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秋节到了,发一组中秋文学,欢迎大家续下去: -- 好猫如诗

共:💬1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那天的月亮(摘自黄永玉主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可惜找不到黄永玉画的月亮,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黄永玉的)

月亮升起来时真像一只淡金色的大圆盘,挂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仿佛伸手可触。那天是中秋节。

一个多星期前,他就说,中秋节晚上到我这儿来过。他住在京郊的东边。那天的傍晚,我们去他家时,车飞快地行驶在京通高速路上,我们就仿佛是迎着那只饱满而蓬勃的金色月亮而去。

就在那个晚上,他画了一幅这样的月亮。他说,这是贝多芬的月亮。

他那几间大大小小的厅堂里挂满了他的画作。很奇怪也很有趣的是,挂在客厅里的两幅大油画,是他10年前画的,10年了,至今油彩未干。挂在楼梯口的一幅题为《海》的红色调子的鱼,上面隐隐可见一个黑色的大叉,据说这是文革时被造反派当作“黑画”抄走打上的叉子。后来画还回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那黑迹擦掉。他对我说,后来想想,也许不擦更有意思。我也问起那幅著名的“黑画”,那只睁只眼闭只眼的猫头鹰的下落,他却告诉我说丢了。

有一天,他带我上楼去看他的新书房,一面墙的书架上,摆了刚从城里旧居搬来的一些他最喜爱的书。他抽出一部厚厚的1909年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辞典》,摩挲着精致的布纹封面对我说: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喜爱的书,我那时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挣钱养活自己了,我就专心把这部书里所有的小插图都画一遍。他讲这话时的神情,让我至今想起既温暖又感动。他又抽出一本已经泛黄的书兴奋地告诉我,这次能找到这本书太高兴了,这真是本好玩儿的书!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童年与故乡》,古尔布兰生作,吴郎西译,丰子恺书,文化生活出版社刊印。后来的整个晚上,我都在读这本“好玩儿”的漫画书,还不时被书中的图和文逗得大笑起来。这时他便很高兴地说,是不是很好玩儿,我知道你会喜欢它的,你肯定会一口气读完。

他喜欢音乐,西洋的交响乐、意大利的民歌、甚至现代流行音乐,还有中国的京剧、苏州评弹。这颇有点像他的画,又中又西,又土又洋,风格很难界定。一次,他突然兴致勃勃地拿出一盘1987年葛莱美奖的颁奖仪式录像让我们看,还不住地说,这次颁奖是最好看的。我问,为什么?他便很认真地答,因为以后的都不好看了。他很幽默。

那个中秋夜是个快乐的夜晚。我们十几个人笑笑闹闹地在餐厅包饺子,那边客厅的电视里却正在放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我带着一双沾满面粉的手跑过来看时,恰巧看到他站在那里,背景是他的画,他正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着:“在我年轻时读过的诗里,我至今没有忘记的是这样一句:(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我知道,这句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正是他那幅画的题。又一个镜头中,他微笑着说:“我死后,不要墓碑,不要墓志铭,如果实在要,就写三个字--太累了!”镜头中出现了他故乡的山水和吊脚楼,接着是他画中的故乡,这让我想起了把这片山水写成美丽文字的他的那位表叔,还有他写的那篇著名的怀念表叔的散文《这些忧郁的碎屑》。

那个中秋夜的高潮是有三个幸运者吃到了包在三只饺子里的“幸运花生”。这时有人开玩笑随口说了一句,奖品是先生的三幅画。他听了,竟真的悄悄走到一旁去给获奖者作画了。他画得很认真,三幅画都以月为题,他先画了一幅金灿灿的大月亮,接着又画了一幅在浓重夜色中朦胧的月亮,第三幅他画的是故乡吊脚楼上的月亮。他说,第一幅是贝多芬的月亮,第二幅是德彪西的月亮,第三幅是故乡的月亮。

我真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吃到一只包着花生的饺子。

午夜时分从他家出来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远了,月光把庭院照得一片朦胧。我想,这该是德彪西的月亮吧。

他正在为他的一本新画册写一些话。开头的一句他这样写道:“人到七十岁以上,可算是真老了。”而末尾的一句是:“我深爱这个世界,包括它的悲苦。”

文/应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