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个有意思暴论: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 划水的鱼

  • 共: 💬 82 🌺 521 🌵 12
  • : 💬 19 🌺 7
接续:在疫情期间,为什么很多政策在外国无法执行

很多人喜欢说外国人崇尚自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是,外国的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精英到底在说些什么。

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的精英政客们,他们老是习惯于不说人话,让底层红脖子压根儿听不懂他们在说啥。

为什么很多红脖子吐槽政客们不说人话呢?

因为这些政治精英们在演讲/交流时,都往往喜欢用一些英语中所谓的“高级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个“好”,大家中学都学过是“good”,比较级是“better",最高级是“best”。

然而,这帮子精英们,却更喜欢更常用这些“高级词汇”来表达“好”:

Excellent(卓越的);

Superb(极好的);

Outstanding(杰出的);

Remarkable(非凡的);

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

Marvelous(不可思议的);

Splendid(壮丽的);

Magnificent(宏伟的);

Brilliant(才华横溢的);

这还是常用的,还有不常用的呢?更别说英语中还有吸收自其他语言中的词了。这就导致英语中存在巨大的词汇壁垒,真能让一部分人说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是别人听不懂的。

对的,听奥巴马演讲,就完全就是听文言文的感觉,一堆高级词汇,听都听不懂······

特朗普受到这红脖子们欢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话浅显易懂,连学过初中英语的中国人都能听懂。

同样地,虽然泰勒斯威夫特的歌一直被吐槽为“口水歌”,但她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明星,和她的歌曲中歌词基本都是六级以内词汇分不开。作为对比,很多niglish的说唱没点帮派背景连歌词都看不懂。

在这种巨大词汇量的差距下,英语社会便如古印度一般形成“种姓隔离”:

精英(婆罗门):词汇量在10万以上,日常使用各种“高级词汇”进行精准表达交流;行业专家/高学历人士(刹帝利):词汇量在7~9万,工作中使用本行业“专业词汇”交流;普通劳工(吠舍):词汇量在3~5万,能满足基本的工作需求,但难以参与专业/高端话题讨论;低端劳动者(首陀罗):词汇量在1~2万,家庭主妇水平,仅满足日常交流;其他语系的移民(贱民):词汇量往往在1万以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同时,精英和民众隔离会导致他们的社会科学脱离底层,变成一种纯粹的精英游戏,很多时候你发现外国的各种民主制越搞越乱,其实本质也就在此,语言间的功能性隔离是跨不过去的,精英说的东西很多普通人一脸蒙,根本理解不了,比如上次脱欧,很多人都是等脱欧投票结束后才去查字典了解情况是什么,单纯的演讲根本传达不了足够的信息给普通人做判断,最终是精英获利,但责任甩给了普通人。

2、通用人才储备不足,工业/国力衰落

国际之间的竞争是军事、经济、文化领域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种姓制度的一大缺陷就是各个领域的储备人才不足。

古代印度的种姓人分为4个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其每个种姓内部又按职业、地域等方式划分为数以千计的小种姓。对于古代印度人,其种姓往往与职业终生绑定,一个父亲是农民,他儿子也会终生务农;他父亲是泥瓦匠,他儿子也会玩一辈子泥巴,转到其他行业近乎难于登天。

这也就导致其可以从事战争的人力(刹帝利种姓),始终不足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也令其在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然后被新种族势力统治,再然后新种族势力继续采用种姓制度造成国力衰落,又被新的外族击败·····周而复始,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先后被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突厥人、英国人先后入主印度,最终造就了全球少有的“人种博物馆”这一社会奇观。

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英文的行业隔离特性也正在造就类似情况。

这方面,英语真是被“先天知识普惠圣体”的中文甩了几条街。

在现代社会一个说汉语的人只需要掌握3500个字(占汉字总使用率的99%以上),就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哪怕给你篇论文或来本专业书籍读,也很难找出不认识的字,即便是不认识的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望文生义。这是因为汉字天生就是属于跨学科的文字,让人最容易学到新事物和跨学科事物。让普通人也能快速高效读专业书籍,这才是最大的普世价值。

实际上国内理工科本科生学得认真点儿的,看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的论文,都能看懂个大概,跨专业交流,你说某人不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点是正常的,但要说完全听不懂人家说的啥,那倒是很罕见。

所以在中文互联网上,有时候双方互骂的时候会把对方比作小学生,甚至很多时候真的是小学生和大学生在网上辩论,虽然看起来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反面说明了,中文的结构一旦理解,就非常容易突破功能性文盲的问题,即便是小学生,照样不存在能认字但无法用文字组成高级语句的问题。

此外,汉语汉字这个特点也给中国工业/科技发展带来一个巨大优势——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通才”储备库

中文在承载和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和效率,使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啥都知道一些”的“通才”——这其中的大部分甚至都能达到基层从业人员的水准。

可以这么说,一个中国人,只要高中毕业,不考虑准入门槛,只说实操水平,“文”能去当文员助理,“理”能去当科研民工刷试管,“工”能去厂里下流水线开机床,“医”能揣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救急,“兵”能去读战术手册挖战壕打炮。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有信心。你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通才”储备库。你在别的语系,语种,语言环境下,找不到这么高效率的“基层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这才是“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啊·······

而美国把自家大量的国民给教育成了半文盲,又因为英文“种姓”化,导致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培养成本急剧提升,助推本国工业的衰落·········

所以最近十年英美等国的选举才会那么混乱,其国内思潮才会显得那么“妖孽横生”。

罗马的垮掉就是因为公民兵的素质快速衰落,外籍雇佣兵尾大不掉造成的。

此等状况,罗马遭遇过,大唐遭遇过,现在新罗马正在遭遇。

又印证了那句话,太阳下就没有什么新鲜事。

3、英语,祖宗之法可变否?

然而,当初20世纪的中国面临危机时,

中国先贤们为了“救亡图存”,对汉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白话文运动、拼音化方案、汉字简化,

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让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消除了为数众多的文盲,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进而让一个沉沦落伍数百年的农业国,建成了一个规模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那么,中国能为了识字率搞出新字(简体字),英美能否为了未来,像《1984》里那样也搞个新话呢?

通宝推:紫梁,chuchong,河兮兮,和平共处,exprade,自由呼吸F0,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