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书再记 -- 间谍
刘绍棠
我听说刘绍棠有个机缘。
我平日读书很杂,没有什么特定目标,顺手一搂,搂来什么读什么。床头常常摆了四五本读到一半的书,所以我家书签总是不够用。
有次我在网上闲说贾平凹的农村小说,正说到热闹处,元江老师过来打断我:你没读过刘绍棠吧。我心下一凛,岂止没读过,听都没听说过。赶紧找来看了,看了后只一个感觉,为什么不早一点知道。
在时间横轴上,我跟刘绍棠的创作年表有差距,我竟不知道北方大地上竟藏这么一个生动有趣之人,手中一杆笔,绝了。
说‘藏’当是我孤陋寡闻,其实刘绍棠成名很早,据说十六岁就出书,二十岁便是中国最年青的作协成员。少年得志,一直写了四十年,难得的是下笔完全没有正弦起伏,少年作品不见轻浮,中年作品不见愤怒,老年作品不见沉重,建国前没有五四腔,建国后没有革命腔。热气腾腾描写的都是他故乡河北通县,他戏称为‘京门脸子’。几百万字的重量,全部加于一个小村庄之上,写了四十年,依然高是高,矮是矮,婆娘是婆娘,汉子是汉子,层峦叠嶂有,山穷水尽无, 作者的这份功力,确实让人服气。
世人评刘绍棠的小说为乡土小说,也归到孙犁一派,其实刘绍棠的文风更加象赵树理,读起来活灵活现。仿佛村头老人讲古,又热闹又结实,嘴里还吧哒吧哒唑了个水烟袋。
这么说不是讲刘绍棠的文字土,恰恰相反,刘绍棠的文字一点都不土,全是可入文的书面语。但他就是有本事整出泥土的芳香,整出井台上的湿润,整出旷地野花农人家的自然。他也直接用乡语粗谈,妙语连珠却不伤文章彬彬气质,而且贴着生活走,世俗的小边小角尽数打扫,拼出一个万花筒,有没有思考在里头,作者不直说,你自己大可以品味。
近来看小说,乡土题材的很多,写得象刘绍棠这么地道的少。全都是城市人捏着鼻子在抖落土,笔下是个四不象。我看毕飞宇就有这样的感觉。毕飞宇文字上有天赋,又是在农村生长,可是他已完全是个城市腔了。他的《三玉》系列前年在文坛掀起风浪,好评如潮。可叹文坛缺少乡村大家,把他跟刘绍棠的字一比,就知道他的勉强了。
以前的民风小说,可看沈汪二位。沈从文的智慧来自生活,下笔浑金璞玉一样,半点打磨痕迹没有;汪曾祺早年的作品还有文艺腔,师从沈先生之后,文风一洗,年老后出击,自成境界。但不管手艺来自悟性过人,还是大器晚成,这二位先生的作品自是上上品,可入玉器行,温润有余,粗野不足,一看就是长衫先生悬腕泼墨,适合挂中堂,下摆八仙桌。
而刘绍棠当是另外一路,一方面草根气逼人,一方面却又文质入骨,雅雅俗俗,是打磨精致的粗藤。可进大观园,蹲在古董架上身份自重,却也不掩乡野泼辣豪放之气。
刘绍棠的小说还有一点别人比不了,幽默。我看他的小说常常笑出声来,引得隔壁同事探头关心:没事儿吧你。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从抗日到70年代,日子过得象斑马线。一会儿好日子一会儿坏日子。说得更诚实一点儿,只怕好日子是窄窄一条,坏日子是宽宽一面。这样的时代,让我们怎么幽默呢?还一幽就幽了四十年。
沈汪二位先生,包括很多这个经历这个时代的先生,下笔都有这样的尴尬。一方面,艺术之美讲究含蓄,要引而不发;一方面,国仇家恨,乱世之人不如狗。所以他们下笔有点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感觉,汪先生尤其这样,看他的小说,卖身的豆腐店女儿,吃不上饭的岁寒三友,文革中左右难为的花旦。一支笔命运面前不动声色,慈悲之心埋得深,但读者看了,忍不住伤肺腑。这是功力,也是风格。
刘绍棠不,他不直面陈辞,也不淡然处之。他保持一种原始的乐观,再苦再难,他的主人公也敲着梆子点说俏皮话。老天跟人过不去,人自己跟自己要过得去。合辄压韵地活着,不去跟命运讨价还价,一根筋地要把日子过红火,这种坚毅执着,读来令人神旺,谁说这不是咱民族的精气神儿呢。
我想我非常爱读刘绍棠,朴素的诚意,乐观的态度,活泼的元气,哪一样不让人心驰而神往啊。
《达·芬奇密码》
周末看了《达·芬奇密码》,一口气看完,凭心而论,跟期待的有些距离。
书很有趣,不过远不到吹嘘者把它放置的高度。
有人说这是本反基督教的书,大概太敏感了吧,我倒觉得作者对基督教是相当善意的,宁可违背情节,在结尾给主教一个生硬的机会,让他形象骤然高大。
近来看到消息,西方的宗教人士在集体抗议。他们大概觉得这书全是谎言,可问题是,小说不就是编故事吗?特别是这样的畅销书,严阵以待不是正确的阅读姿态。当然,关于宗教总让人三思而后说,除非你做好准备跟执着的教徒唇枪舌战。
书中提到卢浮宫馆长为某个修隐会大师,作者描述了一些这个修隐会的主张,类似女性崇拜,有点原教旨主义的自然性崇拜,都令我有点反感,即使作者是把他们当成保守秘密的正义一方来称赞,我还是觉得这个对基督教最根本教义的极端追求,让人联想到邪教。不够光明正大。
书中写到修隐会做“神婚”的祭祀活动,看表述情形,就是大师跟一个女的在当众性交,然后其它教徒围著他们顶礼膜拜。作者对其含糊其辞地辩解,这属於宗教范畴,无关伦理道德,里面的人物也莫明其妙地表示理解。可是我依然无法接受,不管他们的精神态度多么神圣,我想象一下,总感觉恶心。
西方现代文明,与基督宗教史,形影不离,如附骨之肉,分不开。而一深究下去,总无法避免宗教与生俱来的极端,原始,神秘,排它,这大概是让我不大舒服的原因。
抛开这些不谈,这部小说汇集了畅销书的所有元素,高潮迭起,悬念丛生,文化、宗教、艺术、传统、现代,都扯那么一点,都有那么点似是而非的道理。重叠而上,环环相扣,又颇能自园其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世界畅销,这本身就说明它的实力。
可惜,作为悬念小说,情节上并非尽善尽美,回头再看也有迷惑的地方。总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为了布疑局,而废了不相干的笔墨。但也难为作者了,要凌驾在众读者的智商之上,结尾又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来简单,做来辛苦。能让人一气看完,当是了不起的效果了。
我对主题却有些麻木,看不出那些证实玛丽·马德丽娜存在的史料,对基督教会有什么影响。所以故事抽丝剥茧,真相层层递进,我总感觉没有被真正震撼到。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东西值得连杀四人,造下泼天大案?这大概是文化上的隔靴搔痒,就好比老美总是不会明白为什么葵花宝典会让人甘当人妖一样。所以责任在我,不在作者。
但还是引发了好奇,在下一单订书计划里,塞进了《西方艺术史》,想要听听官方的说法,这算是无心的收获。小说家总是引发我们学习的兴趣。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转头去找西方文明来看,无声无息中,《达·芬奇密码》扮演了文化渗透的角色,目前看,很成功。
这部小说已经开拍电影了,男主角选了Tom Hanks。不知道里面一些关于艺术的悬念当怎么表现,好莱坞的拿手好戏总是在视觉和情节上。
作者Dan Brown在下笔的时候,只怕已经想到日后的大屏幕,所以很多地方,几乎不用改就是剧本。适合胶片表现的场景,人物,对话一应俱全。有的连长短镜头都交待得一清二楚。美国畅销书的行家里手都有这样的经济头脑,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Michael Crichton也是这样,当自己所有小说都没搬上屏幕之后,自然而然就省点力气了,说他们是利欲熏心,倒不如说他们是善解人意。
想到国内对海岩的评论也越来越苛刻,其实他跟Dan Brown一样,畅销书作家,又不想拿文学奖,胡说八道也好,耸人听闻也罢,自然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这些小说跟人比拼的是技术活儿,有匠气在所难免,批评家们用艺术的眼光去仗量总有那么点一厢情愿。
封三上有Dan Brown的照片,双手插在裤兜里,头发一丝不乱,笑容恰到好处,是个斯斯文文的人,脸稍微有点长,想起一个朋友对这类脸型的评语:大骡脸。
没有恶意,只是说到这个,我竟然开始思念这个很久没见的朋友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读书再记
哎,写得实在是好啊!花一朵都不够! 5 喜欢 字6366 2005-11-01 11:23:51
😄多谢你,这一篇我也没有看过 间谍 字224 2005-11-01 14:13:23
😜谢花~ 这下俺就觉得更值了~~ :) 喜欢 字0 2005-11-01 14:42:25
这些天心浮 雪个 字44 2005-11-01 02:09:19
😜跟我不必客气 间谍 字30 2005-11-01 14:15:07
🙂也说说刘绍棠吧 5 司礼监秉笔太监 字1844 2005-10-29 03:49:32
😜很精彩的评论 2 间谍 字1476 2005-10-31 1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