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生死十日》的弟兄们(1)之 导演说错词 -- 老拙

共:💬90 🌺9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生死十日》的弟兄们(3)之 老大发脾气

看到这个标题,大伙儿肯定不干:晓龙导演和蔼可亲,谁说他发脾气?!谁见过他发脾气?

唉!你们是不知道,老大他只跟我们制片人发脾气!

我老爸和晓龙老爸都是“老新四”,都是从“皖南事变”中九死一生冲出来的。新四军的人都知道陈军长和蔼可亲,可陈老总发起脾气来排山倒海,那叫“政治脾气”。

晓龙导演发起脾气虽不是排山倒海,却也很够我喝一壶的,那叫“艺术脾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大特喜欢《兄弟连》

过去我也是以为晓龙导演没脾气。剧组筹备阶段,每次开会他都是按时甚至提前到达,往往第一个就来了。讨论任何问题,即便他不同意,也从不高声争论,“你看好吗?”、“好吗?”是他的口头禅。

第一次领教小龙导演急了,是我到剧组后跟的首次夜戏。那天拍小分队夜间行军,在杨裕的山谷中。为了照亮小分队行进的道路(很长,这场戏足有快2页纸,全得走着演),灯光组搭起了高台,布了N多的灯。费了牛劲,终于好了。晓龙从监视器里一看,当即就沉下脸来,狠狠地对我说:你看!这叫什么光?!月光吗?月光怎么平着照过来?为什么不用吊车?!

兄弟就一外行,也还是看出点门道:高台只能搭起10米左右,高度不够,灯支在上面打过来几乎是平射的感觉。如果是25吨吊车,大臂吊着12K灯能提到20多米高,就像一个人造月亮挂在空中。

赶紧去找管这事儿的制片,得到的答复是:杨裕的道路太窄,吊车开不进来。

回去跟导演说,晓龙就不干了:你们就知道凑合!凑合谁不会?凑合叫我来干嘛?叫我来我就不凑和!

我的脑子里当时就是“咣!”的一声。

没吃过猪肉,猪跑咱还是见过的。这年头,滥剧咱也看过几部,比这凑合的海了去了。

得,导演一句话!

第二天,25吨大吊车轰隆隆地开进杨裕,12K灯高高地升上夜空。演员们兴奋地小声嘀咕:吊车来了(可见并不是每个组都用吊车的)!

从那以后,只要是拍夜戏,不管拍一场还是拍一夜,大吊车就开进来(1200元/次)!

后来,我们在陆庄山上拍“蛇咬江藤”。那灯打在小树林里,在监视器里一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摄影棚里搭的景。

再后来在山亭拍“葫芦套桥边”的夜戏,吊车、高台打的灯,照在河边的树林中,杜梅说:“就像‘仙境’似的”。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温成林导演来“帮忙”,看到每天晚上大吊车都开进来,叹道:“你们组够气派的!”

别人都是吃一鉴、长一智。兄弟愚钝,总撞在枪口上。

那是在陆庄的山头上,美术组搭起了黑田大队据点和老鹰嘴据点。拍完了,为了省钱省时间,我们把黑田大队据点门口改造了,当成鬼子的另一处炮楼,又拍了“平野进炮楼”一场戏。接着我就向导演建议:“咱把这儿再改改,当石圪村据点,就2场戏,省钱还省时间……” 话还没说完,就看导演的脸已经沉下来!坏了,又撞枪口上了!

果然,导演冲我就是一句:又凑合?凑合我还不会?根本不用改,我在这炮楼角上就把这两场戏给拍了!你信不信?

别人不信,反正我信!

得,赶紧另找地方搭鬼子石圪村据点吧。

就两场戏:平野化妆成小货郎出据点,平野被伪班长抓回据点。加起来不到半页纸。

诸如此类,兄弟吃了N多鉴,终于长了一智:就是说,如果你想凑和,或者事先考虑不周,有损于晓龙导演的艺术创作标准,准跟你急!

这些还都好办,狠狠心,多花点银子呗,难的是事先没想到,临了难以补救的事。

因此心里就总是喘喘的,生怕冒出个你没想到的事儿来。哎,你越是怕鬼,鬼还就来找你!

《生死十日》中有两集戏,写的是小分队隐蔽在高粱地中的一棵大树下休息,准备夜间转移,结果被平野带的鬼子和伪军给包围了。

“高粱地中的一棵大树”!你差点害死我!

为了拍这两集戏,4月份开机前,我们就找了块地,种了几十亩的高粱。进入7月,高粱长得有一人多高。那天,冒着酷暑,我们进入高粱地,先拍鬼子伪军的戏。那天晓龙去了B组,周波带着A组拍。在高粱地里拍了一上午,我都在四下张望:“高粱地里的一棵大树?在哪儿?”

怎么看,高粱地里都没大树啊?大树都长在高粱地边上啊。

实在坐不住,就站起来,顶着烈日,围着高粱地转了一大圈。坏了!高粱地里真的没有大树,地边上才有两棵树。一棵底下是坟地,肯定不能拍。另一棵树倒是不错,高大差天的,可它周围没有高粱,拍不出周围都是高粱地的感觉啊!

我心里暗叫一声:坏了!这可咋办?这回准得炸了不可!

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报啊!果不其然,在电话里(没敢当面报)沉默了一会儿,冲着话筒就炸了:。。。。。。!

最后给我撂下一句:你们给我在高粱地中间种棵树!

我的脑子“轰!”地一声,停住了。

在高梁地中间种棵大树?都见过绿化植树吧?大树搬家,前面是20吨的平板车,后边跟着25吨大吊车。可咱们高粱地那儿,全是土路,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剧组的车都开不进去,别说两辆20吨以上的大车了。再说了,两个大家伙开进高粱地,再开出来,那高粱地还能看吗?

没办法,还得去跟导演说。

晓龙说:“谁叫你们连根种啦?就把树干给我栽进去就成!能活两天我就拍完了!

赶紧去找美术张老师。张老师说:那也得用大吊车和平板车!

第二天拍完别的戏,跟晓龙导演一块儿去吃饭,晓龙导演很平静很诚恳似乎还有点歉意地对我说了一句:老拙,你们想想办法,一定要在高粱地里给我栽棵树!

我点点头。

回来睡不着,这种事你跟谁哭去?剧组里都这样,《生死十日》就更难,再大的难题只有你自己哭去,哭完了想法子解决。我就亲眼看见服装组长雪莲为衣服破了没法修复哭,看见副导演马银为了群众演员的问题解决不了哭,看见。。。。

得,要不咱也悄悄地哭一回?

哎,你还哭都哭不出来!

没人可说,只好给个弟兄(不知算不算死党)发了个短信:“被导演批了。。。”。

这弟兄大惊。我说没事,睡吧。

倒下去,别说无梦,连觉也没了。突然就想起“脑筋急转弯”来。怎么想怎么觉得这是个“脑筋急转弯”的智力题,就是您得反过来想想,也许就会有答案啦?

反过来想想?那不就是不栽树,改栽高粱嘛?

对呀!咱栽高粱啊!在那棵看好的大树四周都栽上高粱啊!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美术组的张老师领着十几个民工,大清早起来移栽高粱。高粱地里的高粱移栽到大树四周,把大树围了个严严实实。我们到现场后,晓龙导演看着他们把高粱移栽完了,满意了才开始拍摄。

高粱把大树围得严严实实,演员们在里面战酷暑,晓龙导演果真用两天时间就拍完了高粱地里的戏。

拍完后他对我说:累得够呛!

这是我们拍摄进度最快的两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