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论袁毛公案及与碧血汗青商榷(麻烦斑竹转至谈古论今区多谢) -- capo1234

共:💬14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得补充一下

昨日匆匆草文未及详查,今天又偶翻资料,发现碧血汗青引文中偷换句子的地方倒也不是随心所欲改动的,而是在1990北京版的《满文老档》文字中,把矛盾之处都用清末金梁的《满洲秘录》老译本置换,特别是最后那部分。如在北京版“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文字之后,调换《秘录》文字:“告叛之人,有功升为副将,此何意乎?”(不知为何把“此何意乎”加上了括号)。又加“上何不见谅乎?但来时,即尔之臣工也。”一句。又删去“毛总兵官死后”这关键一句,不过这句话在《秘录》中倒也未曾译出。

虽然如此,但碧血兄在整段新版文字中,为了避免矛盾疏漏之处,随意穿插调换老译本文字以遮掩,又不于文中分析说明之,未免也不合规矩。碧血兄之文后有注释,但网上未曾见到,可能在注释中有说明,如此则恕罪则个。

不管怎样,这仍然不能改变该信并非毛文龙所写这一明显事实。首先碧血兄自己也明知,文中也详述过,金梁版《满洲秘录》翻译于1918年,年代久远,存在着严重的翻译错漏问题,极不严谨。对此信件的翻译显然先入为主,把所有的“毛总兵官”都想当然地译为“我”。因此在遇到明显矛盾的时候,翻译者就篡改原文意思甚至干脆跳过不翻。另外该秘录所依据的档案也是较为残缺的那部,文中有多处注明“残缺”处,已由新版补充之。

《满洲秘录》对于该书的错译,对比各种《老档》版本,则举不甚举。如把“周”译为“赵”,把“耿千总”译为“刚千总”,尤其是把“毛总兵官”自作主张地译为“我”,于是居然出现“以我有叛心,密告于袁都司杀之”,这样奇怪可笑的句子。碧血汗青调换的“告叛之人,有功升为副将”以及删去的“毛总兵官死后”,正是当初翻译者想当然地篡改原文意思的结果。若要以1918年的旧译文来推翻1990年的新译文,似乎不太合理。

我本人不通满文,但手头亦有神田信夫所译日文版《老档》之东洋文库2003年新版,内以罗马拼音标注满文原文。若有行家,亦愿录入以共享之。

为何此信决非毛文龙所书,如前文所述,首先文字上极为明显,一看便知。又有“负恩逃来”之语,“耿千总”之称呼,“升为副将”之动作,“三弟在宁远,四弟往山东”之事实,和毛文龙之背景身份及当时史实均格格不入。新版译本最后又有“将于春三月寄信”之语,《满洲秘录》不载,当是档案残缺或者译者不译之故。由此可知该书写于三月之前,若该书是毛文龙所写,则只能写于崇祯二年三月前,因为他在该年六月就被杀了。但查书中,却有“闻汗与宁远议和”的句子(《秘录》亦有),而袁崇焕第二次与皇太极议和,《满文老档》中记载他最早的一封回信也是在崇祯二年的闰四月初二,则三月前毛文龙又怎会未卜先知,知道宁远议和之事?若说书中的“三月”指明年三月,但毛文龙于六月五号被杀,则此书必定写于之前,他居然把下一次书信来往约定在起码九个月之后,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合理的推测必然是,此书信乃崇祯二年底,毛文龙在双岛被杀之后,皮岛的原后金官员写给皇太极的,王子登则是最大的嫌疑。

匆匆几句,算是补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