队向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军,被迅速恢复过来的苏联红军击败,乘胜反攻波兰本土的红军,却在著名的华沙城下之役一战崩溃。随着1921年苏波签订里加条约,和平最终降临,波兰的独立地位总算确立,也拥有了西部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片东方领土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属於波兰,但是其居民,以信仰东正教的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为主,还有犹太人。信奉天主教的波兰族是少数,无论宗教矛盾还是民族矛盾都没有解决,而是暂时压制下来。至於波兰西部和德国的边界,但泽走廊问题所引起的领土争端,最终成为二次大战的直接导火索,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

波兰在二战初期被苏德瓜分的惨痛经历,其实早在1922年拉帕罗和约,苏联和德国决定抛弃一次大战的前嫌全面合作,就已经注定了。当时苏联和德国都是被凡尔塞和平体系所牺牲的角色,双方决定互相免除以前条约所规定的割地赔款义务,进而开展政治军事领域的全面合作。20年代,许多后来在二次大战中威名赫赫的苏军或德军将领,当时都曾经作为年轻军官到对方国家参加过军事交流。这对刚刚独立的波兰,无疑是不祥之兆。所幸后来苏德由於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决裂,而波兰人又有英法对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

关于波兰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在苏德之间拉一方打一方,而一味倚靠英法,与德国苏联两大强邻为敌的立场,这不是孤立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地缘政治背景,如果详细分析的话,可以写出一部东欧政治外交史的专著。简单地说,从整个欧洲近代外交史的宏观角度看,自从18世纪普鲁士和俄国崛起之后,欧洲大陆就是英法俄普奥五强博弈的大舞台,这里综合国力最为强势的是英法,但地处西欧的英法对中东欧的俄国鞭长莫及,英法要平衡俄普奥的势力,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三强自相残杀,聪明的英国人就在七年战争期间支持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单挑俄奥;英法牵制俄奥普的第二个选择,就是支持土耳其。实际上太阳王路易十四,甚至后来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都为了对付奥地利或者俄国,而暗中支援土耳其。英法更以援助土耳其为借口,在1850年代直接出兵打了克里米亚战争。当土耳其衰落之后,西欧强权的第三个选择,就是扶持东欧小国给俄普奥制造麻烦。当然,两次大战之间英法支持波兰,绝对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是如果从欧洲权力格局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角度看,即便苏联不发生革命,则法国支持波兰对抗德俄的局面,仍然一定会出现。

再从波兰这方面说,在两次大战之间,实际不存在和苏德任何一方和解的可能性,因为波兰东西两个边界的矛盾,不是小片领土争执,而是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最初作为历史上东欧强国的波兰,有他们足以自豪的历史,15世纪波兰击败条顿骑士团,和17世纪波兰骠骑兵从维也纳城下击退苏丹大军的时候,普鲁士和俄国都还是欧洲政治版图上无足轻重的二流强国。在波兰鼎盛的时期,它的臣民也就包括了普鲁士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其他种族。随着普鲁士和俄国崛起,波兰夹在两强之间,这两个强国的扩张,自然要以牺牲波兰为代价。一个弱国要做到在两强夹缝中生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两个强国势均力敌,二是这两个强国持续处於敌对状态。而18,19世纪的俄国和普鲁士,也许势均力敌,可是根本谈不上你死我活,剑拔弩张,反而在波兰问题上互相合作,波兰自然就没有活路,被三次瓜分了。两次大战之间也是这样:苏联和德国都要对付西欧的强权,并非没有合作的余地。这个趋势从拉帕罗和约就显示出来。而波兰要维持独立的话,既然不能挑动德俄对立,就只能转而依靠西欧强权的支持。这种互相需要的关系,就构成了近代和二战中波兰与西欧强权,尤其是法国紧密合作的基础。

波兰当时真正的隐忧还不在西线,而在苏联,因为1925年欧洲各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体系保证了波兰与德国的西部边界,却拒绝保证与苏联的东部边界。因此在整个20到30年代,苏联是波兰头号假想敌,甚至超过德国。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仅仅一周之后,德国闪击波兰,再过17天苏军入侵波兰东部。

*****************************

波兰流亡政府依赖英国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1940年到1943年是两国政府的政治蜜月期。苏联政府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合作关系,仅仅是暂时互相需要的关系,不可能长期合作,而美国仅仅是道义上支持波兰,在政治利益上并不关心。从1943年德黑兰会议以后,英国逐渐向苏联妥协,直到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公开在波兰问题上支持苏联。流亡的波兰人当然会有被叛卖的感觉,但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事情:

国际政治从来就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实力,而非道义,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1943年4月德国揭发了卡廷森林屠杀事件之后,苏联指责德国实际制造了这起屠杀,英美政府出於政治原因,接受苏联的官方说法,而伦敦的波兰政府对此继续追究,因此,苏联决定与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这就注定了流亡政府的政治前途。苏联人送走不肯合作的波兰第2军以后,决心建立真正属於自己阵营的波兰军队。以第2军前中校贝林格将军为首(贝林格的将军军衔是苏联授予的,不是战前的波兰将军) ,波兰人民军第1集团军于1944年3月编成,以后参加了华沙,维斯瓦-奥得河,波美拉尼亚,柏林诸战役。在这之前,先期组成的波兰人民军第1师,已经于1943年10月在苏联西方方面军第33集团军编成内,在白俄罗斯的列宁诺进攻战中首次投入战斗。但是列宁诺的进攻是一次失败的战役(见“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第2卷第2章)。贝林格本人则因为在华沙城下未经上级授权签署命令,向起义并被德军围困的华沙城发动攻击,而被苏军撤职,回莫斯科总参军事学院任职。不过这是流亡西方的波兰人的说法。另外根据什捷缅科,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回忆录,华沙起义的时候,波兰集团军是根据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命令,在维斯瓦河对岸建立登陆场的。跟波兰人并肩作战的,还有苏军第47和70集团军,司令是古谢夫和波波夫。苏军无法解放华沙,是因为兵力不足,强弩之末,而不是因为不想援助。双方各执一辞,该相信哪方面呢?从叙述军事部署的详细程度来看,应该相信苏军将领的说法,那些部署,调动,计划,过程,其详细程度不可能是事后编出来的。但是苏军元帅们的回忆录没有解释为何不允许盟军飞机利用苏军机场作穿梭空投。另外,他们没有一位提到贝林格后来的去向: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把富于作战经验的军事主官调离前线,送进学院,而当时波兰的指挥官如此稀缺,这无论如何不是正常现象。这是为什么?贝林格在苏军总参军事学院呆到1947年回到新波兰,任波兰总参军事学院院长,退役以后任农业部副部长,管打猎,再未受到重用,也没有受到迫害。

1943年7月,波兰领导人西科斯基乘坐美国制造的B24解放者式轰炸机,在直布罗陀附近失事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波兰军队总参谋长Klimecki少将和作战部长。专机驾驶员是皇家空军里的捷克人,他幸存下来。所有证据均表明这是个偶然的不幸事件,英国皇家空军正式的调查结果,说飞机的方向舵被卡住了。但波兰政府在最关键的时候失去了最有能力的领导人。其实就算西科斯基活着的话,能有多大作为也是值得怀疑的:由於苏联的实力地位,也由於战后波兰肯定将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流亡政府的保护人,英国政府也开始向苏联作出妥协,以换取苏联默认战后希腊属於英国势力范围。1943原本英国主张取道巴尔干进军中欧的军事战略,这跟一心想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反攻波兰本土的流亡政府不谋而合,但是由於美国和苏联的反对,英国不得不放弃巴尔干战略,这就取消了英国和波兰军事合作的思想基础。这跟两百年前拿破仑战争时代如出一辙:拿破仑曾在北意大利招募波兰志愿军团,以多布罗夫斯基将军为首的波兰军团,希望在法国支持下,从意大利打到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领土去复国。多布罗夫斯基军团当年的战歌,就是今天波兰的国歌。而拿破仑只是利用波兰复国作为旗号而已,没有几年就解散了北意大利的波兰军团。历史上,至少后来拿破仑皇帝征俄的时候,还让波兰人建立了华沙大公国,而二次大战之后,占领波兰这片土地的注定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利益欲望去跟强大的苏联就波兰问题叫板。因此,波兰被牺牲掉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强完全按照苏联的建议划定了战后波兰的东西边界,而这是流亡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当时这个决定还是秘密的,没有让波兰人知道。1943年和1944年,丘吉尔极力想促成苏联政府和波兰政府重新和解,恢复外交关系,但是双方对卡廷事件和波兰东部边界的分歧根本无法弥合。1943年身兼首相和军队总司令的西科斯基将军死后,总理一职由米克拉切克Mikolajczyk担任,军队总司令是索松科夫斯基Sosnkowski。1944年,苏联开始在已经解放的波兰领土建立自己控制下的政府机构。索松科夫斯基将军是坚定的反苏派,于1944年9月因为盟国不能全力支持华沙起义而辞职,由第2军军长安德斯代理。而米克拉切克总理的立场比较温和。尽管他也不信任苏联人,但还是于1944年11月辞职回波兰,参加苏联占领区的波兰联合政府,任副首相兼农业部长。但是战后1947年在波兰大选中失败以后再次出走回到英国。英国的波兰流亡份子视他为叛徒,因此不久米克拉切克移民美国终老。1944年11月以后继任流亡政府首相的是Arciszewski。

1945年1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公开放弃了支持波兰流亡政府的立场,斯大林则同意在战后波兰进行大选来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标志着波兰流亡政府和英国政府正式决裂。1945年7月6日,英国政府撤销对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承认,流亡政府在伦敦的办公地点被收回,但是其官员在伦敦的私人住宅仍旧保留。大部分流亡的波兰军队在1945年解散,到1947年,流亡政府所有剩下的军队正式撤销番号。绝大多数老兵选择留在西欧。另外根据苏方的说法,近20万波兰流亡军队中,有12万战后回波兰。不过什捷缅科的这个数字没有其他佐证。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又存在了45年,虽然仅有爱尔兰,西班牙两个国家承认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宗教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这两个国家跟波兰一样,都是天主教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梵蒂冈的外交承认则到1975年为止) 。直到1989年,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仍然有总统总理,和8名内阁部长,还有散布在全球的大约15万波兰老兵和他们的后裔仍然忠於它。它坚持看到了苏联东欧的剧变。

1990年,剧变之后的新波兰第一任总统,前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从最后一任流亡政府总统Kaczorowski手中,接过了象征波兰国家正统的几样标志:1935年波兰宪法原本,总统与政府的大印章,总统绶带和旗帜。至此,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才正式结束。

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加入欧洲联盟。

元宝推荐:MacArthur,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