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一、引言) -- 抱朴仙人

共:💬30 🌺10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一、引言)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陈腐旧套”、“陈词滥调”或说“死套子”、“滥调子”的代称;使人厌弃、遭人反对的一切坏事物的“谑谥”、“恶谥”。我曾遇到过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竞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用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了。

其实“八股”是—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曾用它来做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个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的谑谥,不但这种文体不负责,还可以说它是这种文体本身被人加上的冤案。

譬如有人用苛刻的不能忍受的条件挟制别人,俗称给人“穿小鞋”。做服装的单位,卖鞋的铺子,都有功而无过,鞋的本身也无善恶的分别。即使是小尺寸的鞋,小孩需用,何坏之有!用挟制人的手段去虐待别人,好比给大脚的人穿小鞋,使他不能走路,那属于挟制者的罪恶,与鞋无关。八股之成为谑谥、恶谥、虽不像“尺寸小的鞋”那样本身毫无责任,但形式太死板,苛刻条件太多,那究竟是限定型、设条件者的责任,实与文体基本形式或说各个零件无关。近代有人嘲笑作律诗好比带着脚镣跳舞,但跳芭蕾人穿的硬尖鞋,也不比脚镣舒服多少!况且古今作律诗的人有多少,作品有多少,它们是否从来未曾有过文学艺术的作用?是否只是一堆用过了的废脚镣?恐怕也不见得。外国有“十四行诗”,为什么必需十四

行,为什么十三、十五就不可以,恐怕也禁不得追问。

八股的基本形式很简单,开头“破题”,是说出这次要讲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性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文章的“主题”;次是“承题”,即简单地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三是“起讲”,是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题目的用意所在,或说是内容大意。以下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反复罗列优点缺点,利处弊处。最后收场结束语。无论一百分钟的“两节课”,三小时的“大报告”,小组会的即席发言,乃至酒席之间评论一项菜肴的烹调做法,或运动场上解说员对某项比赛的实况解说。假如有人给它录下—段—段全部的原词,然后分出局部,各立一个名目,恐怕并不少于“破承起讲,提比后比”之类。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选择的标准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用久用多了,成了传统,成了套子,沿用的人也忘了它的所以然。假如我上两节课,讲一篇文章或一项问题,每段之后,有人在旁边高唱“破题”、“承题”、“第一股”、“第二股”,不但要全场哄堂而笑,我自己也会苦笑着“心悦诚服”。这只说形式的自然形成,谁也不会认为每人每次的“两节课”、“三小时”所讲内容必然都是“毒草”吧?

再做个具体例子: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今天游燕京八景”(破),“八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承),“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都很方便”(讲)。a景、b景(提比),“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c景、d景<中比>,“卢沟加了新桥,蓟门换了碑址”(后比),“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都看了”(收)。哪个旅游人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呢?

有人曾指出:为什么股必须“八”?回答是:是这种文章形式中常见用八条论点来讲明问题,或说用八条的比较多。至于必须八条,那属于发命令挟制人时所规定的苛刻要求之一,在早期考场中也不完全这样。相题作文,题中两项论点,即作两大扇;题中三项论点的,即作三大扇,也被允许,并非从来未见的。只是愈到后来,要求愈苛,应考作文的人谁也不敢冒险去作罢了。更有只有六股的,童生(青少年初次应考的)考卷,作不出八股的只作六股也可以。

还有些偏僻小县,文化教育很差的地方,根本找不出什么能作文章的人。但全国各县都有“学额”,须要凑够数目。因此能作破、承几句,即算及格。一次遇到一个考生在承题之后写了“且夫”二字,考官就批道:“大有作起讲之意”,把这人列在第一名。这便是—股都没有,不是也算及格了吗?

又有人提出为什么八为标准,这我也答不出,但知八数在民族习惯中非常习见,为何习见,我也说不清。且看《易》有八卦,肴有八珍,淮南八公,蓬莱八仙,汉末清流有八顾,周代贤人有八士,舞有八佾,塔有八角,荀子说螃蟹六跪二螯,总算破了八数,但校勘家根据生物实际现象,还是把它校改成为八跪了。最坏的,骂人的话有“胡说八道”一词,八道怎讲,究竟道之为八,又何坏之有?用这词的人也说不明白吧?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元宝推荐:履虎尾, 通宝推:箫十一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