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什么是中医,中医算不算科学 -- 陈王奋起
- 共: 💬 111 🌺 473 🌵 6
看您提到肠道菌群想起这句话。
这不是我说的,是菲利普·鲍尔说的,并用做《如何制造一个人》一书中一节的标题:“人是一个超有机体:从细胞到群体”。
菲利普·鲍尔是著名科普作家,曾担任《自然》的编辑超过20年。
菲利普·鲍尔,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鲍尔曾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他还是《自然 材料科学》《化学世界》等科学期刊的专栏作家。他撰写的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新 科学家》等世界著名媒体。
鲍尔已出版著述超过20部,这些作品都以科学为主线,涵盖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话题。其中《鲜艳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获英国技术史学会2003年度图书奖,《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获英国皇家学会2005年度科普图书奖,《优雅的方法:10个优美的化学实验》获英国科学史学会2007年度科普图书奖,介绍量子物理学的科普图书《毫不奇怪》被《物理世界》杂志选为2018年度图书。
由于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杰出贡献,鲍尔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物理学会开尔文勋爵奖章、意大利科学交流基金会拉格朗日奖、美国化学会詹姆斯·格雷迪–詹姆斯·斯塔克奖。
他的这本书《如何制造一个人》(英文名《 How to Grow a Human: Adventures in Who We Are and How We Are Made》)介绍了生物学、人体组织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2018年前)。书中有很多新颖观点,读完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人体不是一个由单一来源的细胞组成的,而是由多种DNA细胞组成的群体,除了您提到的肠道菌群之外,也可能包含其他人的细胞。比如母体中很可能包含胚胎的一部分细胞,反之也是如此。而且婴儿体内也可能包含其它胚胎的细胞(所以有人成年后也会发生“畸胎瘤”,包括男性)。所以作者更倾向于将人看成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制造人的“程序”有没有按既定方式执行的问题而已。但在本章的末尾,我想再讲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同样表明,把人体简单地视作受精卵内基因信息读取产物的观点大错特错了。发育为一个复杂人体所需的全部信息不可能被压缩储存在一个细胞中。人类社会复杂而多样,组成人体的细胞社会也同样如此。
例如,对于异卵双胞胎来说,每个个体的体内都可能有来自对方的红细胞。红细胞是人体中一种特别的细胞,它们没有染色体。这些细胞不是由细胞分裂形成的,而是由骨髓中一种特殊的细胞转化而来的。红细胞有不同的分型,也就是血型,血型是由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的。通常,每个个体只拥有一种血型的红细胞,但双胞胎却可能同时拥有对应于两个人血型的红细胞。
这一现象是美国生物学家雷·欧文(Ray Owen)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牛的异卵双胞胎中发现的。1953年,英国医生艾弗·邓斯福德(Ivor Dunsford)和罗伯特·雷斯(Robert Race)发现人也有类似的现象。一位被记录为“McK夫人”的病人在献血前的检验中被发现拥有两种血型的红细胞。McK夫人并没有在世的双胞胎兄弟姐妹,不过她告诉两位无比困惑的医生,她曾经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但他出生后3个月就去世了。导致这种混合血型现象的原因是双胞胎在子宫中会共用一套血液循环系统,因此他们的造血细胞可能会发生交换,这些造血细胞在双胞胎出生后会继续产生红细胞,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持续终生。
如果一个生物体拥有源自多个“生物个体”的细胞,并且这些细胞还能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这样的个体就被称为“嵌合体”(chimera)。罗伯特·雷斯在描述McK夫人的例子时创造了这个术语,他还承认他只是想让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有一些人类嵌合体的情况远比McK夫人极端。这些人的整个身体就像是由一块块“补丁”拼起来的一样,不同“补丁”的细胞来自两个不同的个体之一。这种嵌合体的成因之一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子宫中的两个异卵双胞胎的胚胎发生了融合。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生物体的细胞可以应对发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这些融合后的胚胎可以形成生理结构正常的个体,但这样的个体身上的细胞来自两对基因型不同的配子,因此被称为“四配子嵌合体”(tetragametic chimera)。这样的嵌合现象甚至可以发生在不同性别的胚胎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嵌合体生殖器官的类型将取决于在融合的胚胎中,哪一个的细胞发育成了生殖器官的前身。但从全身的特征来看,这样的嵌合体并不属于某一种特定的性别,而是两种性别兼有。
胚胎和母体之间的细胞交换也能引发嵌合现象。我在前文中介绍过,胎儿与母体是通过胎盘相连的,胎盘中既有来自胎儿的细胞也有来自母体的细胞。胎盘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障,因此母体的细胞有可能进入胚胎并成为胎儿的一部分,而发育中的胎儿的细胞也可能进入母体中。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以上只是其一小部分。本书还介绍了“制造”一个人的其他技术,比如体细胞克隆、试管婴儿、细胞重编程、诱导干细胞等等。而且作者不仅仅是枯燥地介绍这些技术,往往还会深入到技术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为生物体是由互相协作的细胞构成的“社会”,那么“病菌”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微生物界的入侵者。这样的病菌理论与细胞理论的政治含义形成了一种呼应。19世纪,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证明,细菌等微生物是导致疾病的病原体,是“病菌”。此后,一代又一代人教育自己的孩子,病菌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在自然界中,病菌无处不在,是人类的劲敌。一本1959年出版的微生物学读物的标题就是“人类与病菌的对抗”。这种想法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科学家在1854年发现,霍乱是霍乱弧菌导致的。巴斯德和科赫的研究也证明,病菌是炭疽、肺结核、伤寒和狂犬病的罪魁祸首。这些肮脏的病菌能致人死亡,但使用石炭酸皂能清除掉它们。19世纪40年代,德裔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建立了一套消毒程序,随后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也在英国建立了相似的消毒程序,这无疑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塞麦尔维斯却在当时受到了不公正的质疑和嘲讽(“说得就跟手术前洗手有什么区别似的!”)。
这种关于疾病的新观点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此前,人们认为疾病源自“瘴气”。这种观点认为,“瘴气”是一团污浊的气体,会导致一定区域内的人患病。当疾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理论被建立起来后,另一种关于责任与批判的理念也应运而生。1885年,一位法国作家把疾病形容为“来自外界,像一群苏丹人一样穿透人体,会为了入侵和征服而将人体摧毁”。从这可以看出,病菌理论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政治和种族含义。这类言语中充满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气息,常常将疾病描绘成一种十分危险的外来品,会对本国的文明产生威胁。赞同这种疾病传染性理论的人通常在政治上偏向保守,而自由主义者则往往对这种理论持怀疑态度。
细胞理论描述了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事实,但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道德、政治和哲学内涵,这些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之争”的本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中医引入阴阳五行,我的理解是一种“建模” 3 onlookor 字3317 2025-02-15 10:54:33
🙂用deepseek试了一下关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解读 1 盈飞轻 字1837 2025-02-10 19:53:02
🙂西西河原先对中医的讨论有两个观点给我印象很深 9 onlookor 字262 2025-02-03 09:41:27
🙂人是一个超有机体
🙂谢谢!很有启发,对于哲学上如何认识“什么是生命”很有启发 2 onlookor 字696 2025-02-15 10:42:18
🙂即使是DNA,人类也有相当部分来自病毒 3 假设 字9286 2025-02-16 22:45:41
🙂阴阳五行是通过类比而分类的子系统 3 思想的行者 字732 2025-01-30 23:02:04
🙂网上一说中医有问题,就会群情激愤 3 Ace 字760 2025-01-27 08: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