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香港电影,吴宇森,英雄本色 -- 五度

共:💬41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香港电影,吴宇森,英雄本色

一直都很喜欢香港电影,希望能够多挖点料,对香港电影做一个全面分析。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

--------------

香港电影,吴宇森,英雄本色

上学的时候喜欢看漫画,主要是看像龙珠或是乔乔奇妙冒险这样的日本货。偶尔也会看看在书摊发现的蝙蝠侠或超人这样的美国货。个人感觉这两者在伯仲之间,虽然内容风格并不相同,但可以说是各有所长。比如美国漫画家往往有比较深厚的素描功底,主角身上的肌肉如同古希腊雕像般完美,背景刻画也冲击力十足。反观日本漫画家经常是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人物和环境,但最后出来的整体效果,比如讲故事的方法和战斗场面的动感反而比美国漫画要好。

除了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漫画,当时市面上还有一定数量的香港漫画。记得我刚见到香港漫画的时候,很有些为中国自己也有如此水平的漫画自豪。但看多了发现不同于日本美国漫画,香港漫画从情节到人物形象都是大同小异,很有些出自一人之笔的意思。后来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香港漫画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完成的。先由主笔画师确定下作品的主要方向,然后一步步往下传。有些人负责画背景,有些人负责画衣服,甚至连头发和肌肉都会分工完成。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使漫画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加快捞钱的速度。但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主笔的个人风格被淹没了。往往只有从封面或中间的某几张彩图才能看到像马荣成等画师的“真迹”。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虽然要比香港漫画高明的多,但从根本上说其实也是这个商品社会的捞钱工具。是在一条更大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个更完美的产品。

这里面导演就扮演了漫画中主笔的位置,他会对影片的整体走向作出决定。然后由编剧,动作设计等各个部门一块块将拼图拼好。事实上当时香港电影和香港漫画似乎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并不是很下功夫,真正挖空心思研究的是动作场面的精彩。

正如翻开一本香港漫画,你会看到满眼的奇幻武功,眼花缭乱的速度线和各种奇招怪式。翻出一部香港电影你也会看到剧中人物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件道具进行打斗或是制造笑料。这一点自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到好莱坞发展已经证明,香港比好莱坞高明,好莱坞要到香港借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导演对于台词和故事的处理往往很简单。大概是有一些想法就马上开拍,一边拍一边想下一步故事和台词。有些片子是先录动作,然后再加入台词。甚至有些片子连角色张不张嘴都不考虑,硬生生的就把台词加进去了。后来香港出了个王家卫,大家都以为他一边拍一边想电影下一步的故事台词很另类,其实很早以前香港就有这个光荣传统了。但当时的导演想的恐怕是省钱而已。

虽然人物处理的这么简单,动作场面香港导演可是一点都不敢马虎。不光是打斗力度十足,拳拳到肉,而且时间控制及其精确。一场戏下来,韵味十足,很有些京剧的味道。只不过打的节奏更快,更激烈。能达到这个效果首先是几代导演的经验一点点积累下来,另外就是导演对于动作场面的重视。往往不到一分钟的镜头要拍上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名片《黄飞鸿》李连杰和武师在梯子上打的那场戏就拍不知道多少遍,直到最后大家都满意为止。

之所以导演在动作戏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电影的商品化。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有人买才能赚钱。所以当时港片拍出来后要拿到午夜场去试映,看观众的反应。而这些观众往往都是粗人,说话毫不顾忌。如果一部片子里面没有乐子,没有打。他们不但要打瞌睡,还要闹事。他们会冲着后排的人喊:“他们的谁是导演,老子花钱买票的,你给我站出来!”而后排的这些人中很可能就坐着导演,他正战战兢兢的看着观众的反应。

午夜场没有通过的直接后果就是要剪片子,加乐子。我想这大概是所有导演最烦的一件事情。好比你激动地写完了一篇文章,编辑说:开头要去掉,结局要改。估计打编辑一顿的心都有。顺便提一句,我确实有些佩服王家卫的胆量。当屏幕上出现《东邪西毒》的时候,不知道观众都作何反应。我想大概不光观众想打他一顿,恐怕片场老板也想打他一顿出出气。

最早发明这个方法的人大概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他的理论形象一点就是好比厨师做菜。必须要研究好当地人爱吃什么才能下佐料,总不能让厨子说:菜就是这个味的,你吃吃就习惯了。这样的饭店大概不到一个星期就要关张了。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个生意人功不可没。但一味迎合观众的品位,尤其是午夜场观众的品位,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所谓艺术是要进行创作,要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的东西才行。但这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好像有鱼和熊掌的意思。求生存或是搞艺术变成了二选一。

尽管早期香港电影出了许多写实派的电影。比如五十年代的《人海孤鸿》描写的是香港青少年的成长,其中扮演片中问题少年的就是后来成为神一样人物的李小龙。但后来六七十年代就几乎全是武打片的天下。一些资深影人说道:如果某个公司的资金周转不灵,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拍一部武打片。

个人以为香港电影真正打入大陆就是这个时候,全家老小坐在电影院或是录像机旁看武打片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后来因为武打片和流感一样有些失去控制了,有一段时间,香港电影在大陆被禁止播映了。这个现在想想也是在情理之中,按照当时大陆的文化状况,电影上出现的噼噼啪啪打得一脸血,再来个风月镜头,确实是很难接受。

??

对于武打片,延伸到香港电影大概很多大陆导演的反应都是:没什么文化底蕴,文化垃圾。不能和大陆的电影艺术相比。但反观现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香港弹丸之地居然还能反击几拳。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怎么土得掉渣的武打片不但没有衰败的痕迹,居然越拍越红火,还出了一个《卧虎藏龙》。于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等等等。反过来成了大陆学香港,还学得四不像。

这里面的原因虽然有很多,我感觉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的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而大陆的电影是拍给自己看的。导演往往太低估观众在电影中的地位了。结果到最后观众也不把大陆的电影当回事了。

关键词(Tags): #影评乐评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