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李成瑞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 稽瑞楼

共:💬14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李成瑞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二)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

  各国的人口学家和统汁学家在上述资料公布后,对这些资料的可

靠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诸如:人口普查是否照抄了户口本?1‰

生育率调查是否照抄了人口普查数字?人口普查数字质量究竟如何?

三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性别年龄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否人力修正的

结果等等。他们花费了将近 1年的时间,依据人口学和统汁学的理论

及方法,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我国新公布的各项资料的内部和外部一

致性及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进行了仔细的,反复的验证,才最后对其

中主要教据的可靠性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美国普查局中国科科长班久蒂(J Banister) 于 1985 年在《

对中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惊奇与确认》一文中写道:“对1953年、l954

年初和1982年人口普查中年龄和性别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这徉一个令

人吃惊的结论,即:三次普查中年龄申报的质量非常高。”。另一点

令人惊奇的是:不顾方上低报出上人口的强大政治压力,这次普查和

生育率调查。竟能相对完整地对出生人数进行了登记。”“这次人口

普查的人口总数证实了来自经常性登记系统的中国人口数字。”“这

次普查用高质量的、大量的人口方面的统计数字,代替了以前值得怀

疑或不能使用的数据,或在某些方面根本没有数据那种局面。”美国

人口学家罗纳尔德 弗里得曼在《 l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组织、 质

量控制以及准确性》一文中写道:“由于普查胆进行了全面培训、试

点凋查,普查期间的监督、质量控制和检查,以及普遍的检查和抽样,

差错低是可信的。实际上,上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历史上是独一

无二的。”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所长卡洛(G Calot)在《为便于分

析中国人口资料的几点建设》一文中写道:“1982年至1984年是世界

人口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在这三年中,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国家,第一次向世界人口学界提供了自 1950 年以来这个国家人口

演变真实和大量的人口数据。由此,使我们对整个世界人口的认识得

到了一个相当可贵的飞跃。””我完全同意研究中国人口资料的同行

们所作的几乎一致的评价,即认为这些资科基本上是相当严密协调的。”

  国外研究中国人口的著述中,影晌较大的是美国人口与人口学委

员主席、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斯利·科尔(Anstey J Coale)提出

的研究报告。他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

带领他的助手进行了详细研究, 写成《从1952年到 1982年中国人口

的急剧变化》一书,作力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行为与社会科学及教育

委员会的《人口与人口学第 27号报告》公开出版友行。

  科尔在上述著作中以将近一半的篇幅对来自中国的大量数据的质

量进行了评价,总的结论是:“这些数据按性别及逐个年龄人数结合

比较,它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精度与一致性的严格检验。”“确实,现

在中国人口情报资料的精度和细度,已超过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

一切友展中国家。”该书在对我国婚姻、生育、死亡状况进行详细分

析后,指出:“中国在生育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急剧下降是值得注意的。”

同时指出:“中国在生育率、死亡率和婚姻状态上的迅速变化并非没

有付出代价(在“困难年代”里的过量死亡率和生育率的不正常下降,

接着又不正常地回升)。”科尔运用一系列推算方法 通过电子计算

机的反复计算,对1952年到1982年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行

了重新估算。

  除科尔的上述研究结果外,法国的卡洛、美国的班久蒂也在自己

的论文中对我国历年出生率、死亡率迸行了重估。现将三位外国学者

估算的数字列表如下(见表2、表3)。

  科尔重估的人口出生率 是依据我国1‰生育率抽样调查中回忆

性资料所提供的各个年龄的妇女的生育率推算出来的,同时对阴历13

个月的闰年与非闰年的数字作了一些调整。科永估计的死亡率是以他

推算的各年出生人口为基数,减去实际存活的人口数估算出来的。班

久蒂和卡洛的估计方法与科尔有所不同。

 表2 科尔等外国学者重估的人口出生率 (‰)

  年份  户口登  科尔  班久蒂  卡洛

      记数   估计数 估计数  估计数

  1957  34.03  41.1  43.25  41.46

  1958  29.22  37.7  37.76  36.22

  1959  24.78  28.3  28.53  27.24

  1960  20.86  25.2  26.76  25.65

  1961  18.02  22.3  22.43  21.70

  1962  37.01  40.9  41.02  39.79

  1963  43.37  47.3  49.79  48.69

  1964  39.14  40.7  40.29  39.82

  1965  37.88  39.7  38.98  38.77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2 5 8 9 10。

 表3 科尔等外国学者重估的人口死亡率 (‰)

 年份  户口登  科尔  班久蒂  卡 洛

      记数  估计数 估计数  估计数

 1957  10.80  19.0  18.12  13.24

 1958  11.98  20.4  20.65  15.98

 1959  14.59  23.3  22.06  19.20

 1960  25.43  38.8  44.60  40.76

 1961  14.24  20.5  23.01  27.03

 1962  10.02  13.7  14.02  18.28

 1963  10.04  13.0  13.81  21.22

 1964  11.50  13.5  12.45  20.82

 1965  9.50   11.1  11.61  10.26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2 5 8 9 20。

  科尔在前述著作中对“大跃进”引起的超量(非线性)死亡人数

作了研究和估算②。书中说:“按官方开列的死亡率计算,1957年的

死亡数为 590万, 1964年为 802万, 这些年的死亡数呈从 590万到

802万的线性趋势, 可算出 1958年至1963年 (线性) 死亡总数为

4180万。 由官方记录得出的死亡人数为 5740万,照此计算,困难年

代超量死亡数约为1600五。 ”书中又说:“1957年和 1964年经过对

少登记数调整后的死亡数力1040万和 940万。按照线性趋势,1958一

1963年调整后的死亡总数当为 5940万。实际死亡总数为 8620万,超

过线性趋势的死亡数约为 2700万。”③

  美国人口及人口学委员会于 1984年7月10日为科尔上述著作的出

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合众社、美联社和西方其他大通讯社在报导中

部说到上述超线性死亡数字。

  法国人口学家卡洛没有估算“大跃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数,

但他对科尔的研究结果表示了某些保留,并认为中国的问题最好由中

国人自己来回答。他在《为便于分析中国人口统汁资料的建议》一文

中写道:“无论如何,历史学家需要这样一个估算。我们建议中国同

行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调整,并说明调整方法。”

四、国内学者的研究

  笔者和我国一些人口学家在1985年曾应邀参加了国际人口科学研

究联合会于 6月 5日至1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召开的第二十届大合。

会上 笔者宣读了题为《中国 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可靠性》 的论文

 并听取了各国学者对我国人口问题研究的意见。参加会议回来,写

了《国际人口学会佛罗伦萨会议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的评价和

提出的问题》(该文在《人口研究》双月刊1985年第6期摘要发表),

并于1985年8月间在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发言中提出了四条建议, 其

中第一条就是加强对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研究,包括“大

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的研究。笔者要求此项研究能坚持严格的客观

性,不掺入任何主现因素,并在人口学和统汁学理论和方法上能达到

较高的国际水平。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经过多方“招贤”,最

后由当时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的蒋正华教授承担了这一任

务。

  蒋正华主持的研究工作,首先着力于选取质量最好的调查数据作

依据。经过对各种数据的深入评审和比较,确认三次人口普查所取得

年龄、性别数据是可靠性很高的。三次普查相应年龄组数据的高度吻

合也证明了它的高质量。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则以 1982年人

口普查取得的普查前一年(1981年下半年和 1982年上半年) 的数据

为基础。这些数据的高质量已从普查后的现场复查中得到证实。

  蒋正华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了1981年我国人口的完全生命表④,然

后结合 1953年和1964年两次普查资料, 通过建立参数估计模型等方

法,编制了1953年到1981年历年的完全生命表,井根据这些生命表推

算出生率和死亡率。请看表 4。

 表4 蒋正华重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

      户口登记数    蒋正华估计数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1957  34.03  10.80  36.45  16.55

 1958  29.22  11.98  31.62  17.25

 1959  24.78  14.59  28.46  18.96

 1960  20.86  25.43  23.84  31.25

 1961  18.02  14.24  20.78  24.57

 1962  37.01  10.02  44.73  18.08

 1963  43.37  10.04  45.57  16.72

 1964  39.14  11.50  40.48  13.03

 1965  37.88  9.50   38.46  11.28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5、11、12。

  蒋正华以历年生命表为基础,估算出历年死亡人数,其中1958至

1963年共死亡 8299万人; 同时按这 6年预期寿命的正常变化,估算

正常死亡人数为6602万人。  这样可以推算出非正常死之人数约为

1700万人(1697万人)。

  蒋正华的研究得出初步成果后,曾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

国人口学会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联合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评审。

国家统计局、公安部、国家计划生育委见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

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与会者对研究

的方法和初步成果给予了基本肯定,同时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蒋正

华吸收这些意见进行了一些修订。上述数字是修订后的数字⑤。

  蒋正华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了题为《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

结果》 的学术论文,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发表,并

于1986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人口死亡学术研讨会” 上宣读,获得

与会者的好评。这一研究成果后来又在《中国人口--总论》一书中摘

要发表。由于这个问题在此后没有形成热点,未见有其他的不同意见

发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