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坠落的红星:红色将帅蒙难记 -- 欧阳费劲

共:💬34 🌺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权杖之争中的输家(2)

三、内部争斗

苏联红军不是斯大林缔造的,事实上在国内战争期间,斯大林的死敌托洛茨基是军委主席,是最高军事统帅。整个军队都在他的领导之下,指挥员也由他任命;而斯大林当时只是民族事务委员(部长),底下才12个办事员,并没有多少实权。斯大林自然懂得如果没有忠实于他本人的军人支持,就根本谈不上玩弄什么权力斗争。幸好,列宁把他派到了形势危急的察里津(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在这个组建了一支真正忠于他个人精锐部队--骑兵第一集团军。列宁死后,随着斯大林地位的逐渐上升,骑兵第一集团军成为整个苏军培养干部的大熔炉。二战之前,从这支部队走出来的元帅就有5人: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是骑兵第一集团军的上级领导)、布琼尼、铁木辛哥、库利克。和骑兵第一集团军基本没有瓜葛的只有3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沙波什尼科夫。于是红军内部就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以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为首,成员主要以骑兵第一集团军为主,如叶戈罗夫、布琼尼、铁木辛哥、库利克;另一方以第一副国防部长图哈切夫斯基、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基辅军区司令员亚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乌博列维奇为首。

两派之间既有有关军事发展方面的职业性的争论,也有激烈的权力斗争。图哈切夫斯基一派,受到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比较关注着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他们主张采用新的作战装备、坦克和飞机,组建大规模的摩托化部队和空降兵部队。伏罗希洛夫一派的老骑兵们一般是老粗出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伏罗希洛夫高小未毕业),而且沉迷于自己过去辉煌,主张采取国内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法,用马刀和步枪去冲杀,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用坦克取代战马。这就是所谓活马和铁马之争。

两派之间权力斗争也是赤裸裸的。两派相互指责对方拉山头、结帮派、任人唯亲。图哈切夫斯基看不起不学无术的伏罗希洛夫,想取而代之;伏罗希洛夫对于这个对自己不恭的而能力远大于己的副手也厌恶异常。两派都竞相对斯大林施加影响,图派以无能为理由,伏派以不忠为炮弹。而斯大林也乐得看着他们之间的争斗,斯大林一贯如此,他在军事部门、在政治局、内务部激励和纵容类似这种派别的争斗和冲突,便于他出来做仲裁人。苏共十七大之后,鉴于基洛夫的前车之鉴(自己提拔的人声望过高),出于制约和平衡伏罗希洛夫派的考虑,斯大林把图哈切夫斯基提拔到军队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上。那么到了1937年随着肃反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什么斯大林会打破这种平衡而首先消灭图派人马呢?

四、历史恩怨

伏派之所以能够获胜(对大多数伏派人物来说,胜利是暂时的,因为他们随后也被投进了镇压机器)是因为他们有两个致命武器:

首先,伏罗希洛夫和他的那一派人都是无产阶级出身,都有无可指摘的战斗历程,在国内的各条战线上同斯大林并肩作战,是领袖的嫡系人马;图哈切夫斯基,贵族出身,他的那些志同道合者过去都曾同托洛茨基交往甚密,都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

其次就是华沙战败的责任问题。1920年8月,为了配合西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发动的华沙战役,中央决定原隶属于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叶戈罗夫)的第12集团军和第一骑兵集团军划归西方面军指挥。时任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不愿意让图哈切夫斯基戴上攻克华沙的桂冠,爱慕虚荣的他想攻占重镇利沃克,从而载入军史史册。结果是利沃夫没有攻克,又错过了增援华沙的时机,直接导致西方面军在华沙城下的大败。1930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基参与主编的《国内战争史》第三卷指出了西南方面军这一错误;而且1932年图哈切夫斯基出版了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讲课时所用的讲稿《挺进维斯瓦河》。诚然,谨慎的作者没有点出对华沙战役失败负有责任的具体人名,但西南方面军领导应承担责任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非常犯上的行为。斯大林不是列宁,不是毛泽东,成为一国之主靠的不是威望,靠的不是能力,靠的是权力斗争,他敏感又自卑,如果有人置疑他在国内战争中的作用和能力的,恨之入骨也不为过。斯大林不会忘却列宁责备他的话:‘老兄,要去华沙,谁会绕道利沃夫走呀...’

毫无疑问。伏罗希洛夫一伙只要有适当机会,就会利用这两张王牌,不断在斯大林耳旁煽风点火。其实这种争风吃醋也好,尔虞我诈也吧,其他各国军队里并不少见,只是在冷血的斯大林那里,是要以参与者的生命为代价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