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五---扬名(5.夺军)

刘邦自知以目前的兵力非能匹敌,乃乘夜幕利用成皋背水的地形,带者夏侯婴从北门逃了出去,渡河来到韩信驻军处修武。史书中关于此段的描写很有趣,在高祖本纪中用了一个“跳”字,而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客气用了“逃”字,两相对照,刘邦的狼狈和惶恐跃然纸上,史迁用调侃的笔调好好的戏耍了刘邦一回。刘邦深夜到达修武,按常理应该升帐点将才对,但刘邦耍了个阴着,对守卫自称汉军使者,不知用了什么威逼利诱的方法让守卫私自放他入营。刘邦径自拿走兵符,在不惊动韩信张耳的前提下连夜将部队全部换防完毕,待清晨韩信、张耳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了。刘邦夺取了韩信军队的控制权,取得了主动地位。这种做法是前所未有的,也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他破坏了自古以来军队系统的正常的调防原则,用一种很不地道的手段“偷”走了部下的军权,难怪天才如韩信者对此都猝不及防。自古以来只有下克上的先例,“上克下”还是独此一家,刘邦为什么要出此下策呢?其实刘邦最初起兵的时候还是颇具任侠意气的,但自从拜托雍齿守丰却遭到雍齿的无情背叛之后,刘邦“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这个事件自此改变了刘邦的人生哲学,那就是“无论多亲密的朋友和部属,都必须有所保留”,即使面对信任如张良者,当对方问到是谁给自己出主意固守函谷关“勿纳诸侯”的时候,以及谁让刘邦封六国之后的时候,刘邦都是轻轻将话题带过,并没有如实交代何人所授。刘邦内心又有睚眦必报的一面,有些心结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释怀;而韩信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两人的性格上有隐性的冲突面,这种冲突会随着交往的深化逐渐表面化和清晰化。刘邦在封张耳为王的时候内心已经有所顾及,当他带着夏侯婴孤身闯韩信大营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不能不对韩信、张耳是否会如以前一样对自己表现出恭敬和服从表示怀疑,因此入营之前,能够先取得军队的控制权,是保证自身安全的最可靠方式。

从韩信的角度而言,刘邦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深深伤害了韩信的自尊,试想一个得到授权的将军,在独自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候,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解除了兵权,君臣之间的互信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也给刘邦跟韩信之间的关系抹上了一道阴影。我虽然理解刘邦的这种做法,但从情感而言,我认为这种手段是不理智的,刘邦许多行为都背离了当时社会的基本准则,并为后世的野心家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在乱世中纵横捭阖,最终奇迹般的成为皇帝,这在汉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让一切在自己的手腕下舞动。当原有的规则被打破的同时,一部分人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自然如鱼得水;另一部分人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显得无所适从,这种人势必被抛弃或遗忘。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当社会朴素的道德原则被现实的功利主义所代替,让一部分人从中获得额外的报酬的时候,其他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当全社会都成为功利而实用主义的奴隶,那些过去曾经被视为罪恶和下三滥的手段,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了。秦汉之际,正是一种思维模式大激荡的时期,刘邦敏锐的感知了社会关系中的变化,并且自己的性格也适应这种变化,他成功了;而那些抱残守缺无法融入新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们,慢慢的被孤立和遗弃。韩信正处于这种混沌之中,功利性和道德的碰撞在他身上有较明显的表露,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进一步阐述。

回头再说刘邦的夺军事件。刚才说到刘邦不按常理出牌,让天才如韩信者都措手不及。整个事件看起来有点不合常理,但一环环丝丝入扣,毫无破绽。韩信在其间有失误吗?应该说没有,项羽的闪电回击,荥阳成皋的陷落,刘邦的逃跑,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按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韩信还未能得知刘邦战败的消息,这也是韩信隔天醒来,看见刘邦象变魔术似的出现在自己眼前,感到非常惊愕的原因。刘邦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摸到韩信驻扎在修武的汉军大营,手持信物要求入营,考虑到前段时期韩信经常发兵诣汉,荥阳-修武之间的汉使往来应该比较频繁,看守也就自然地放刘邦进营,安排其休息第二天晋见韩信。刘邦偷偷溜进韩信的卧室偷走了兵符,连夜召集众将安排换防,将原有的人事安排全部打乱,彻底架空了韩信和张耳,所以待两人早起的时候已经是木已成舟了。兵符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会让刘邦轻易得手呢?兵符在古代战争中是授权调动军队的唯一凭证,一般五十人以上的部队调动就必须要持有兵符,这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常识,对于将士来说,只认兵符不认人是常规训练科目,那么是不是谁持有兵符都有权调动军队呢?也不是,兵符说到底只是一个身份的证明,是君王授权的标志,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军队的授权一定是慎之又慎,轻易不会易人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半点威望和资历之人,就凭一个兵符就能调动大军为己所用。一般得到兵符之人,必须在军队中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才足以服众,兵符是死的,最终还是要看人。信陵君窃符救赵,也是因为将军怀疑授权的合法性差点酿成大祸;功臣诛吕之际,周勃尚且不得进入北军,后由郦况将吕禄诓出大营,才得以自由调动北军。当时周勃是名义上的太尉,又得到皇帝的符节为证,才能骗过吕禄,如果换成刘章自己试图接管军队,恐怕就行不通了。刘邦作为汉军的最高统帅,当然有权调动所有的汉军,但此时的韩信是得到刘邦正式授权的,且手下的大军大多是新招募和归顺韩信的,其中有多少人认识汉王也未可知。正所谓“只知有大将军信,不知有汉王”,对于这一点刘邦不得不有所顾及,如果仅仅亮出汉王的身份,是否足以服众,这确实是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兵符对刘邦以外的人而言,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也就不会想到会有人打兵符的主意。刘邦却是利用了这一点,偷到兵符后连夜升帐,不明就里的将领们从沉睡中被唤入大营,看到正中坐的是汉王(曹参等人可以证明刘邦的身份),而汉王手中又持有军队的令符,人与符身份契合,任谁都不会想到君王会偷自己授予他人的兵符,而只会认为汉王是通过合法途径从韩信手中得到军权的,自然会服从刘邦的调遣。于是一个晚上刘邦就重新控制了军队,韩信张耳也只能徒叹奈何。刘邦也知道自己做的太过火了,于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安抚韩信张耳的情绪,正式任命张耳为赵王的命令就是此时下达的。

刘邦得到韩信的大军,“复大振”,有了重新和项羽抗衡的资本。刘邦命张耳镇抚赵地,韩信带着曹参灌婴等人,“收赵兵未发者击齐”,韩信不得不从头再来,再次面临伐赵前类似的局面。这时一个人加入了韩信的阵营,他的出现最终改变了韩信的命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