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论说“文革博物馆”问题 -- 清徽

共:💬244 🌺16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老实说,对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我的感觉实在很复杂。

老实说,对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我的感觉实在很复杂。从感情上说,无论是为了警示后人切勿重现文革之祸,还是为了还历史以真相,文革博物馆毫无疑问都应该建立。但从理智上,我又分明能觉出那些呼吁最力的人中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革史仅仅被他们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件武器。

当然,这单独并不是不当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充足理由,他们支持\反对的东西多了,老实说,其中有些人甚至反对中国人吃饭吃得舒服些(比如跟着某些外国人喊中国人要吃光全世界的粮食啦),支持把中国大卸八块,都理睬他们就不用做正事了。但请问,在如今(更不用说前些年)建文革博物馆,有人认为就可以真正还历史以真相吗?

文革在官方,早就被彻底的否定了,这一点不仅有正式的宣告,历史教科书上对文革的评价也写得明明白白。但恐怕没有多少人认为,现在所揭示、所定论的就是文革的全景、文革的真相。而大概也没有多少人会以为,现在建立文革博物馆,就能超越现在的定论界限,公正的全面搜集、展示文革的前因、发展及结局吧?《论说“文革博物馆”问题》中提出失真偏狭的问题,我见即使不欣赏其文的朋友,也没有加以否认。那么,一个文革博物馆比起人人必读的历史教科书来,又能促进国人吸取多少文革教训?相反,历史教科书人知其必须简略,而文革博物馆如果建立,大多数人必定望文生义,以其为权威。而难道误导(哪怕是无心的误导)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助于中国不再重蹈文革的复辙?

关于文革的评价,我前几年还写过两篇小文,无甚可读,归了巴结也就是一句话——没有任何理由为文革翻案,哪怕是部分翻案,文革也没有任何成就可言(不是文革时期无任何成就)。——如果一定说它有贡献,那唯一的贡献就是证明,即使有再伟大的领袖,即使创造了再好的条件,企图拔苗助长式的建立一个理想国都是绝无可能的。前进中血污无法绕过,强行的结果只能是付出更多的血污。今日在下对文革的看法仍然如此,但我得承认,由于互联网上得到的更多见闻资料以及年齿虚长,情绪却变得更为复杂。——文革的历史是如此的复杂,或者说历史总是比想象中的更复杂。文革初期的群众性(不仅是年轻人)大规模疯狂投入,仅仅是毛和中央文革之力吗?那只能将当时的人们都贬为比我们愚蠢百倍,而我不认为我们比我们的父代聪明的很多。也许我们的见闻比他们广一些,可他们经历过的风云又岂是我们能比得了呢?那么,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已经或是能够被了解、被放入文革博物馆,供后人参考吗?如果不是、不能,那文革博物馆是不是缺了很大一块,而更多的疑问之后,“文革博物馆”还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革博物馆”吗?

而从实际看,在可预见的将来,“左”式的文革是绝不可能复现于中国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政治气候,还是在思想、社会动员能力上,都没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仅就这点说,仍然说为了防止“文革”复辟,所以要大讲文革历史,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相反,文革式“运动”的危险正在当年的反方向——极左和极右其实仅一纸之隔,本质是相通的。在我看来,文革遗留最大的后遗症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只以意识形态和亲疏论是非、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派性之风,以及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分法。——用老百姓的白话来说,就是用屁股决定脑袋,谁的调子唱的好听,谁的口号在政治上最“正确”,谁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就能控制决定的走向。——当然,这种遗风并不是始自文革,文革甚至不一定是它在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时刻,但无疑文革在前后两代人中严重扩大和加深了这种风气的漫延。我想大家对这种习惯都不会陌生,网上满天飞的帽子恐怕没有人没有戴过几顶。这种为了批倒、击败对方不惜一切的作风,甚至《论说“文革博物馆”问题》的作者在文中也没有完全幸免(为了批评对历史教育中的扭曲,把抗战史的片面性夸大到了“整整有二代人”,事实上大陆教育中真正基本忽视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功劳也只有文革的一段时间)。如果文革博物馆的建立,不但无助于批判、遏止这种真正的文革遗风,反而是成为那些喜好此道者利用的新的棍棒,难道不会是对“文革博物馆”发起之意的最大讽刺?难道就能让文革之难者安于九泉?

元宝推荐:紫色风信子,紫色风信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