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都等着中国买单(一) -- 陈经

共:💬194 🌺57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高油价下的大国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0-09 15:24:22

原文连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61011/yj/200610090080.asp

·前言·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美两国在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9月11日在杭州表示。两天后,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凯伦·哈伯特与张国宝举行第二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并达成共识,未来将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的合作重点。

  较之去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中美能源对话时所笼罩的“中国能源威胁论”、“反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相比,这一次似乎更预示着中美能源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尤其在近两年高油价的逼迫下,不仅中美之间,而是需求侧主要国家联合起来,建立起统一机制,与资源国展开对话,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但大国间如何放弃既有的成见和猜忌,维持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将是一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油田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寻求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产业调整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等。中国启动神华煤变油项目、计划大规模运用乙醇汽油等,即是为此努力的证明。然而煤变油、乙醇汽油可否大规模应用?当前,中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时机是否成熟?这些都值得深思。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诚邀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齐聚本期“天下论衡”,纵论当前高油价下的大国策略和责任,是为中国能源系列第二篇。

  (文/刘巍)

  

  1.中美能源合作

  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建立了较全面的基础:推动在中国境内节能、能源结构多元化、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

  

  主持人:2006年9月13日,第二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在浙江杭州举行,双方都表达出友好合作的意愿。而此前,中美在能源领域竞争气氛很浓,甚至产生冲突。这是否意味着中美能源关系上的一种转变?

  董秀成:应该可以下这样的结论。美、中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石油消费国,合作对双方是一个互利的局面。如果消费大国之间不协调立场和机制,那就只能是更加激烈的竞争,甚至在某些地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进而推高油价,这对整个世界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两国现在强调合作,至少反映出两个含义。一是近几年的高油价,对双方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双方意识到需要建立合作。二是两国都是消费大国,如果能够合作,有利于抑制本国石油消费。比如在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美中各有自己的经验,可以互相协调、借鉴。而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要与美国合作,中俄、中日、中欧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

  查道炯:其实,并不是美国或中国政府在能源问题上的立场有了新的变化,而是更容易被媒体跟踪的舆论环境出现了变化。早在1979年1月,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便代表双方政府签署了《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该协定每五年续签一次,目前依然有效。根据该协定,两国政府部门先后在高能物理、空间、环境保护、核安全、能源效率等30多个领域签署了34个合作议定书或谅解备忘录。在双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中美两国的能源科技人员、能源政策讨论等方面组织了3万多个合作项目。另外,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油气公司通过合作开发或控股的方式,一直在参与中国陆地和近海的油气资源开发。

  国家间在能源领域的交往问题,与国内的能源问题一样,涉及能源政策、能源技术和能源外交三大领域。人们通常更容易注意政府能源外交方面的言辞和举动,而忽视了其它两个方面。

  主持人:之前美国对中国从南美以及非洲购买资源,已明确表示不悦。但中国为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能源供应保障。有人甚至认为,中美之间的能源冲突不可避免,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您如何看待两国的合作前景?双方是否具有合作基础?

  查道炯:这要看我们所说的“美国”指的是哪个政府部门。对中国在南美及非洲市场从事上游开发活动持批评态度的是美国国会,更具体的说,是部分国会议员于2000年设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但该委员会参加中国能源外交及能源政策的美国专家也不全是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

  美国政府行政当局中,能源部负责与中国在能源领域合作。能源部在2006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称:对中国从全球能源贸易市场“移走”(remove)石油的指责并没有道理,因为中国公司在海外为获得“份额油”而进行的投资,从效果上讲,与中国从国际石油公开市场购买并没有不同。

  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建立了较全面的基础:推动在中国境内节能、能源结构多元化、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当然,如果中美两国政府能够为中美两国的能源公司在第三国从事能源开发和加工、在国际能源贸易市场上为稳定供应和油价变化而合作,那将是对全球能源经济的莫大的贡献。

  其实,“冲突”与“合作”之间的分水岭并不是那么清楚。一家公司接受另一家公司的并购,我们一般称之为“合作”,但是,从事同一产业的公司间的商业利益总是冲突的。国家与公司有类似的地方。中美有各自的能源供应保障机制。试图获取同一个海外资源的局面难免出现,也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化地看作是冲突或合作,而是要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去看是联手还是独自行事。

  林伯强:我觉得中美之间对能源的争夺还不如中日之间的争夺激烈,因为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走的输油通道都是同一条,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而中美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量上,只有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足够大到能威胁美国,危险的冲突才可能爆发。目前中国的需求强劲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上,在绝对量上对美国还不构成威胁。但要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量还很低,所以美国会感觉到中国带来的潜在威胁很大。再者,美国比较担心的是,不愿意中国去他们不想去进行能源合作的地方,因为会影响到美国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执行。但中国同样面临难处,美国想让我们去的地方,大部分能源已经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控制或影响,中国很难进得去。

  主持人:中国的崛起以及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已引发西方国家的危机感,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就是一个例子。但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哈伯特接受本报访问时也说,优尼科事件双方存在误解,她要向中国解释,这并不是他们的政策,他们“欢迎中国的投资”,如何理解哈伯特的态度?而中国在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时又如何避免对方出现反弹和恐慌情绪?

  林伯强:作为美国官方,肯定会这么解释,但是具体操作时恐怕该误解的还会继续误解。其实大多数国家对本国大石油公司被收购都会进行一定干预,毕竟石油公司与一般企业不同,如果换成美国到中国收购油企,同样也会遇到一定程度的阻挠。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肯定要坚持,但为了避免其它国家产生反弹情绪,中国政府应该注意两点:一方面,政府从宣传、外交上必须为企业提供帮助。但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量不要在财务上介入,现在石油企业是国有,融资的银行也是国有,并购很容易被误解为政府行为,这个要尽量避免。此外,作为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长远之计,短期动作不宜太大、太快,否则会让人感觉到你迫不及待、不计代价,购买海外资源时肯定处于下风。

  董秀成:中国的油企作为股份制公司,应该以商业运作为主,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跨国石油企业也是公司战略所在,因为国际上大的石油公司没有一个是完全立足在本土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或者对外宣传时,不宜过分强调本国公司走出去战略。

  查道炯:未来是否继续在美国收购资产,得从多方面去判断。这些年的大宗海外竞购案提醒我们一个道理:在美国投资也必须评估美国市场的政治风险。可惜的是,我们的媒体讨论往往走极端:要么认为钱决定一切,要么认为政治决定一切。所幸的是,在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方法能为我们的企业走向海外所用。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国际政治不是高墙学府或政府外交部门所要考虑的问题而已。其实,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的选题,就有不少是企业向大学和研究所提出帮助回答的问题。甚至可以说,美国企业的国际化需求是推动美国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重要来源之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