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22.贲卦——论文饰美化

离下艮上

    ---------    

    --- ---  艮上

    --- ---    

    ---------    

    --- ---  离下

    ---------    

  

贲: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贲卦象征文饰:亨通,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贲:音bi,文饰。)

[提示]指出文饰的作用。

  

师:“贲”是文饰美化的意思。看问题当然首先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外表。像某些包装华美的商品,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到底是骗不了人的。但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包装粗劣,同样地打不进国际市场。可见外表的文饰美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优秀,如果再加上外在的仪表高雅,秀外而慧中,那就更显示一种人格的魅力了。

徒: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品质,正是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双兼,就有彬彬之美了。

师:贲卦专谈文饰美化的道理,涉及《易经》的美学思想。适当的文饰,有助于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文饰要恰如其分,不可太过。因为文饰只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助因,而不是主因,只起辅助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在的实质。如果文饰太过,超过限度,不符其实,那就适得其反。文过盛,实必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贲卦的卦辞对于文饰的作用作了辩证的说明:“贲:亨,小利有攸往。”

徒:卦辞首先肯定适当的文饰可致亨通;接着指出文饰的作用是有限的,所利者小。这话确实说得很辩证。贲卦排列在噬嗑卦后面,其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师:《易经》重视卦象的社会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噬嗑”象征刑狱一类的法治手段,“贲”象征礼仪一类的教化手段,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两卦的内在联系。两卦的卦象也是互相颠倒的,构成一组。

徒:礼仪也是一种“文饰”吗?

师:礼仪正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文饰,可以优化社会环境,起有移风易俗、教育感化的作用。从这种意义看,贲卦象征德治的一种形式,与噬嗑卦所象征的法治是相辅相成的。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译文]《彖传》说:文饰,亨通。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分出阳刚居上,文饰阴柔,所以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一段《彖传》不好懂。“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以卦象的变化说明两种文饰的含义。贲卦的下体为“离”,“离”本是“乾”刚之体,由于“坤”的一个阴柔之爻来交于“乾”的第二爻而成“离”,这就是“柔来而文刚”。由此可见,“离”以二刚爻为质,一柔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刚强,却以举止的温和作为文饰。以刚为本,刚柔双兼,这是理想的人格类型,可以导致事业的亨通。正如三国时名将关羽,既有刚毅的个性,又有儒雅的风度,所以获得“儒将”的美名。

徒:这确实是东方型的理想人格。

师: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分刚上而文柔”应该由贲卦的上体“艮”来推演。“艮”本是“坤”柔之体,由于“乾”分出一个阳刚之爻来交于“坤”的最上爻而成“艮”,这就是“分刚上而文柔。”由此可见,“艮”以二柔爻为质,一刚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柔弱,仅仅以外表的刚强作为文饰。这样的人格类型并不能有大的作为,充其量不过是“小利有攸往”罢了。

徒:这样的人格类型,使我想起唐诗里描写的男装宫女:“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王建《宫词》)虽然学男子式的跪拜,不过是博得君王一粲的新颖姿态罢了,并无男儿气质。由于这一“逆向文饰”,反而更显女子内在的妩媚来。

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姽婳词》,写美女习武,更是以刚文柔、尤显其柔的绝妙写照,竟成了男子玩赏的对象。记得有这样的句子:“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可见仅以“刚”的文饰是无法改变“柔”的气质的。所以贲卦承认适当文饰可以致“亨”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易经》的美学思想更为重本色、重气质,文饰应与实质相得益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阳刚与阴柔互相交错,这是大自然的文饰。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这是人类的文饰。观察大自然的文饰,可以了解四时变迁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下。

[提示]进一步阐释卦理。

  

徒:日月运行,这是大自然刚柔交错的文饰,这是所谓“天文”,比较容易理解。“文明以止”的“人文”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贲卦下为离、为火,象征光明、文明;上为艮、为山,象征静止、止限。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饰,但是要恰到好处,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彖传》所说的“文明以止”。过分讲究文明礼仪,就会导致浮华虚伪之风盛行,反而掩盖了质朴真诚的本色之美。要倡导文明,使之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火光,象征文饰。君子因此要通晓各种政事,但不敢依此判决案件。(明:弄明白,通晓。折狱:判决案件。)

[提示]文饰可用于一般政事,不可用于执法断狱。

  

徒:贲卦上为艮、为山,下为离、为火,是山下有火之象。这里面又有什么微言大义呢?

师:山下有火,山间草木被火光映照,流光焕彩,这是文饰的象征。《象传》告诫“君子”,文饰可以运用于一般政事,礼仪制度等都是社会政治的文饰;但文饰不能运用于执法断狱。执法断狱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如果以文饰之辞为依据判决案件,只能造成冤假错案。可见文饰的运用是有一定范围的。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译文]初九,文饰双脚,不乘车徒步行走。(趾:脚趾,代指脚。舍:弃。)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象传》说:不乘车徒步行走,因为初九在道义上不屑乘车。

[提示]最简陋的文饰表现出质朴之美。

  

徒:“文饰双脚”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初九处于“贲”的初始阶段,所以文饰程度最轻。把脚包扎一下,这是为徒步远行作准备的最基本、最初步的文饰,简直可以说是朴素无文,表现出的是一种质朴之美。

徒:为什么初九弃车不乘,徒步行走呢?

师:初九是最下面的一爻,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寒士。假如他愿意像战国时的冯谖那样,弹铗于贵族之门,他也可以有鱼吃、有车乘,也可以混得满不错的。然而初九却颇有些骨气,像诗人李白所说的那样,有一种“曳裾王侯不称情”的人格的自尊。他宁肯徒步,也不愿向人乞求,在道义上不屑于乘坐乞来之车。所以他“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徒:初九以布衣草鞋的最粗陋质朴的文饰,在人生旅途上仆仆于风尘之中的形象,自有其动人之处啊!

师:初九以阳爻居于阳位,地位虽然低下,其精神并不卑下。虽然没有高车大马,那种一往无前的刚毅精神就足以壮其行色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需包扎好一双硬脚板,就可安步当车,风雨兼程,一路行歌,坦然前进。

  

六二,贲其须。

[译文]六二,文饰胡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译文]《象传》说:文饰胡须,说明六二是随着上面的九三而动的。(兴:兴起,活动。)

[提示]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徒:文饰胡须,大概是指对胡须加以修剪、美化。“须眉”是男子的象征,古人对胡须的美化很重视,三国时的关羽长须飘拂,有“美髯公”之称。从《易经》本卦“贲其须”的爻辞看,美化胡须的习俗很古老了。

师:胡须一定要附着在脸面上,才能装饰人的仪表。如果没有脸面,胡须也就不能存在。胡须与脸面的关系正如文与质的关系,胡须是一种文饰,脸面才是实质,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徒:本爻的爻象可以说明这种关系吗?

师:从爻象看,六二与九三两爻,各得其位(六二以柔爻居柔位,九三以刚爻居刚位),皆无应爻,二者亲比依附,正像胡须和颜面的关系。六二为纯柔、为胡须,是文饰的象征;九三为纯刚、为颜面,是实质的象征。正像胡须依附于颜面、要随着颜面而动一样,文也是依附于质的,是由于质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象传》说六二“与上兴也。”

徒:《易经》最善于把抽象哲理表述得十分明快晓畅,这正是以卦象、物象为工具的唯象思维方式独特的长处。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译文]九三,又文饰,又润色,永守正道才能得到吉祥。(如:语气词。濡:音ru,润色,使事物有光泽。)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译文]《象传》说:永守正道能获吉祥,说明终究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陵:凌,凌驾。)

[提示]应该避免文饰过分造成文胜灭质。

  

师:九三爻处在两个阴爻之间,下比于六二,上比于六四。一个刚爻同时受到两个柔爻的文饰,可以说是上下文饰,锦上添花,到处是鼓掌声和赞美辞,这就叫“贲如濡如。”

徒:这样恐怕过于浮华了吧?

师: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过分了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成了“文胜灭质”。九三处在这样情况下,尤其要头脑清醒,要坚持求实精神,不要被“假、大、空”的表面浮华迷惑。“求实”才是正道,坚持永守正道,才能获吉,这就叫“永贞吉。”

徒:“文”应该从属于“质”,为“质”服务。文饰过分,文胜于质,那就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了。

师:文饰自然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文饰过分了很可能是鲜花掩盖的陷井。所以必须对文饰加以限制,终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终莫之陵”,才是“永贞之吉。”

徒:“永”字后面又下一个“终”字,强调的语气很重。可见要永远坚持、始终留意,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把“文”抬高到“质”之上,否则真的要吃苦头的。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译文]六四,文饰得全身素白,白马翩翩像羽毛在飞。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皤:音po,白色。翰:羽毛。匪:非。)

《象》曰:六四当位,疑出。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译文]《象传》说:六四所处的位置,是疑惧之地。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终于没有什么可怨尤的。

[提示]素洁之美适应于刚实之质。

  

师:贲卦发展到九三,是象征文明的“离”体的最后一爻。已经出现文胜于质的倾向。发展到六四,已经进入象征停止的“艮”体,文饰应该到此为止,到了贲极返素的时候了,便由文饰转为质朴,尚质而不尚文。所以六四素装白马,不加文采,以朴素为贲。

徒:爻辞中突然接上一句“匪寇,婚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突如其来的跳接,往往叫人摸不着头脑。

师:我们看到“婚媾”二字,就应该想到与本爻阴阳相应的另一爻,在这里当然是指与六四阴阳相应的初九。初九虽然以刚质处阳位,气质刚强,又舍车徒步,风尘仆仆,但他并不是打家劫舍的鄙夫,而是不慕浮华的志士。它与洁身自好、素朴为美的六四阴阳相应,同气相求,实在是理想的配偶。

徒:初九已徒步而来,六四理应飞马相迎啊。

师:由于六四处于下体之上、上体之下,是上下相交的疑惧之地,“当位疑也”,所以开始时对初九有些误解;后来经过观察了解,“匪寇,婚媾”,并非强寇,是可以联姻的爱侣,六四终于毅然与之结合,“终无尤也。”六四与初九联姻,这也是“柔来而文刚”的象征。以六四之“柔”文初九之“刚”,以六四“素洁”之美文初九“刚实”之质。一为“白马”尚素,一为“舍车”弃华,志趣相投,珠联璧合。如果以古人作比,初九是亲自劳作的高士梁鸿,六四就是举案齐眉的贤女孟光了。糟糠夫妻,相敬如宾。双方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就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这是必然的。

徒:前面学过的屯卦六二爻,爻辞与本爻十分相似,都是迎亲,但是前者艰难缓行,后者则飞马速往,倒是相映成趣。

师:前者是以下应上,不可太急,太急就是逢迎了;后者是以上应下,不可太缓,太缓就是倨傲了。由此可见,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掌握行为的分寸,否则就有失风度了。在这些地方,反映出《易经》行为规范的微妙之处。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译文]六五,文饰山丘中的庭园,只花费一束微薄的丝帛,虽然显得吝啬,终将吉祥。(戋戋:音jian jian,微薄,极少。)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喜庆。

[提示]国君应提倡简朴之风。

  

师:六五以柔居尊位,象征仁厚之君。他并不兴建壮丽的宫殿,只花费一束之帛,戋戋之数,修饰一下山丘中的庭园。看起来吝啬得很,没有国君的排场和气派,但是这种崇尚简朴无华的清廉举措,对政风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吉祥喜庆的征兆。

徒:传说的上古时代贤君尧、舜,提倡俭朴,带头住在茅屋里,墙上连白灰也不涂,与百姓同甘共苦,受到万民拥戴。

师:其实,茅草覆顶的房屋,连同生活在其中的非凡的人,正有一种朴素之美的特殊魅力,这往往是沉浮在花花世界中的庸夫俗子们所不能理解的。

  

上九,白贲,无咎。

[译文]上九,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因为这完全符合上九崇本尚质的心志。

[提示]以白为饰,饰极反素。

  

徒:纯白无色,怎么能够作为文饰呢?

师:上九处于贲卦之极,文饰至极,则反归于素,由追求文饰转为崇实尚质。“白贲”是以白为饰,以无色为文采,以质素为贲。“贲”至于极点,饰极反素,无饰就是最好的饰。任其质素,不劳文饰,才见其自然真趣,才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本色的美,才是纯美、真美的象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加以文饰反而是亵渎,反而泯灭其真趣。真美是本质的美,是不用再美化的。真正的“天生丽质”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是“却嫌胭脂污颜色”的。所以“白贲”由绚丽归于纯白,以白为饰,以无色为美,进入返朴归真的美的最高境界。

徒:无怪乎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淡水墨画,古典诗文也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漫不经心,随意涂抹,而有无穷韵味。淡到了看不见“诗”,却又蕴含着隽永之趣,令人玩索不尽。

师:这正是超脱了外表的美、附加的美,而表现了内在的美、本色的美,这也正是“白贲”的境界。归结到伦理教化上来说,提倡“白贲”则敦本尚实,华靡之习不足以累之,又何咎之有?所以爻辞说“白贲无咎。”

徒:这样看来,贲卦虽然专论文饰,但是并不是无条件地赞成文饰。在文质关系上,主张文从属于质,崇尚质朴自然的伦理规范和美学境界。这些见解无疑是很精辟的。

师:从贲卦六爻表述文质的辩证关系看,下三爻属“离”体,“离”为文明,故侧重于从“文”的角度谈文从属于质的道理。初九“贲其趾”,谈文饰应表现质朴;六二“贲其须”,谈文不能脱离质;九三“贲如濡如”,谈应避免文胜灭质。上三爻属“艮”体,“艮”为止,主于笃实,故侧重于从“质”的角度谈文反归于质的道理。六四“贲如皤如”,谈素洁之美;六五“贲于丘园”,谈简朴之风;上九“白贲”,谈饰极反素。全卦以文与质为命题,通过卦象和爻象的剖析全面表述了现象与本质、外在仪表与内在精神的辩证关系。从下离上艮的卦象中,从中抽出文明而有所止的原则,这正是贲卦的精髓。外表的华美固然表现了一定的文明,但是无限度地追求文饰和浮华,会愈来愈远离自然质朴之美,奢靡腐败的恶劣风气就会泛滥成灾,甚至由于物质文明繁荣和精神文明堕落的巨大反差而危害人类。这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不能不加以重视。

关键词(Tags): #易经#贲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