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歼7M型飞机诞生记:临阵磨枪 -- georgenine

共:💬63 🌺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歼7M型飞机诞生记:第一次和“魔鬼”打交道

我虽然已出过几次国,但面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奸巨滑久战沙场的英国佬谈生意,却是第一次,更何况要谈的是现代化的航空电子,我还是一个门外汉。

  马可尼公司派出了由一、二把手常务董事彼得曼和助理常务董事兼技术董事马利纳率领的12人庞大代表团,包括公司内雷达、无线电、平显、惯导、飞行控制各分部的经理和专家。这阵势显示了他们在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后率先步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谈判虽然有段子俊、陈少中两位副部长作后盾,但出面主谈,对我来说压力是很大的。这一轮谈判,预定中间还要去一次成都看工厂的飞机,这是我们厂第一次接待西方国家,如何安排好,我也得一起考虑。因此在谈判前,关于谈判方案的书面请示中,同时纳入了关于工厂对外的口径。我在报告中考虑到开放的长期性,建议工厂对外叫成都飞机公司,地名作公司名容易记,也不叫制造公司,公司不应该光搞制造;第二,从生产能力、机构、人物到产品都如实讲,只是厂长改叫总经理。这个书面请示,当时即经段、陈副部长同意并报吕东部长批准了。

  1979年3月3日在北京饭店第一轮谈判开始了。由彼得曼全面介绍马可尼公司开始,然后其他人分别介绍他们的产品。我们在谈判开始详细介绍了歼7型飞机,使英方感到我们要引进他的设备是有诚意的,因此明显地感到振奋。讨论越来越深入和有针对性。看样子,彼得曼这个老板,技术上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在第二天讨论中,比如谈到飞机空间紧张时,他建议换一个小的无线电罗盘,飞机电源紧张,他建议改用效率高的静止变流器;他还提出小飞机航程短不必用惯导等等,而无线电罗盘、静止变流器都不是马可尼的产品,惯导却是马可尼管的产品,使我感到他们还是实事求是的,谈问题有分寸,并不像我年轻时在上海看到的滑头商人样子。

  谈了三天之后,我们感到好些事与我们原来设想不符合。一是原来设想买现成品,当年即可开始改装,实际不可能那么快开始;二是想通过他们引进脉冲多卜勒雷达技术,英方认为歼7机头空间太小,且明确提出这要政府专门批,即一下子不容易引进;三,我们想引进惯导技术,英方主动说歼7这一级飞机不必用惯导,我们不顾实际,硬要装,也不合适;四,我们原想先拿设备来试改,飞机改成后再谈订货,他们说不可能,单引进技术,不买成批产品不可能。这就必须修改我们原来的设想了。另外,我考虑到由歼7一家对付几个外国公司,去货比三家,担子太重,因此建议段、陈副部长考虑扩大一个机种谈对外引进。

  陪英国客人到成都看了一天工厂和飞机,又返回北京继续谈判。他们看了我们成飞公司后,首先一个主要印象是中国的航空工业规模不小。对飞机他们立即看出我们的歼7Ⅱ型飞机和米格-21型飞机不一样,座舱盖不一样,防弹玻璃取消了等等。为了处理好雷达受进气道影响产生假截获,马利纳问我,可不可以把进气道唇口有一段改成非金属的?为了提高雷达罩的效能,能否把锥形改为球形的?我当场从技术上说明不可能,把球踢回去了。

  回到北京,部长们已研究决定歼7型飞机就不引进惯导了,雷达改为测距雷达;此外,歼8型飞机已经上级批准可以对外开放谈引进,惯导及脉冲多卜勒雷达由歼8引进。

  整个活动到3月17日才完,谈判有一个纪要由彼得曼和中航技副总经理江同共同签的字。这一轮谈判时间达半月之久,参加单位及人数多是很突出的,加以事先的组织工作比较仓促,中间的变化又大,外事工作也缺乏经验,虽然园满结束,但教训也不少。

  回到成都,我身上仍主要担的歼7Ⅲ型飞机的担子,主要抓落实部党组关于歼7Ⅲ的决定。3月初4月中又先后接受叶正大、曹里怀首长来成都检查落实歼7Ⅲ的工作。5月初成都飞机设计所王南寿第一总设计师病后,我只好先挑着,按原定计划去京向部、工办、空军等领导机关汇报歼7Ⅲ的方案,6月初汇报完后又随崔副部长陪张廷发司令员来成都观看样机,等等,我处在两栖的状态。

  直至1980年初,部决定我正式退出歼7Ⅲ设计工作,虽然我为歼7全天候已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离开有些舍不得,但可集中搞引进了,也好。(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