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论说“文革博物馆”问题 -- 清徽

共:💬244 🌺1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革的苦难最终将成为历史的一个纪念碑

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在失去理智的时候也会怎样的疯狂。

其实,文革博物馆在千千万万经历过文革的人的心中,如果看一看今天大陆的出版物,就可以看出对文革的诛讨并不局限于官方的笔。

前几天,我在看一本很让我震撼的书 -- 《半生为人》,其中那对于林昭和郑晓丹,遇罗克的深沉的笔触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国家二级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回忆和写一个人的灵魂怎样变的坚强的书,可是文笔间并不忌讳郑义等今天颇有争议的人的名字。这本书中的林昭和晓丹和遇罗克之所以让人动容,在于他们真实的再现于作者的笔下,并因此再现一个普通人怎样可以在那个环境中保持一种高尚。同时,看罢,掩卷之后你自会深思,在下一个可能出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你会用自己的心灵投下应投的一票。

那种感觉和把林昭或者遇罗克当作一种大旗来为自己服务完全是两回事。这种行为,遇罗克也会不屑一顾吧,既然当年他对于星星的弹孔是那样的不屑一顾。

类似的书国内出版的很多,我只举一个例子而已,同样也有“左派”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到,我觉得当年的左派和右派都能够出书很好,一方面是出版事业必然的走向开放的表现,另外一方面,从他们受到欢迎的程度,也可以看出人心所向。

新的一代中国人是生于没有那么多沉重的时代,所以他们悦于轻松的生活,赵一凡那样的思想者不再那样多了,但是我也相信他们不会再是红海洋中的一员。他们“自私”,所以珍视今天的自由,不要有任何幻想去教导他们遵从某一个权威的思想 -- 文革的死亡,在他们之中最为彻底。这种实际的死亡,将在未来顺理成章的为文革代表的极左的灾难的画上灵魂的句号,更不论仅仅一座博物馆了,当年遍布中华的塑像不是已经看不到了么?这不是曾经被认为不可动摇的么?

为文革建一个博物馆,巴金先生是在深深的解剖了自己以后,说出的这句话。而我见到倡导这个建议的人间,却不乏当年红卫兵的美丽影子,而且理直气壮的把灾难归过于他人。那么,难道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是为了当年的红卫兵们来阐述自己的神圣么?我为此无言。

一个通奸的妇女被带到耶稣面前,耶稣说,你们谁无罪,就拿石头来打她。

当年的红卫兵们无疑是会捡起石头来的。

虽然是题外话,但是好好的一个建议,有时候也会被不自觉的人染上一种色彩,从而使支持它的人心里产生一种菜里夹出苍蝇的感觉,连带着菜的味道也无法欣赏了 -- 这就不仅是一个文革博物馆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