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 葡萄

共:💬214 🌺5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完

影响三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

  吸取了南海公司欺骗股东的教训,人们开始不愿意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水准,从而给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外部独立人士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英国议会颁布公司法时,对公司的会计提出严格的要求。当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批准后,为了保护外部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由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过程中可以聘请会计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的会计师,他们接受各种委托,从事账目审查工作。1854年会计师协会正式受到王室特许,从此注册会计师成为一门职业。

  

  

  伦敦重振金融之谜

  1720年崩盘后,短期国际资本流向阿姆斯特丹寻求避风港。但如Peter Dickson所言:“尽管英国公共金融的处理有问题,在这个世纪剩余的岁月里,它仍然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诚实和有效率。”伦敦得以很快的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不象法国那样一厥不振,动力何在?

  

  解释一:实体经济有力支撑

  建立在虚弱的实体经济上的金融是难以持久的,所幸英国并非如此。英国的农村资本化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七年战争后的5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从1688年到175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增加两倍以上。18世纪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利润。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人们越富有,其物质资产的增加相对越小,而虚拟资产相对越大。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起金融行业,英国得以迅速走泡沫破灭后的低谷。

  

  解释二:光荣革命的影响延及子孙

  英国1689年光荣革命成功,荷兰人威廉被邀请入主英伦,为英国的财政和金融带来了“荷兰新政”。荷兰的先进金融意识在英国掀起“金融革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以补财政之不足。后渐渐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了国债制度。国王不再以人身对国家财政负责,国债成为了国会的责任。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也能像150年来的荷兰一样,国内经济与外贸出现良性互动。在“金融革命”结束时,伦敦已有稳定的金融架构,所以能渡过南海泡沫破灭的风暴。这一点,是英国的子子孙孙得益于光荣革命的。

  

  解释三:英格兰银行的存在

  虽然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为全社会提供融资的现代银行依然是英格兰银行。威尼斯的银行虽然创立较早,但是主要面对政府,并且利率很高。英国银行是从替顾客保管金银首饰的金匠店发展起来的,在伦敦,金匠们成为第一批受到皇家恩准的同业工会。伦敦的金匠,经常为顾客代为保管金银,并签发收据。很快收据进入流通,成为变相的支付手段。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只有4.5%~6%,比意大利的银行贷款利息大大降低。这种成熟的货币体系为赢得南海泡沫危机争取了时间。

  

  解释四:税收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英国历史上一直是没有所得税的,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才有,长期以来征的是消费税。1688年的税额还只有62万镑,到1755年就超过了350万镑。这就是说,金融阶级的利息,来自广大纳税人的腰包,政府在其中起杠杆作用。我们今天无数按揭购房的年轻白领觉得自己成了“房奴”,被银行劫持,为银行打工。殊不知政府也有为银行打工的时候。不过,税收和政治是形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看政治表现和组织能不能鼓励强化经济的表现,如果经济增长,税基和生产就会扩大,可以在下一回合中支持政府的目标和活动,如此一来,政府又能创造增长机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在过去几个世纪英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基础,为威尼斯所无;有全国性的法制系统,为荷兰所无,良性的循环成为英国经济的造血机。

  

  解释五:金本位制度

  成立英格兰银行的同时也固定住了英镑的价值。17世纪末,一代伟人洛克提出,应以最高的道德义务,以一定重量的黄金和白银,维持任何新发货币的真正货币价值。他的意见最终被发展成为金本位制。英镑中的法定纯银比例遵照“古代的正确基准”。不许因为银价上涨而使用较少的数量。支持金本位的牛顿被国会任命为铸币厂厂长。金本位持续了两个世纪,虽然造成一定的通货紧缩,但在危机中却不失为极好的金融稳定器。

  

  

  危机教给了我们什么?

  三百年前者的这场泡沫令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其状甚惨,常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又复哀后人。1720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国债的包销权。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官商勾结的影子?南海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最大的债权人。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且担保为了支付国债利息,政府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的税收作为报答支付给南海公司。这种乃是最经典的官商交易,本质在于圈钱的便利——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最终纳税人和投资人的钱被重新分配。在向完全市场化转轨的国家里,这种现象往往尤为突出。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具有出卖这种资源换来最大的世俗利益的能力。在18世纪重商主义的欧洲,贸易特许权是一种稀缺资源。今天的中国,土地是稀缺资源,那么掌握土地资源的人,也就比常人离财富的顶层近了那么一点儿,这样来看,理解了战争??消费税??英格兰银行??国债利息??南海公司这一现金流向公式的人,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公式的今日中国版:批地??动拆迁??抵押担保??卖楼花??烂尾楼

  

  18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新生和快速拓展的时期,长期的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这种局面和当下的中国比较类似:储蓄在增加,社会需求却相对不足。资金剩余的多了,自然黄金涨价,原材料涨价。在18世纪的英国,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同样迫切寻找出路,公众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够赚大钱,又有政府的支持,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这种情形和我国资本市场初期何其相似,对于有着政府背景的企业,多少人会趋之若鹜。18世纪的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特权之中的人们尚且如此,今天的人们又能长进到哪儿去?都愿意相信道听途说的内幕消息,而不愿意相信财务报告和眼见为实。其结果是形成无数“政策市”“消息市”。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尚不成熟的表现。数百年来,人类一点长进也没有。

  不过英国人丛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着实让人赞叹,英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以及取得信用的可靠管道,使他相对于规模大的多的法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不管在什么时候借钱,成本都包括利息、预期通货膨胀、收不回本金的风险溢酬(Premium)。金本位制有助于降低第二项风险;而良好的政府信用和结构安排,比如皇室的贷款有国会背书,并以课税能力作为保证,可以帮助债主增强信心,相信钱能收回来。这里不得不佩服以下英国人从大宪章的年代就留下了法治传统。不用说三百年前的满清王朝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就是当下的中国,如此多的银行坏账,和我们的政府有没有关系?英国金融革命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借款人的风险,从而从另一角度减少自己的利息费用。政府也可以借到更多的钱,将某些税收用于偿还债务,并且发展次级市场,交易政府的债券。这样的制度安排,为英国政府吸引到了一批稳定的荷兰金融家作为长期客户来提供充足的现金,从而平稳的渡过南海泡沫危机。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像三百年前的古人取点经,是不是在面对危机时会更从容些?至少,三百年前的大英帝国比今天很多国家的政府更有服务意识,国王借钱还要有国会背书,生怕债权人不相信,这种主动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的意识难能可贵。

  

  

  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话在理,却不中听。郁金香狂潮幻灭了,南海泡沫破裂了,还会有群体性癫狂的投机吗?只怕还将有,且前赴后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