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井陉之战完美落幕之后,韩信将俘虏李左车奉为上宾,好生款待并虚心请教后续的战略部署。李左车是个难得的人才,被韩信的姿态所感动,说出一段套心窝子的话语。李左车首先总结了陈余失败的教训在于有百战百胜之计而不得用,以己之短攻敌之所长,所以身首异处。而目前韩信在取得大捷的同时,也暴露出部队长期作战,得不到适当的休整,而且长途转战粮草供应日益紧张等危险因素,如果对自己目前的困境不加以解决就贸然出兵燕、齐,那么非但不能取胜,有可能连目前的战果都要拱手让出。李左车审时度势,提出“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的方针,挟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的余威下书威胁燕、齐之诸侯,同时赵、代两地的百姓加以抚恤,如此恩威并施,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不怕敌人不望风而降,由此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李左车总结的战争原则直到现在仍然被战争中的各方所采纳和运用。一般来说,打倒敌人是战争中的目标,但打倒敌人并不意味着要从肉体上消灭敌人的抵抗,毁灭敌方的军事力量,无论对进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来说,都只是战争的工具。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永远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成果,是每一个优秀的统帅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冷兵器时代,凭借地利防御的一方要比进攻一方更具有优势,所以进攻的一方如果没有特殊的优势,往往要付出比防御一方更大的代价才能达到即定的目标,这也是孙子认为攻城是最下等最不应该采用的战争手段。古代破城经常采用围而不攻,断绝粮食供给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攻坚战带来的大批伤亡。韩信此时最缺乏恰恰是时间和后勤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贸贸然去攻城,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说,能否奏效还很难说,井陉之战的胜利毕竟是计谋加运气的结果,如果燕、齐采用李左车同样的策略,那么对汉军而言就非常危险了。
虽然韩信有种种不利的因素,但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却对韩信十分有利,也是李左车敏锐的感知并力劝韩信加以利用的。战争是敌我双方互相搏弈的过程,鉴于情报工作的落后,战争中的双方对彼此的情况并不是了如指掌。站在后人的角度,当然知道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可身陷其中的统帅们却很难把握,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影响到统帅的判断和部署,高明的指挥家往往可以凭借人性的弱点动摇对方的意志和信心,瓦解敌人的斗志,获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前面说过战场上心理的微妙变化可以左右战局的发展,而这种心理同样可以动摇和改变战后的局势。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战,在瞬间用强大力量扑向敌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瓦解敌人的斗志。法国就是基于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从而迅速投降的。韩信利用燕齐两国眼看强大的赵军被自己迅速击败的恐惧心理,胁迫对方屈服并签定城下之盟,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李左车说的“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的目的。
韩信迫降燕地,和张耳扫除赵地的残余抵抗势力,项羽听闻赵地已被韩信所下,惊恐之余派出多支部队渡河击赵,但都被韩信击退。韩信屯兵在修武,一边发兵增援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军主力,一边保持对项羽军的威胁。而这个时候对于身在荥阳的刘邦而言日子可不好过。由于英布被龙且击败退守到荥阳,刘邦分其兵给予英布,让其驻守在宛。而项羽在解决英布之后直扑荥阳,多次断绝荥阳到敖仓之间的甬道,汉军的粮食供给受到极大的影响,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夏四月,项羽的大军将荥阳团团围住,企图困死城中的汉军。刘邦病急乱投医,打算听从郦食其的献策封六国之后为王,达到“谋桡楚权”的目的,后来被张良以八难驳倒,遂作罢。其实郦食其的动机是没有错的,无非是想替刘邦寻求政治上的盟友,达到孤立项羽的目的。但郦食其错判了形势,以西周春秋时期周公分封、诸侯争霸的手段来处理楚汉相争时的现实问题,孰不知周公、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除了实力超然之外,还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而君臣之道的游戏规则是那个时期的社会潜规则,到了春秋战国以后,下克上不但没有遭到大规模的非难,而且往往被周王和其他诸侯所默认,这标志着道义原则在社会关系中的破产,而武力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手段。秦灭六国乃至楚汉战争从根本上打倒了六国的残余势力,同时诞生了一批拥有地盘和军队的新势力,这些人正如张良所说的“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渴望得到盟主的肯定和确认,如果刘邦不顾形势而执意分封无权无势的六国遗贵,则非但达不到争取盟友的目的,反而将一大帮失望的实力派推向项羽的阵营,这就犯了和当初项羽分封诸侯同样的错误——损人而不利己。刘邦的幡然醒悟拯救了汉军的命运和未来,自此刘邦开始有意识拉拢各地的实力派,逐渐改变了汉军被动的局面,而刘邦的第一步,就是封张耳为赵王。
封张耳为王是刘邦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本来张耳在乱世脱颖而出完全是投机所致,从陈胜到武臣到赵王歇,张耳一步步完成从说客到幕僚直至新权贵的转变,但田荣和陈余合谋粉碎了张耳独霸一方的美梦,张耳不得已投奔旧相识刘邦,后来跟随韩信北上燕赵。张耳虽然素有贤名,但光有贤名是否就可以得到封王的机会呢?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是由一系列的互动带来的结果。首先,张良帮助刘邦坚定了依靠新兴势力打败项羽的方针,而这个方针的执行需要一个鲜活的例子来激发后来者的热情,而此时刘邦实际控制的区域除了关中就是韩地和魏地,关中是基础不能授之于人,韩地是交战的焦点,就算分封出去也没人敢接收,魏地名义上还是魏王豹的领地,刘邦暂时还腾不出手来解决这个家伙,况且大敌当前杀己方的人不祥。于是刘邦能分封之地就剩下刚刚被韩信攻克的赵地;其次,韩信破赵只用了不到一月,而且是以少胜多,这大大出乎战前的预料,对刘邦来说不啻于天下掉馅饼的美事,但刘邦目前却没胃口享受这道美食,他正被正面的楚军压地喘不过气来,如何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了刘邦考虑的首要事项,相比而言赵地的归属并不是刘邦所非常关注的,因此当韩信提出让刘邦的老相识张耳为赵王时,对张耳知根知底的刘邦很痛快地答应了;最后,韩信提出封张耳为赵王,也有自己的考虑。联想到陈胜派武臣略赵地,最后被迫封武臣为王;武臣派韩广略燕地,韩广自立为燕王,这种先例对渴望权力的韩信而言应该颇有吸引力,但韩信对于自立为王这种做法却有一定的顾虑,前面说过,韩信在战场上相当果断,但在处理政治或人际关系方面却始终犹犹豫豫,缺乏一股狠劲。他既渴望成为地方的诸侯,又对刘邦在自己落魄的时候给予自己的一切感激在心,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不敢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想法,韩信在跟随刘邦的这段时期内,对刘邦阵营的实力有一定的了解,单凭刘邦手下的这些莽夫很难匹敌项羽的楚军,而刘邦虽然对投奔他的各个层次的人都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从后期的封侯过程中可以看出,刘邦对萧曹等沛地故人还是颇有倾向性的,张良曾经说过,“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封侯尚且如此,在平时的军政大事及功过赏罚中自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偏颇,一碗水端不平的结果自然让敏感的韩信有想法,因此韩信在关键时刻提出的北上燕赵的方案,或许也有一丝为自己寻找新天地的考量。及至韩信破赵,俨然已经成为脱胎于汉军的一股新兴力量,甚至可以左右楚汉相争的局势,在这个时候韩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敏感而骄傲是韩信的软肋和致命伤,在这个非常时候韩信提出让张耳成为赵王,也有为自己张目的想法在内,试想张耳如能获得刘邦的肯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那身为张耳的上司的韩信,无形中就得到刘邦进一步的授权,成为独立一方的势力而加以肯定了,这也为韩信后来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奠定了底气。刘邦虽然答应的很痛快,但心里也就此埋下了一丝的疑虑,这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具体的表现来佐证。韩信和刘邦合作道路的一颗定时炸弹就在这个时刻悄然埋下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赞,送花一朵! imres 字0 2005-09-09 03:20:41
【原创】五---扬名(1.奇袭) 9 机会主义者 字5545 2005-09-06 13:12:53
【原创】五---扬名(2.夺旗) 7 机会主义者 字9656 2005-09-08 02:09:17
【原创】五---扬名(3.异心)
【原创】五---扬名(4.反间) 8 机会主义者 字6588 2005-09-12 22:41:20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很可能借鉴了这个历史经验 笨鸟先飞 字0 2005-09-19 01:05:46
【原创】五---扬名(5.夺军) 8 机会主义者 字5299 2005-09-13 23:08:53
再赞,花一朵! imres 字0 2005-09-14 04: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