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外公从军记(41军123师) -- towa

共:💬51 🌺29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外公从军记续完

攻打义县时,国军驻在一座山上,有较坚固的工事,配有数挺水压重机枪,易守难攻,外公部队到达山下时,已有地方部队前来攻打过,未果,连尸体也没来得及运下,现场的气氛是相当紧张。东野的炮兵司令朱瑞就是牺牲在义县(踩了地雷),战士们报仇心切,可山上头国军的马克沁也不是吃素的,正犹豫间,排长下令在机枪的掩护下向山上进攻,排长冲在最前面(跟国军就是不一样),胶东籍的副排长端着三八大盖子弹上膛在最后,干啥?谁要是临阵退缩,就由老八路执行战场纪律—枪毙!前面是国民党的重机枪,后面是共产党的三八大盖,怎么办呢?冲吧!

进攻也是一项技术和勇气相结合的工作,炮弹是最大的威胁,机枪其次,经验丰富的老兵可以通过炮弹和子弹的声音判断其威胁大小,当掠过头上的子弹发出小鸟一样的叫声,这时就需要躲一躲了,一个土包一棵树都是不错的掩体。好在随着战斗经验的增长,外公已逐渐成为了一名老兵,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如何保护战友和自己。

一次攻打敌方的阵地,连里一名曹姓战友去执行爆破碉堡的任务,不幸的是他在穿过封锁线的时候,腿部被敌人的机枪击伤,躺在一个浅沟里鲜血直流,这边的战友看到了万分焦急,外公主动要求去把他救回来,可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伤员所处的位置比较开阔,缺乏可以利用的地形,敌人的火力又比较猛,外公趁对方火力的间歇,几个战术动作就跳进了离伤员最近的一个弹坑,他估计了一下距离,把自己的两条绑腿解下来连成一条长绳,在一头系了块小石头,准确的抛给了伤员,在我方压制住对方火力的短暂时间里,外公几把就把他拉了过来,紧急送到后方救治去了,这个人与外公是一个县的,现在还在世,儿孙满堂,他家人每次过来都不忘带点土特产,毕竟是救命之恩。

外公的部队是2营,处在一个团的中间,可偏偏南下时整个团的尖刀连是他们,外公的班又被确定为尖刀班,任务艰巨但也要完成,好在此时国军大势已下,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基本上是赶鸭子,尖刀班的任务也较好完成,碰到抵抗很微弱,缴获又很多,国军扔的饼干、炼乳、罐头丰富了尖刀班的伙食,每人还搞了一个美国产的睡袋,睡眠也得到保证(外公每提到这个睡袋总是舍不得,他说美国货又轻又暖和,早上起来稍一整理,拉链一拉,就成了一个小卷,携带方便,极其适合行军,后来外公在剿匪的时侯把它送给了当地的老乡),时间上又比较宽裕,的确是个好运幸福的尖刀班。

这样一路赶来,转眼已快过了湖南,一日清晨到了一条江边,江边有一条小船,可没有船夫,向雾蒙蒙的对岸望去,影影绰绰像有一个村庄,按外公他们的想法,国民党早跑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决定由外公带五个人去对面看一下,江不宽,水流很缓,小船没多久就到了对岸,上了岸看到江边有国民党的工事,但里面没人,继续向上走,看到一个很大的象地主家的大院子,几个人决定进去看一看,正往里走,突然从拐角撞出一个端脸盆的国军,“共匪!”“蒋匪!”双方几乎同时喊出来,那个家伙脸盆一扔,转身就向里跑,整个院子马上就炸了营,外公只用一秒钟就判断出这里至少驻有一个加强连,孤胆英雄肯定是当不成了,继续待下去只有两种结果,烈士或俘虏。三十六计走为上,识时务者为俊杰,风紧扯呼,趁着乱劲儿,六个人马上撤回江边,上船往回划,等他们上了岸,隐蔽到堤岸后边,对面的机关枪适时的响了,都是中国人嘛,这点薄面还是要给的。

部队基层官兵的主体是东北翻身农民,另一部份就是国军的解放战士,就是国民党俘虏,大量的被我军吸收成为各个技术兵种的骨干。林彪出关时是十万人马,再回来就变成了一百万,这里面有国军相当的功劳。解放战士军事素质好,战斗经验丰富,各种武器都会使用,枪打的也准,工事也修的好,象炮兵等技术较强的兵种,解放战士是其基干力量。其实都一样,国军俘虏的共军士兵也是略加区分就补充到已方队伍,哪里不是当兵吃粮,不过共军这边思想工作做得确实好一些,忆苦思甜,批斗会三天两头都会搞一搞,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另外纪律严明,较好的约束这些人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很快的就融入到革命队伍当中。

农民出身的士兵的特点就是想家想地,打完辽沈平津,就有人找领导,东北华北都解放了,俺该回家种地了,领导做思想工作,咱不能就想自己,要想着全国的贫苦百姓,你家乡好了,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还在受苦受难啊,于是继续当兵。全国解放后,全军移防汕头,找领导的更多了,理由基本一样,家里的地没人种,要回去种地。领导又做思想工作,别着急,台湾还没解放呢,于是大家天天在海边练泅渡,练划船,早日解放台湾好回家呀。可风云突变,朝鲜战争爆发,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台湾一时半刻是解决不了的,大家又纷纷写请愿书要求赴朝参战,领导一眼就看穿这些人的小算盘,朝鲜离东北近,搞不好这些家伙就……,于是领导又做工作,大家都去朝鲜了,老蒋反攻过来怎么办呢,总要有支主力镇慑一下吧,在哪里都是革命工作,一定要服从党的安排,于是大部分人从此在两广扎了根。不过也有例外,38军当时紧急赴朝,可部队正在执行剿匪任务,有一个团象撒胡椒粉散得到处都是,根本收不拢,于是从41军抽了一个团补入38军,去了朝鲜,原来38军的那个团收拢后,还给了41军。与外公同村的两个乡党在42军,在朝鲜历经恶战,虽然都活着回来,可是都落下了终身残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