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最喜欢的英国作家 -- 元亨利

共:💬21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炸药奖得主德国作家黑塞的印度青年求道故事

首页||评论||《席特哈尔塔》小评 BY DEMIAN

传教士的家庭背景,拉近了黑塞与东方的距离,更给予了他以全面观照东方的机会。欧洲与东方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不仅没有使他痛惑,反而为他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思索的大门。黑塞在东西方文化与哲理中寻求自己的根与魂,任意驰骋,意神交汇,创作出了一批瑰丽清新而又意韵悠远的艺术奇葩,《席特哈尔塔》便是其中最夺目的一朵。

作为欧洲作家笔下的东方人物,席特哈尔塔没有呈现出类型化、公式化的面目,他不是给公众猎奇的对象,他不是假托东方之名、却写西方之实的傀儡,他是灵活生动、塑之有神的印度青年,不生硬,不造作,印度教义牢牢地占据着他的身心,他是印度大地养育的婆罗门。

而这只是这部小说的魅力之一,其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人生的启示。

广博的学识见闻与深邃的理性思考,使黑塞将《席特哈尔塔》提升到了更高的思辩层次。席特哈尔塔的追求之途不仅是印度青年的心灵探索,更是全世界一切丢失了精神家园的人的自我寻根之路。

“怎样才能使自己幸福?”席特哈尔塔带着疑问,抛下了财富、出身、亲人,踏上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不归途。

“精神没能满足,灵魂没能安定,心也没能平静”,席特哈尔塔把所有的希望都留给了阿特曼(印度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人本身的永恒核心,亦即“我”)“除了独一无二的阿特曼,还有谁值得祭祀,还有谁值得崇拜?到哪儿才能找到阿特曼,他住在何处,他那永恒的心在何睡跳动?除了在自我之中,在内心深处,在每个人内心的坚不可摧之中,还会在何处?而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这个最后的东西,又在何处呢?”没有人知道,一切的圣贤都无法回答,这永恒而神圣的阿特曼!

席特哈尔塔踏上了修行之路,数年的苦修,使他学会了沉思,他可以在虚无中留连,摆脱自我,这是苦修僧的最高境界,但在他的眼中,却只是一种逃避,对心灵、对思索、对痛苦、对阿特曼的逃避!他不自欺,他要的是真实。

当席特哈尔塔见到活佛戈塔马时,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思索、通过认识才能获得追求的最高目的。他没有追随最高贵、最聪明的教师,而选择了独自思索之路,他意识到了一个最根本而又最难参透的道理:“我要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我要摆脱和克服的就是自我。……我活着,我是一个人,与其他所有人都不同我是席特哈尔塔!我对世上万物了解得远比对我自己、对席特哈尔塔更多!”原来,在寻找的自我的同时,他却迷失了自我。

莫大的讽刺,于世人是如此,但在席特哈尔塔,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他并非站回原地,相反的,他突破了思索的瓶颈,他不再把目光只局限于精神的探寻,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社会也是一种美,世俗却又真实,触手可及,从繁杂的思辩中走出席特哈尔塔,完全被这个世界迷住了。他充分的享受着现世的生活,享受肉欲之爱,享受金钱之喜。

席特哈尔塔是一个聪明人,却又过于聪明了。他在自我寻求的路上,过于极端,丢失了自我;他在真实生活中过于放任,反被世俗所俘虏。昔日苦修僧成了“儿童般的俗人”,他变得害怕,变得不安,变得疲倦。

他悄悄的走,正如他悄悄的来。从森林到城市,再从城市返归森林,席特哈尔塔看似又回到原地,可实则不然。当他沉向水中,准备迎接死亡时,那个“(口奄)”,那个他苦苦寻觅了一生的自我,于这“全部痛苦、全部醒悟、全部绝望”之际降临,他睡去,他又醒来,“作为一个新人观看这世界”。诚如席特哈尔塔之言:“万物无过去,万物无将来;一切都是现在,一切都只有本质和现在。”在死亡与回归之际,(不只指肉体,更指的是精神)他超越了时间,超越了自我,达到功德圆满。

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席特哈尔塔,也即黑塞自己的思想:“尘世并不是不完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我觉得凡是存在的都是好的,我觉得死跟生一样,罪孽跟圣洁一样,聪明跟愚蠢一样,一切都肯定如此。”

死时的席特哈尔塔不断地变换着新脸,变换着形体,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而最终,他有着“完人的笑容”。

这就是席特哈尔塔的一生,于无中觅有,于有中见无,他的回归,证明了精神与物质的互通,它们本就互不可分,共同托起人类的生存与毁灭,而当人们执意将二者加以区别时,得到的便是残碎,或被无穷的理智所折磨,走向疯癫,或被世俗的财色之欲所侵蚀,堕入深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