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共:💬112 🌺257 🌵2新 💬112 🌺12 待认可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有关龙港的发展,你到底了解多少呢?我发觉你写的很奇怪

何以龙港

新华网 2024年09月29日 19:01 北京

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

鳌江入海口南岸

有这样一座城

她由一批农民自掏腰包而建

是“中国第一农民城”

她还直接从“镇”升为“县级市”

历史悠久却是

浙江最年轻的“县级市”

她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造城史

她就是改革之城

——浙江温州龙港市

40年前,龙港建镇初期

5个小渔村加起来才6000多人

一眼望去

不是矮屋就是荒滩

加上一部电话机

“家底”就都摆在这了

“灯不亮,水不清,地不平”

没有电,没有自来水

连一寸公路都没有

“方岩下,方岩下

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

(方岩为龙港村庄)

好好好

连民谣也没有放过她

但就是这样一手“烂牌”

却被她打成了“王炸”

如今,龙港城镇化率达98.2%

先后实施7项国家级

42项省级改革试点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

……

谁看了不说一句:服!

这个“逆袭剧本”

算是被龙港拿稳了

龙港市城东工业园区7年发展前后对比图。池长峰 摄

但为何是龙港?

这“剧本”里头到底写了什么?

如今撤镇设市五周年

她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一起走进龙港

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个事儿

1

制度“新”

不少龙港的农民

都有着强烈的“城市情结”

1984年建镇,小渔村变成农民城

再从农民城成为产业城

直至2019年撤镇设市

龙港人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龙港撤镇设市

最大的机制创新莫过于

“大部制”“扁平化”

什么叫“大部制”?

就是把职能相近、业务相似的机构

进行职能优化、流程再造

首先是机构合并

整个龙港只设立了

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

6个市直事业单位

党政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

比同类县(市、区)缩减了约60%

还是没概念?

直白点

龙港每年在行政支出上

直接省下了约10亿元(这显然至少是90年代了吧)

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温州龙港市政务客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如此一来

政府就“瘦了身”

用40%的行政资源

担起了100%的行政职能

但随之

“一对多”、上下级沟通困难

等问题也来了

于是龙港又开始“整活”

启动了“大科室模块化”改革

按照职能相近、相通的原则

从“科室”对应“局”转变成

一个模块对应上级一类业务

成效如何?

一组数据对比很直观

2023年

龙港全市一般公共服务

支出为3.56亿元

同期周边同等县(市)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5亿元

此外

龙港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

年均投资20.7亿元

较设市前增长5倍

2024年9月11日,市民在温州龙港市政务客厅内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那什么叫“扁平化”?

简单来说

就是没有乡镇

农民就地变市民

市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社区

龙港人民在家门口遛弯时

碰上市领导的概率大大增加

这意味着居民有问题

解决起来可轻松一大步

但要“一竿子插到底、一个层级管到底”

做起来没那么容易

要知道龙港设市之初

有199个村居

(龙港设市后合并为102个社区)

而党政部门只有15个

科室当局来用

干部们直挠头

管不过来,真的管不过来

龙港还有办法

“社区联合党委”了解一下

龙港以党建联建的形式

组建了21个社区联合党委

社区联合党委由相邻的

多个社区党组织联合组建

联合办公

社区联合党委相当于社区“代表团”

这样社区能直接和市里对接

同时也节约了干部精力

2

社区“精”

如此管社区

能把社区管成什么样?

首先样貌变得很精致

龙港设市之后

“村貌革命”行动刻不容缓

在经历了

“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等系列整治后

不少社区从此“改头换面”

2024‎年‎8月30日拍摄的龙港市三园社区内西餐厅。池长峰 摄

走进龙港市华中社区

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鳞次栉比

清澈碧绿的河水绕田而过

小桥流水、休闲游步道映入眼帘

“眺有远山,望见良田”

着实是有意境

看到这幅光景

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坐不住了

火把节、音乐节、宠物派对……

来自杭州的魏兵强

在华中社区建起了城缘乡野营地

吸引不少游客

此外

“梦江南”田园综合体、华中水街等

瓯越风情的特色空间

不仅让社区环境更有“腔调”了

也让社区居民们赚得更多

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但环境整治只是“先手棋”

让农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才是龙港的“重头戏”

龙港下决心要让

“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服务均等化”

要把城市和乡村

当作一个整体

一并设计、一并规划、一并推进

这就要说到社区的管理

那叫一个精细

在龙港的社区

对于想建房又没地的无房户

政府直接成立了

“跨社区调剂保障公司”

帮社区农户统一建造“安居小区”

社区农户只要出建设的成本价

就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

现在,龙港已有156户无房户

实现成本价跨社区安置

凭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将有5000多农户摆脱危旧房

住上新房

服务群众龙港是真上心

实现“全域市民化”后

机关干部、社工轮着来社区办公

在一线为居民们服务

这些年

龙港还联合社会组织

招募427名党员志愿者

组建“共享社·幸福里”队伍

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

党员志愿者服务站

3

产业“兴”

“安居”有了保障

“乐业”也有了劲头

龙港是

中国三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之一

可谓“一印俱全”“无所不包”

从印“饭菜票”“红皮证”起家

龙港人民在纸上印、在薄膜上印

在无纺布上印、在金属材料上印

印出了巨量“礼品”

造出了多彩“箱包”

这里的农民不仅造出了农民城

还合伙造出了一个“中国印刷城”

在随后的几年里

龙港又先后获得“中国礼品城”

“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

“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称号

如今龙港全市有4.3万多家

印刷包装相关经营主体

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干印刷的

印刷产业链产值

占龙港总产值的60%以上

2002年,中国印刷协会正式命名龙港为“中国印刷城”并授牌。池长峰 摄

在龙港的印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可以看到

现在的印刷业已然有了新模样

通过AR技术

平面印刷图案

在电子屏幕上栩栩如生

借助NFC技术

手机与名片轻轻一碰

信息即被传输至通讯录……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龙港印刷业曾一度

陷入了“互相伤害”的困局

大家不停地“卷设备、卷价格”

不少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实在“卷不动了”

不服输的龙港人就把目光转向了

科技赋能、创意加持

低碳环保的新材料

可视听、可互动的4D儿童益智画册

各大知名IP的文创和手办产品

……

龙港的印刷产业越来越兴

历史沿革

龙港行政区域原属平阳县,1981年平阳县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后属苍南县。

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 [1]

1984年3月,中共龙港镇委、镇人民政府正式组成。

1985年4月,苍南县增设龙港区。

1992年3月,苍南县撤销龙港区及其所辖乡,成立新的龙港镇。

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 [2] [6]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区划沿革

龙港城区

1949年至1983年建镇前,辖境分属沿江、龙江2个乡。

1984年3月,划沿江乡方岩村、河底高村,龙江乡[B]金钗河村、江口村、下埠村组建龙港镇。

1984年6月,划宜山区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乡归龙港镇管辖。

1985年2月,恢复县辖区建制,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个乡复归宜山区。[/B]

1985年4月,龙港区设立,辖白沙、龙江、沿江、湖前和海城乡共5个乡

1988年10月,湖前镇改为直属镇。

1992年3月,龙港区及其所辖的沿江、龙江、白沙、海城4个乡撤销,其全部行政区域并入龙港镇。

2000年6月,湖前镇、平等乡、江山乡(除江山乡后垟增、梁宅2村)撤销编制,并入龙港镇。

2011年4月15日,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并入龙港镇。调整后,龙港镇辖3个社区、25个居民区、17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河底高村。设城南、城北、沿江、龙江、白沙、海城、湖前、江山、平等、舥艚、芦浦、云岩12个办事处。

2012年5月23日,龙港镇属办事处撤销,设江浦、城南、龙跃、城北、沿江、龙江、白沙、海城、龙浦、湖前、凤江、江山、平等、舥艚、芦浦、云岩、新城17个社区。

虽然不知道1985年瞎折腾啥,但是就说你的这个说法,怎么来的龙港发展很厉害呢?

龙港花了三十年从农村变成镇级市

你这是从1984年算30年,还是说就是1984年?

龙港的发展与建设之初|鳌江实在是功不可没→→

光明人家谈人文

2025-01-23 18:45

浙江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龙港的发展与建设之初,鳌江实在是功不可没!

--从最早设置龙江港区建设到国有公司的搬迁与移民,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2025-01-22

经过三十五年的建设与努力,2019年8月30日,浙江省政府公布,经国务院批准,温州龙港撤镇设市。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龙港终于实现了从渔村到城镇最后到设立城市(龙港市)的三步走的目标。龙港是中国国内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代表,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为龙港的发展成就而欢欣鼓舞并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未来美好的期待。

如今龙港市已经成立五年多时间,现在对于研究龙港的发展历史的书籍与论文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龙港的发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其中,综合来看,人(和)的因素主要要占据发展第一位,因为在所有的经济发展要素中,人的活动范畴与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了城市与经济的发展高度。而当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天时)与港区的设立(地利)奠基了龙港的最初设立与发展成因与经济基础。

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龙港被称为中国农民城,其主要观点认为龙港是农民创造的城市,这自然不假,龙港城市的主体是移民,既以周边农民移民到龙港。但有人认为是原江南三区(宜山、钱库、金乡)农民创造了龙港。这个观点其实是值得商榷,其实龙港的移民范围广泛,绝不仅是仅限于江南三区,它的主体移民范围包括了浙江、福建十多个县,而这其中,平阳县的移民是仅次于苍南来源之地,而鳌江镇则是龙港移民的重要来源,而且鳌江在龙港的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功不可没。

龙江港区建设与龙港镇的设立

龙港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北岸为平阳县鳌江镇。龙港的建立,起因于1981年平阳和苍南分县。新设的苍南县出于县域经济发展考虑,需要择地建设港口和经济中心。经过反复考察,最后把地点选择在鳌江(镇)南岸,将方岩、江口、河底高、金钗河、下埠等五个小渔村合并,于1982年4月9日建立沿江(后改龙江)港区。

为什么要选择鳌江镇的南岸建设港区?这是有很大的原由所在。北岸鳌江镇是座历史名镇,依托港口与航运,在近代民国时期发展成为温州南部和浙南闽东北区域的经济中心。当年平苍分县之初,鳌江镇工商业基础已经就比较好,全镇建成区面积近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多,工业企业上百家,其中有县级企业10多家,商业服务业零售网点上千个。鳌江港还是浙江省五大联运口岸之一,海上运输北可达大连、青岛、上海、温州及长江各港,南可直通福州、厦门、广州等沿海城市,最大靠泊能力可达3000吨。

在鳌江下游两岸,是一片河网密布的鳌江冲海积平原,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分布在鳌江南岸江南片。北岸是原来的小南平原(鳌江区),就是现在鳌江镇所在地,历史上它就是平阳县的经济中心。南岸就是江南平原。江南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3米,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整个江南片按原来行政区划分为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习惯上统称为江南三区。

以往江南片区人民北上县城、郡城、省城均要从南岸过渡北岸到鳌江出发。在鳌江的南岸设立港区,因为这里地处物流交通咽喉地带,具有开发建设港口城镇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有一定的人文历史积淀;鳌江口南岸,距东海仅5海里,附近江面宽450米,高潮位水深6.30米,能停泊500-3000吨级轮船。可以开发成为浙南地区的第二个港口。她的经济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包括瓯南及闽东北地区。尤其是港区附近江南三区是苍南县的经济重心,是改革初期苍南以及温州地区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

当年国内著名城建专家殷体扬教授经过实地考察沿江港区后认为,他说:“鳌江和沿江分处鳌江两岸,分别为两岸的经济中心,都在温州市区域规划范围之内,将来依靠鳌江流域航运之利,必能长足发展。今日是姐妹城镇,不久的将来,必然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宏伟的完整的现代化城市。预计今后鳌江和沿江相辅相成,两岸繁荣兴旺指日可待。一旦越江大桥建成,新的南北两港即可合并为建成一个中小型城市,整个温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因素和光辉的前景。

因此,苍南方面就利用鳌江口南岸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依托鳌江,建设港口,开发全县的物资集散基地与经济中心。1982年4月9日,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苍南县沿江港区,同年7月28日,经苍南县政府批准,沿江港区改名为龙江港区。可见,早在龙港正式建镇之前,苍南县已经有了建立现代化城镇的战略考虑。而这个港区的设立与当年的深圳特区设立在香港旁边有一定相似的道理,深圳就是依托香港发展起来,虽说城市规模不可比拟,但实际上择地建设缘由与出发点均是一样。

为了能实现建设县经济中心的港口城镇这个目标,经苍南县人民政府申请,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龙江港区的位置上设立龙港镇,将龙江公的金钗河、江口、下埠3个大队和沿江公社方岩、河底高2个大队划归龙港镇管辖,此时龙港镇域面积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812人,从此,龙港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国有公司的搬迁与鳌江移民

1982年4月9日,沿江港区(后改名龙江港区)设立后。划龙江公社的金钗河、江口、下埠和沿江公社的方岩下、河底高等五个大队作为港区建设基地建设港口城镇。苍南县委开始了沿江港区建设,当时国有资本是建设港区的主体。

在港区建设初期,苍南政府按照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的思路,对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了一定的投资。龙江港区的领导班子采取了许多促进港区经济繁荣的措施,比如改善港区的基础设施,道路、码头、仓库、工厂、电力等工后上马。到1983年12月,21家苍南国有商业公司、两家国有饭店以及银行等先后入驻港区,港区初步呈现出城镇的雏形。

从1982年冬至1983年6月,第一期获准在港区建设的有37个国有企业,59个工程项目,投资577万元。其投资来源基本上来自国家,包括省交通厅、商业厅系统和县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第二期增加15个单位27个项目,投资480万元,将苍南滞留在鳌江镇的所有国营商业公司搬迁过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些国有企业的迁人不仅形成了港区经济的基本框架,也对港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而鳌江镇是平阳县的经济中心,平阳、苍南分县时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均一分为二,原平阳县国有公司大多数都在鳌江,沿江港区建立后,当时的最任务主要是把分县在鳌江镇的商业、电力、盐业、交通、金融、税务、水产等(以下简称公司)四十多家企事业单位搬迁苍南龙江港区,建立自己的港口城镇,并逐步建设成为县域经济中心。

这等于是说,最初,这些所有国有企业在鳌江的资产均一分为二,其实就是从鳌江分取了一半资产去帮助建设龙江港区(龙港)。

有人会反驳,这些国有资产是平阳全县的,凭什么说是鳌江的?其实回答很简单,这是属于平阳县,但如果没有分县,这些国有资产是全部归于所在地鳌江所有,它运行与效益与利用其实是用在所在地鳌江无疑。

说白了,其实当年分县,受损最大的是鳌江,受益最大的则是龙港与灵溪,这个问题在事实上已经证实,现在已经毋需讨论。

鳌江当年除了经济上国有(公司)资产划分支持龙港的最初经济建设,而且在龙港人口集聚过程中,这些从鳌江搬迁龙港来镇的国有县企事业单位职工与家属构成龙港最初“移民”,成为龙港城镇化的主体力量,在最初港区1.6万人中,可以说(龙港)近一半就是鳌江人。

龙港是个移民城镇。建镇初期的龙港人有三个来源:

一是原住民,即沿江、龙江两个公社划进来的五个自然村的村民,共8788人;

二是在鳌江县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及其家属,共7597人;

三是申请到龙港落户的农民,即“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

截至1984年10月龙江港区完成其历史使命之时,龙港已吸引周边6000多户农民到港区落户,这批“移民”最早成为龙港城镇化的主体力量。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文字?靠农民自己努力起来么?你的龙港小渔村说,能成立吗?如果原来啥都没有,这些原来的居民吃啥喝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