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十八章 攻城和伏兵

三国随章侃 第十八章 攻城和伏兵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三国演义不单是本好小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军事战术教材,尽管不能和真正的军事著作相比,而且一些内容过于小说化,不能当真,但是三国演义中列举的一些战例也是颇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点,而本回中说到张绣曹操,吕布和刘备两次战役,其中说到曹操攻城,撤退时设伏,吕布夺小沛这几个例子,我们本章便围绕着这几个例子说说古代的攻城和伏兵。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之一,而在军事上,城市则代表着文明部族的防卫力量,当农耕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一个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定居人口和财富时,城市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强盗,这些强盗有可能是野蛮部落,尤其是游牧民族,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文明,无论如何,为了保护自己,城市便需要高墙来作为防御力量的补充。当发觉砖瓦构成的城墙能极大程度的减少血肉之驱的民众伤亡后,作为弱势一方,选择守城就成了必然,而战争也往往成了对城市的争夺。

在相当成的时间内,城市的建筑能力远远超过了军队的攻城手段,尤其是如首都一样的大城,在几代人不断的修筑下,坚固无比,所以在古代兵法中说,攻城为最下策,攻城不单伤亡数量要远远高于野战,而且往往徒劳无功。春秋战国时期,便常有围住对方都城数年却不得攻破的结局,最著名的便是秦军攻打邯郸了。

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卫力量,除了对城墙加高加宽之外,其他的附属设施自然是必要的,增加一道内墙和护城河已经是最简单的办法,箭楼、闸楼、城楼、角楼、敌台、敌楼、堞墙、垛口、吊桥等城墙附属建筑使城市的防御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难以攻下,在攻城器械缺乏尤其是火药没出现时,古代攻城是怎么样的呢?

一般来说,选择攻城的一方在兵力之上会处于优势,为了减少自身伤亡,围城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在自身粮草充足而对方粮草不足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围而不攻往往能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太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攻城的一方在人数优势的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粮草,尽管城市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平民,但是攻城一方的粮草往往要从远方运来,外加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很多也是粮食存储中心,这样一来攻城方选择围而不攻就不是明智的选择,除非已方占据了太大的优势而对方孤立无援,时间和空间都在自己这边。

而当攻城成了必要时,攻城器械和办法便是第一位了,最常用也是在小说演义中最常见的就是云梯和攻城槌,而演义中对应的往往就是滚石檑木沸油了,虽然说演义里说的实在太过简单,但是也不能不承认,这些攻防办法确实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了。假如没有效果,那我们在之后官渡之战中会看到投石机,地道的出现,实在不行的话,引水灌城也是一种办法,不过那种另类的办法并不是每种城市都适用的。

我们还是结合战例来说,攻城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选择其薄弱环节,在其中短时间投入大量兵力攻破之,当然为了防止守城方也在同时聚集大量兵力,则利用声东击西计策,诱使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侧则是必要的。曹操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做了最佳的选择,先填掉壕沟,去掉行军障碍,再填柴薪积草在城边,这并不是要烧城,而是如填壕一样的做法,减少城墙与地面的高度差,以便军队的进攻,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云梯,只是绝不会放那些容易燃烧的草,而是黄土沙包等物了。(不过假若以演义这样的描写,这次攻打的到不是真正的大城,而倒象一般的小城甚至城寨了。)实际上把真正的兵力集中起来于夜间在另一侧进攻,假如没有被识破,这确实也是一种完美的攻城套路。

不过真正的攻城自然不会那么简单,那是一套复杂的程序,本章也并没有打算做军事贩子,详细介绍攻城器械的用途和攻城办法,那会在以后的一章中专门叙述。

再说说刘备和吕布对峙一战,那也是另一种攻城态势,刘备在得知曹军来援后,便分兵在城外立寨,这也是一种守城方式,尽管单纯的守城能减少伤亡,但是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而在城外立寨,与城市相互策应,这样攻城一方在进攻的同时就不得不预留部分兵力在防备城外城寨的攻击,这样对城市的压力就减轻了,陈宫日后便在被围时向吕布提出这一意见。而且在有援军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策应援军活动,而不至于被攻城一方分离,所以古代重要的城市防御体系都是由几座位置可以相互策应的城池构成的,而攻城一方就要占领各要地,一来限制守城一方的活动,二来阻碍对方的援军。(甚至有攻城一方在敌方援军来时自己修筑城寨的,最著名的西方莫过于恺撒对高卢一战。)

当然,刘备和曹操一样,效果都不是很好,小沛的失去也是失城中很常见的追击溃兵入城,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明写,只是小说中运用了这种写法,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到是曹操和张绣刘表联军一战,却是如演义中所写这般。演义中张绣对曹军战中伏,而之后刘表张绣联军追击又中伏,张绣听贾诩言再度追击大胜,这都是史书上有所记载的,而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例子,便是伏兵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

演义中将伏兵说的如同神话一般,三国演义中火攻和伏兵可说是以少胜多的当家宝贝,只要是大胜,不是计出伏兵就是火烧什么来着,而且都和诸葛亮等人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免觉得火攻伏兵实在是制敌之良药,其实倒并非如此。

伏兵确实很好用,中国史书上伏兵的例子屡见不鲜,伏兵是以少胜多的重要手段,其一大原因便是军事阵型的限制。

军事阵型在古代作战中出现的很早,西方出名的如马其顿方阵,东方的阵型繁多,不少还带了神话色彩,如八卦阵,但是总体构思是一样的,便是在纪律基础之上在战斗的部分地区集中优势攻击。而由于阵型的平面效果,使得作战中大多数士兵只能面对一个方向,而一旦侧后方受到攻击时,则往往会动摇,所以东西方战斗都讲究迂回到敌人的后方或侧方,在此进行打击能得到比正面对抗好千百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对方溃散,而溃散的士兵人数再多,也无法与有组织的阵型军队对抗。所以伏兵的以少胜多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此。

而伏兵又占了另外两大优势,一来是突然性,人的心理对于突然出现的事物总有恐慌性,假如本来以为安全的地方出现了大量不知数目的军队,很容易军心溃散,而另一方面,伏兵往往是先引诱敌方,敌方追击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美的阵型,此时的冲击那要有效果的多。

所以伏兵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中国史官过于讲究计策的重要性,追求文字的戏剧性,重视战略构想,而忽视战术细节的描写,导致伏兵被神话了,任何一次战役都是由最小的细节构成的,没有一次战役是只靠某人的神机妙算就能成功的。

就以伏兵来说,要对敌方埋伏这并非所有的军队都能做到,必须令行禁止,就以埋伏的军队来说,假如不听指挥,不等时机成熟就冲出,那要不就被人识破,要不就得不到大的战果。再以引诱的军队来说,要求先败后胜,说来简单,这先败要败得不让人怀疑又谈何容易,打得过了,自己逃回去的机会也没,一触即溃,则别人怀疑不来追击,而且被人追击又岂是那么容易逃的,搞不到还没到伏兵地点,就被灭了干净,而且等敌人中计后,伏兵大起,你这引诱部队可不能还是一直逃下去,不然追兵便可乘机追围攻击而逃过一劫,你这诱兵还要反过来迎击,此时敌人很可能拼死突击,要堵住才行。

这一切,没有长期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能指望连战斗都没有战斗过的新兵甚至土匪来做伏兵这种高技术活,历史上能使用伏兵的大都是战斗多年的军队,如曹操在攻打董卓时中伏,非他不懂兵法,而是他军队不能用,只是一些乡勇而已,怎么能和凉州正规军对抗。等到了日后有了基业,严行军法,才锻炼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样才能驰骋中原。

不但伏兵如此,对付伏兵也是一样,比如敌人溃逃,若是令行禁止的军队,便可控制,不盲目追击,反之就会盲目追击,导致阵型混乱,被敌军所乘,如日后在白马斩文丑一仗。或者即便中伏,有经验的军队也比一般的军队容易镇定,而且由于纪律的约束,也容易在指挥下统一行动,不溃散,以减少伤亡,甚至反败为胜。

演义小说总说为将如何如何神机妙算,或者武艺如何高强,好象将领最重要的便是奇计和武勇,其实,真正的将领,能将下属训练成一支真正的军队,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没有军队的战斗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的。

通宝推: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