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今年春节不看春晚跟电影了,只看血洗华尔街 -- 寄意寒星

  • 共: 💬 109 🌺 939 🌵 7
  • : 💬 1 🌺 1
下帖不能回复了,@寄意寒星 回到这里吧

《电影通讯》1979 年第 4 期上《<哪吒闹海> 的剧本改编和银幕体现》一文作者为《哪吒闹海》的编剧、导演之一王树忱。

《哪吒闹海》的剧本改编和银幕体现

作者 | 王树忱

我们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哪吒,经历了不同凡响的身世:从灵珠子出世,到威震龙宫大打出手,在重压之下舍身自刎,经莲花化身又复活,最后重抖威风回到人间。这倒有点像整个美术电影事业的遭遇,它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番生死的磨难,现在又复活了。

新中国的美术电影搞了三十多年,有过它的全盛时期,水墨动画片的创制,以及誉满中外的《大闹天宫》等一批优秀影片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那时真是百花齐放,满园芬芳。可是时隔不久,在 “大写十三年” 的高压下,美术电影领域里再也见不到神话人物了。接着 “四人帮” 挥起 “铁扫帚” 把童话形象也给扫地出门。路子越走越窄,处于死了可惜,活着难受的 “休克” 状态。

打倒了 “四人帮”,神话和童话题材又回到了美术电影领域。有人说这是复苏。是的,不打倒 “四人帮”,美术片不可能得到拯救,不可能得到复苏和新生。

我们这次绘制动画片《哪吒闹海》是重新打开被封闭了十几年的神话领域的大门,掏出珍珠宝贝,供人欣赏。十几年来,我们的队伍虽未散伙,但老的老,小的小,对于古代的东西,熟悉的人越来越少。在思想刚刚有点解放、“四人帮” 的影响还未完全肃清的情况下,为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上美术电影工作者的一份礼物,我们集中了三位导演,四十几位动画人员,三个摄影以及众多的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并请了著名工艺美术家张仃同志担任总设计,一齐动手,日夜兼程,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画了五六万张画面,终于完成了宽窄两条放映六十分钟的神话片《哪吒闹海》。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呢?当时觉得有以下几点可取:

它是神话故事,又是以小孩为主角的。我国神话很多,但以小孩为主角的并不多见。这段故事两者兼有,又比较有影响,给大人小孩看都合适。在 “四人帮” 统治文艺舞台时期,连《大闹天宫》都被禁映,有的小孩还不知道有神话这一类的作品存在。有的一听说是神话故事,马上就批判是 “大毒草”。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较好的神话戏,使他们知道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值得看的东西,从中可以得到教益。

这个题材适合搞动画片。动画片这一艺术形式较少受时空的限制,在想像的天地里可以自由驰骋,发挥它的长处。《封神演义》中这一段故事,构思新奇,有丰富的想象。哪吒的天真可爱、“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英雄性格非常鲜明。人、神、鬼、兽同台演出,富于变化,动作性又强。天上、人间、海底、山巅,奇光异彩,可以组成美妙的画面。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想通过第一部宽银幕的神话戏来积累一些搞古典题材和制作宽银幕影片方面的经验。我们的一些有经验的老前辈年事已高,多数不大可能再搞片子了。年青人又急需培养提高。自己正处中年,应该做一些承上启下的工作。想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武装自己,培养后来人。作为学习和尝试,也就承担了这部影片的改编和导演任务。

现在影片已经上映,观众会根据实际成果来进行评论和鉴定。我作为影片的创作者之一,想简略地谈一下从剧本到银幕体现得与失方面的粗浅看法,提供一些争鸣的资料。

关于剧本的改编

五十年代的后期,厂里就曾想拍摄这个故事。改编过几个不同的本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下来。改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取舍的方法问题,也有文艺思想方面的问题。当时大体有以下几种改写法:

一种是基本照原著,从哪吒出世到燃灯道人用玲珑塔制服、认父为止,全部情节都表现,只改掉一些带有迷信和消极因素的语言。

另一种是不全部表现,只择取其中主要情节,围绕闹海作文章,进行加工整理。

还有一种改写法,是加上商周斗争的历史背景。认为不如此就不知谁是谁非,都是仙家斗法,没啥意义。

鲁迅先生把《封神传》列为神魔小说一类。评论是 “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比《水浒传》《西游记》逊色。这个作品所写的人神妖魔都有其立场,仙家教主各助一方,“助周者必胜,助殷者必败”,天命劫数贯串全书。自第十二回到第十四回,从哪吒出世到莲花化身止,是写得比较有光采的,为人们所乐道的章节。但是天命劫数,因果报应之类也给它蒙上了一层灰尘。怎样保持神话色彩,又不至于宣扬那些消极的东西,是我们创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改编,基本上采取了第二种改编法。即在 “闹海” 的命题范围内做文章。保留原著中由于闹海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和有关情节作为骨架,以哪吒与龙王之间的斗争为主线,加以引伸和辅排组织剧情。这样就把一些节外生枝、游离和转移主线、夹有因果天命的东西拿掉了。既可以 “提纯净化”,又使戏集中。所以,我们就把哪吒射死碧云童子、太乙收石矶、哪吒还魂托梦、魂灵显圣、李靖火烧行宫、玲珑塔镇伏哪吒等给舍弃了。还为了情节的连贯,改变了一些表现方法。如用仙鹤衔回金丹代替了原来的灵魂出窍的 “杳杳冥冥,飘飘荡荡”。

关于银幕体现

这里想着重谈谈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宽银幕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我们在塑造哪吒的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他的天真活泼和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在设计他的造型时,尽量使他显得可爱、机灵,又有一股英气。服装和色彩的处理也力求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比如,给他穿上红肚兜、系上红绸带,使他显得更加活泼、鲜艳。

在动作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动画的特点,让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活力。例如,他的行走、跳跃、打斗等动作,都设计得很有节奏感和力度,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敏捷。

对于龙王等其他角色,也都根据他们的性格和身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塑造。龙王的形象着重表现他的威严、傲慢和残暴,通过他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让观众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

在运用宽银幕方面,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它来展现更加广阔的场景和丰富的画面内容。在影片中,我们设计了许多宏大的场景,如陈塘关、龙宫、海底世界等,利用宽银幕的优势,将这些场景展现得更加壮观、美丽。

例如,在表现哪吒闹海的场景时,我们通过宽银幕展示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磅礴的龙宫,以及哪吒在海中与虾兵蟹将激烈战斗的场面,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宽银幕在画面构图上的特点,合理地安排了人物和景物的位置,使画面更加平衡、和谐,富有美感。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哪吒闹海》的创作,我们在剧本改编和银幕体现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观众和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不断提高。

所以,被你用来对比的79年版《哪吒闹海》,本身也是改编的。

我们就把哪吒射死碧云童子、太乙收石矶、哪吒还魂托梦、魂灵显圣、李靖火烧行宫、玲珑塔镇伏哪吒等给舍弃了。

不过继续跟你杠下去没啥意思了。毕竟你觉得已经观影的2亿人次算不了什么,不能代表【人民】。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