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三章 伐交
(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本回演义说的是诸葛亮出使江东,正如我们在前几章介绍过的,历史中的诸葛亮地位远没有演义中那般高,之前虽然刘备有说与诸葛亮如鱼水关系,但是诸葛亮除了帮刘琦出了个点子外,在刘备那没干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不过也不能说诸葛亮就不受刘备重视了,只是因为刘备一开始本来在荆州就是客卿身份,刘表又没兴趣北伐,找刘备喝酒比议事要多,所以这几年也没干啥事,等刘表死刘备就是撤退战败跑到夏口,这段时期也不能指望诸葛亮有什么表现,所以演义把博望一战硬从刘备那抢来按到诸葛亮身上,也确实没办法,除了博望一战,这段时间没什么可说道的,你想出山之前把诸葛亮说成那样神奇,结果出山后没具体例子,那读者肯定要控告这主角有假冒伪劣之嫌了。
闲话说完,再说回来,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史实上这次出使江东是诸葛亮第一次获得正式任务,这次任务执行的好坏就关系日后诸葛亮的前途了。
而诸葛亮本就提倡与江东结盟,兄长诸葛谨也在江东任职,而鲁肃一见面便与诸葛亮结交:“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如此一来,诸葛亮便成了出使江东的最佳人选。
这次出使江东一事对刘备来说也算相当重要了,刘备新败,实力大损,无力抵御曹操,只有寻找盟友共抗曹操才行,虽说鲁肃表示了会盟之意,但终需孙权同意才行,而此次结盟还包涵着日后刘孙两家合作中刘备一方的地位,这也是和诸葛亮的战略构想隆中对的重要一环,此次江东一行,诸葛亮的担子不小。
孙子兵法中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外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虽说没有实力,外交时腰杆子也硬不起来,若是刘备没有保留一些实力下来,任凭诸葛亮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可能让孙权同意与刘备联合;但是,若外交家软弱无能,就算拥无穷实力,三军用命,打了胜仗,最终的结局也和打败了一般。
伐交者有五:
其一,以强伐之:其意便是以自己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节节胜利,逼得对手签订城下之盟,这种时候的外交一定要狮子大开口,所谓漫天要价,获取最大利益,因为有胜利作为保证,这种外交便要蛮横无理,不讲情面,所需要的技巧便是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步收手,这种对软弱的对手最是好用。典型代表:金攻北宋,借自己的兵力强横和北宋朝廷软弱,漫天要价,把油水榨干为止。
其二,以势伐之:其意是并没有绝对的实力,而是借助自己相对强大的实力造势,再遣人游说,许以好处,使对方认为投靠自己的势力最有利,一旦成功则自己势力大张。这种外交对外交人员的技巧要求很高,一定要善于打动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这种外交人员都是舌吐莲花,胆大妄为之人。典型代表乃战国张仪和楚汉时郦食其,前者乃是连横高手,将楚怀王骗得数次上当,最终连自己都被骗了去。后者游说齐王田广归汉,一张嘴说下七十余城,当真了得。(韩信趁机发动袭击,夺已经归汉的齐国之地,害的郦生身死,此事做的过分了些,有抢功之嫌)
其三,以死逼之:这可不是说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指战败一方做出背水一战的样子,背地里挑动敌方内部矛盾,尤其对方是联军时,在其内部上窜下跳,个个心生诡异,各自提防,不敢贸然进攻做出背水一战姿态的对手,在僵持一番后,做出一些小让步,依旧保有大量实力。典型代表是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家塔列兰,拿破仑虽然战败,但是他利用法国依旧保有的实力外加挑动各国矛盾,使战败的法国仍旧身处欧洲列强之林。
其四,以盟抗之,这种状况有二,一是势力比较弱小的几方联合起来对抗势力最大的一方,这种外交很常见了。战国时期的合纵便是使各国联合对抗秦国,三国刘孙两家也是联合对抗曹操。不过这种对抗往往不断变化,无论哪一方的实力有所变动都会造成联盟的破裂。二则是几国分成两个集团对抗,一战的协约国对同盟国,二战的轴心国对盟国,战后的北约华约都是如此。无论二种状况的哪一种,外交家都是最累的,要不断的协商交流监督扯皮,一举成名的少之又少,但是也就是这样的情况才会出现真正的职业外交家。
其五,临危谋之:这种比较特殊一点,其实和前面的第二种和第四种有一些重合,主要是指在国破家亡等危机关头,谋求到第三方的支持,从而起死回生,典型的代表如申包胥求秦兵得复楚,诸葛亮赴江东得刘孙结盟破曹。其实此时的临危都不算到了最后关头,如楚国和刘备在那时都保有一份实力,而吴国和曹操内部都出现了问题,才能够恢复江山。不过这其中外交人员的努力也是很重要了,而各个人的手段不同,申包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感动秦哀公。而诸葛亮呢,我们且随演义看去。
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口才而写,史实上并无此事,不过有几点确实值得注意,其一便是外交战中辩论口才确实很重要,不管结果如何,先把对方驳倒总是好的,当然驳倒并不意味着就是胜利,外交是实力的比拼,不是辩论赛,演义中也没出现哪位被诸葛亮驳倒就改变主意的。其二便是赢得对方的内部支持也是必要的,虽然不是他们做主,但是能赢得原本反对联盟的转向支持,减少一些阻力总是好的,不过绝对不会象演义那样只为辩论而辩论了,而是拉拢之。其三便是有时最好高喊出声,高调行事,赢得舆论再说,随便也看看对方内部有谁支持联盟,你看诸葛亮辩了一番,那黄盖不就出来了。
不过,说来说去,舌战群儒都是无用,就算历史上真有这次辩论,诸葛亮输了也没关系,因为所谓外交,乃是交最后拍板的那人,那些对手下人的拉拢活动巴结,都是一个目的,让那最终决策人与自己交上一交,其他人等都无所谓,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只有孙权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诸葛亮对孙权一番说辞,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虽不如演义那般,但也相差不远,其对孙权能游说结盟成功,实在用了连环三计。
其一计:情报计,演义中有诸葛亮观孙权相而知孙权脾气一事,但是史实中并无记载,观相确实有可能,但把赌注压在其上未免太冒风险,但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怕早就对孙权的脾气摸清楚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将江东引为盟友,其对江东之事不可能不注意,尤其诸葛亮之兄诸葛谨在江东仕官,要打听机密事难,打听孙权脾气性格轻松无比。而还有鲁肃同是主张结盟共抗曹操,他是孙权心腹,为结盟一事又极热中,有此两人帮忙,诸葛亮对江东形势和孙权脾气只怕是了如指掌。情报占先,则便多了一份胜算。(外交之中,情报为关键,近代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实力固然有关,但是对外国的不了解也大有关系,这直到中日甲午一战也是如此,日本在中国下了大工夫挖掘情报,而中方对日本国力要不估计过弱,要不估计过强,在谈判桌上吃了不少亏。)
其二计:激将计。这点只怕不用多说了,演义中屡屡用到,其中最喜欢用的便是诸葛亮,其计要对方也是不甘为下的人物,若是对刘璋等人用这激将计,只恐说了曹操势大,刘璋便顺水推舟投降曹操了。也只有知道了孙权的脾气才能用此计,此计的关键不是说曹操势大如何,关键是要说勇者不甘为人之下一说,所以前面说曹军强大劝孙权投降的话都是为了引出孙权的反驳:“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此时的孙权已经上钩,诸葛亮正好说出“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这番话来,其重点就是“安能复为之下乎”,激起孙权不甘为之下的斗志。这句话再和鲁肃对孙权说的“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这段话结合一看,威力更盛。
这段话一说,激起了孙权的斗志,才用上第三计。
其三:强心计。只是激将并无用处,若对方只是被激而已,那也是片刻的怒气,回过头来一想,便动摇了,猛药还需补剂辅之,只有再给孙权打上一强心计,才能让孙权安心结盟,所以诸葛亮再分析双方形势,言
“曹军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将曹军的弱点一一提到,(与周瑜的说法也是相呼应。)另提到自己主公刘备“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是表明己方有与孙权结盟的实力,为结盟打下基调。
用此连环三计后,才最终提到具体办法和日后的结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诸葛亮这番外交可说是精妙至极,将谈话的主导权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步步占得先机,不过诸葛亮也只能做到这步了,毕竟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孙权手中,而孙权要做出决定还需要考虑自己内部的意见。
毕竟,外交最终的立足点还是内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不谈政治,不谈政治 沉睡的天空 字0 2006-04-04 02:35:21
总统啊,谈论古代的事情就别太牵扯现代的事情了 1 电子赵括 字0 2006-04-04 01:41:04
😥有道理,有道理! 李根 字0 2006-04-04 01:42:21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三章 伐交
还是佩服勇将一些。另外,不知道刘备是从什么时候奠定地位的? 铁手 字448 2006-04-04 02:20:45
当时刘备的地位相当屈辱的 6 电子赵括 字357 2006-04-05 03:55:00
归根究底还是实力重要 3 沉睡的天空 字660 2006-04-04 02:34:48
🙂携民渡江本身就是美化 林风清逸 字48 2015-07-27 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