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雪原剿匪中的白鸽 -- 萨苏
真是萨鲶讲古,坑人到家啊... 不过,花还是不能少了人家的。
贴点古狗来的,给还没看过的朋友们...
童年时京剧“智取威虎山”、少年时小说“林海雪原”里面那些英雄形像,永远铭刻在心中... 才知道曲波同志三年前已经过世,想起他在小说中的献词:“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一时间眼前一片云雾...
[转自胶东在线]
曲波——当代作家。山东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任连队文化教员、指导员等职。1943年进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写过《麦收之后》等剧本。1944年任大队长、团政委。翌年赴东北,率小分队进入深山密林参加剿匪的战斗。1947年随军南下,后在辽沈战役中受重伤。1949年调海军学校工作。1950年转业,任铁道部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戎尊碑》、《桥隆飙》。还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代表作《林海雪原》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形象,情节曲折惊险,故事引人入胜,细致深刻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富于传奇色彩。曾多次再版,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曲艺和电影,并被译成英、俄、日、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出版。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dangdai/linhai/linhai.html
《林海雪原》作者魂归大海
其孙辈中大多没读过爷爷大作。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据此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曾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7月4日清早8时许,在北京市人民医院太平间旁一偏僻的小平房里,亲人们为小说作者曲波举行了一个极其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随后曲老被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悄悄火化,没有开追悼会,陪伴灵车前往的只有其老伴和儿孙等10人。
根据曲老生前要求,家人随后将把其骨灰洒进渤海和黄海交汇处,"他希望死后要汇入太平洋,随大海周游全世界",与曲波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刘波告诉记者:"老曲生前立下遗嘱,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通知亲朋好友,不搞任何追悼仪式,不要组织上写生平的评语,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判"。
这位79岁的著名作家就这样走了。曲波在国外的4个儿女,有3位回国奔丧。刘波告诉记者:6个孙子、孙女和外甥大都生在国外并都加入外国籍,有的还不会说汉语,孙辈中只有两人看过爷爷写的《林海雪原》。
曲波悄悄地走了 高 莽
曲波悄悄地走了,留下了《林海雪原》、《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
一年多以前,当他患病住院时,已留下遗言,告诉家人,一旦离开人世,不要惊动老友们,因为他们都已年过古稀;也不要举行追悼会,免得麻烦大家;把骨灰撒到家乡的大海里就是了。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他宽阔的胸怀,为他的体贴与关爱所感动。记得去年年初到医院探望时,他头脑还那么清晰,侃侃而谈,回忆往事,关怀亲友……下半年再去医院时,他勉强能坐起来,眼神有些恍惚,谈话有些迷乱,但还可以听出他仍然在关心朋友,关心家人。今年再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动了,眼睛也没有睁,只是嘴里嚷嚷不停,不知在说什么。我的心悬了起来。
回家翻开过去的日记。一次次亲切地交谈又浮现在眼前。特别是1983年2月3日那次谈话。那一天他突然来访,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他说《林海雪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写于1955-1956年。完成时他33岁。(其实,他早在部队里当宣传员时已写过剧本等,只是未把部队的习作当成真正的作品而已。)
那一天,他深情地回忆了三十年前的情景。1955年,当时他已从部队转业,在齐齐哈尔车辆厂当党委书记。地方领导让他推广苏联实行的"一长制",他认为不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领导让他检查自己的思想,并作出检讨。他检讨不写,更不写书面检查。批判他,他不服。他感到委屈感到压力,但他没有屈服。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支配下,他想起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战友们。他拿起了笔,写的不是检讨而是小说,这就是后来的《林海雪原》。
那年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大雪纷纷扬扬,炮仗震天响,他独身一人在雪中漫步,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样子,看到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他不由得想起为此献出生命的老战友杨子荣,觉得战友就在自己的身边。
曲波回到家里,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写下了一句话:"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后来此话便成了书中的献词。他说,这么一写,英雄就挺立在自己的眼前了。
于是天天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天写上万八字,写了八个月,还没有写完,工作调到北京。最后在北京完成了。小说描写的是他的亲身经历--东北剿匪斗争。当时进行了72次战斗,他只写了其中的 4次。
小说写完了。他抱着40万字的一大包原稿,找到《中国文学》杂志社。《中国文学》杂志社的接待人员告诉他,他们是用英文出版的一种对外刊物,建议他把稿子送到作家出版社去。他说:"我不是作家……"
二十天后,作家出版社回了信。他怀着取回原稿的心情去了,但那里的责任编辑告诉他:"小说可以用。"只是建议他把少剑波与小白鸽的线索扩展一下。问他20天是否能够改完。他用三天就补写了两章。
1956年小说问世了,受到了广大读者热烈的欢迎,特别是年轻读者和部队战士。文艺界的领导们也都予以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他说:"我意识到自己功力不够,再说,杨子荣已达到了顶点,无法再发挥了。"
那一天,他还给我讲了他和贺龙元帅邂逅的一段故事。
曲波到北京医院去看病,进了高干病房。他正在检查时,来了几个人,他认出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便忙让座。
贺老总好奇地问他:"你这么年轻,有啥毛病?"他说:负过伤,腰常常作痛。"在哪儿负的伤?""在辽沈战役的战场上……""你为啥穿便服?""我已经调到地方工作了……""在哪儿?……""在铁路系统。"
贺老总略有所思。"我问你一个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人,你知道不?"贺老总湖南口音较重,曲波没有听清楚,也可能有点紧张。"他写了一本书……"
"什么书?"
"小说。叫《林海雪原》。"
曲波愣住了。当贺老总得知《林海雪原》的作者就是这个年轻人时,拉着曲波的手,便回到自己的病房去,路上还带上了医生和护士们。
贺老总向大家介绍,说这是一位青年军官,写了一部好书,叫《林海雪原》。大家说,看过了……
"那就再看一遍……"贺老总又嬉笑又认真地说。
曲波回忆到这里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还记得自己怎样眼巴巴地望着贺老总慈祥的脸,脸上浓郁的八字胡子,同时感受到搭在他肩上的大手的温暖。
贺老总说,彭老总在部队的会议上提到过这部小说,建议全军都来读一读。"彭老总说这部小说是咱们部队里的一位参谋写的,不知为什么让他离开了部队?把他找回来嘛!"贺老总说着高兴地笑了:"我这次把你给找到了。哈哈哈!"
曲波由于腿部伤情较重,没有回去。
那一天,曲波还讲到"文革"期间江青怎么召见他。1969年 6月27日,他被接到钓鱼台去。江青向他讲了三件事:一问他《智取威虎山》改编的好不好?他说:"好……不过我是来学习的……"江青接着提出:如果好的话,你就根据剧本改写你的小说。曲波迟疑了,想了一下说:"我的水平不够……"第三,江青让曲波写一部辽沈战役的小说,一定把林副统帅写进去,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江青还说,为了让你能写好,还准备给你配备两名助手。曲波一听,脑袋发涨,立刻婉言谢绝,说他只是个中层指挥员,不了解整个战役。再说他也没有指挥青年作家的能力。后来,小报上讲,江青说:"曲波很坏,不听我的话。"
两天以后,《智取威虎山》样板戏彩排。曲波又被请了去。江青把曲波介绍给周总理,周总理热情地握了他的手。总理在讲话中提到《林海雪原》中的几位英雄人物的名字,然后讲了一段话。他说:你是红小鬼,啊,是小八路。你没有读过多少书,是党把你培养起来的。你参加过抗日战争又参加过解放战争,歌颂了战斗英雄们的业绩。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有的还在工作,还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你还要歌颂他们。《林海雪原》是你的起点,不是终点。你有生活,有潜力,还要继续创作……
总理当天另外有事,没有看样板戏的彩排便告辞了。
那天,我听完曲波的讲述便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这些事写成文章?"他沉吟了片刻:"有人会认为我是自吹自擂。"接着又认真地补充了一句:"我的孩子们也不让我写回忆录,说写回忆时的人就说明他已经老了。他们还希望我朝气蓬勃。"
如今,曲波走了,我把他讲的事追记了下来。我想不会使人感到他有自吹的嫌疑吧。
2002年 6月27日北京的天气一直阴沉沉。天下过雨,忽然亮了一阵,打了一个响雷。大概是苍天在召唤曲波吧!
《北京青年报》2002年7月2日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看完标题四个再,好,这几个再才能完阿,深坑阿 2 逐鹿中原 字0 2005-10-03 03:56:21
sofa? 2 菜菜丛 字0 2005-10-03 02:59:09
【原创】雪原剿匪中的白鸽 再再再续 25 萨苏 字3190 2005-09-30 00:36:17
唉,同是天涯落坑人,给一起等填坑的兄弟们转点东西
“乌云问:他有对象了吗。” 2 大溪水 字6 2005-10-02 12:34:41
先花了再看 2 千僧 字0 2005-09-30 00:43:04
😜我觉得20X就是小说中的刘勋苍 浣溪沙 字1118 2005-09-29 22:04:19
那位兄弟手头有这张照片的扫描上来? 2 苗子 字263 2005-09-30 0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