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我们来看看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1970年代中期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时候,去安徽农村考察时了解的安徽农村的惨状:
一,
在1977年11月7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走访了金寨县。在那里,他目睹了农民们生活的窘迫,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裤来御寒。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也让人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在那个年代,许多农民仍然面临着温饱问题,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压抑。
11月上旬,万里到革命老区金寨县做调查。在燕子河山区,他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阴暗不见天日的房间里,只见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姑娘坐在地锅旁的草堆里。
万里见状,便很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准备给她们握手,可是她们对万里却视而不见,坐在草堆里一动也不动。
万里十分的疑惑,还以为她们听不见。就在此时,陪同的当地干部对老婆婆说:“这里省委来的万书记,到这里看望你们。”
听到这句话,老婆婆才弯着腰,颤颤抖抖地站了起来,万里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原来老人竟然光着下身,连条裤子也没有。
地锅旁的姑娘也是用羞涩的目光打量着万里,怎么也不肯站起来。村里的人插话说,你们别叫了,这姑娘也是没有裤子穿,天太冷,冻得受不了,只能窝在锅边暖和些。
万里不忍心再待在这里,又走到了隔壁另一户农民家里,这里只有一位穿着十分破烂的中年妇女,万里便询问:“你家几口人?”
“四口人,我和丈夫,还有两个孩子!”
万里又问道:“你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他们到哪里去了?把他们叫过来吧,我和他们说说话!”
农妇木然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万里又催促了两遍,农妇才面有难色的出门去找,可是站在门口又不动了,万里觉得很奇怪,就请她去找一下。
农妇这时才无奈地回到屋里,掀开炉灶的锅盖。万里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两个赤身裸体的女孩子,因为天气太冷了,家里又没有御寒的衣物,农妇只好将两个孩子放进还有余热的铁锅里防寒。
万里只走访了两家,看到的都是这种凄惨情景,眼泪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他难过地说:
“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啊,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的国家,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我们解放后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竟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岁姑娘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
二,
1977年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继而作出“借地度荒”,推动“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对此,万里晚年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履十分艰难。”为此,《纵横》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听他讲述了40多年前这场改革揭幕战的前前后后。
1977年8月22日,万里听取了时任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曰礼的汇报。这位干了几十年的“老农委”向万里讲述了残酷的现实:全省有将近90%的生产队不能维持温饱。这些队的基本状况是“三靠”,即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其中有10%的队仍在饥饿线上挣扎。
听取汇报后,万里让周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意见,自己则深入基层,走访了大别山区和淮河两岸,以进一步了解农村实际。
金寨县,皖西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十万农民参军参战,人称“将军县”。在那里,看到一些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万里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在皖东滁县地区的定远县,他走进一家农户,七口人只有一床破被絮,锅里是用地瓜面和胡萝卜缨子煮成的黑糊糊。他在路上同一个农民拉家常,问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拍拍肚皮说,没有别的,只要吃饱肚子、里边少装些山芋干子就行了。在凤阳县,他亲眼看到过农民扒车外流讨饭的情景。
1977年冬,省里不断收到沿海一些地方的电话电报,要求派人去接“盲流”。据不完全统计,仅凤阳县那年冬天外出讨饭的就有1.3万多人。万里决心要解决讨饭问题。
在一次省委座谈会上,研究如何解决凤阳农民外流讨饭问题,有人说,那里农民有讨饭的“习惯”。万里气愤地说:“没听说过讨饭还有什么习惯?讲这种话的人立场站到哪里去了,是什么感情,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他还会去讨饭。我们的农民是勤奋的、是能吃苦的,是有脸面的,只要能够吃得饱,他们是不会去讨饭的。问题是那里条件并不坏,他们为什么吃不饱饭?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谁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谁就会垮台!”
我的评论:
上述情况,就是1977年秋,安徽农村的情况。其中的定远县,和小岗村,都属于安徽滁州地区。可以看出,当时的安徽农村的农民过的是什么日子。
有安徽的河友在吗? 当时的安徽是这样的吗?
小岗村的分田方案的产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理解了不?
还要说一句,在“小岗村事件”发生20年前的大跃进时代,安徽和河南省一样,就是饿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灾区!有了这个背景,那些对20年前饿死人的惨状还记忆犹新、对现实生不如死、生无可恋的小岗村民,签个分田单干的协议,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这和当年那些在旧社会活不下去了,去参加革命当红军(四方面军)找一条生路的安徽农民,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旧社会活不下去了,可以去找共产党、找红军。1977年安徽农民生活困苦,你去找谁呢?
还有啊,你说要对标旧社会的中国农民。好的。那为什么思维不再开阔一些呢?
我想问: 1977年这个时候的,有些地方裤子都没有的安徽中国农民和旧社会对标,这是进步吗? 啊?
你和旧社会比? 解放后,你有英明神武的伟大领袖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党的领导,有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这些“伟大因素”旧社会都没有吧?),结果最后安徽的农民有些连裤子都没有穿,你还好意思对比万恶的旧社会?
同时,你怎么不把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民,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农民的生活状态去对标一下呢?至于和西方国家 的农民去对标,那就没必要了,差太远了。但人家可没有这么多的“伟大因素”啊。
你知道改革开放前,有多少广东农民宁愿冒死也要偷渡香港吗?广东农民都懒得去签什么分田协议,人家直接就奔香港去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4 层
🙂中国人都穷了2000年了 4 呆头呆脑 字629 2025-02-05 20:28:08
🙂明朝之前一直领先好不,也就废清300年穷 上帝大叔 字39 2025-02-06 01:56:19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以前的农村待过? 14 wolfgan 字1523 2025-02-05 02:17:12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可不由你来定义
🙂来多一个旁证 4 懒厨 字899 2025-02-05 23:23:15
🙂汝在说新中国的农民品质不好! xx28 字97 2025-02-06 01:17:48
🙂我说的只是人性在制度之下的表现 懒厨 字111 2025-02-06 02:11:34
🙂你又吹牛皮,靠这个,中国的粮食从哪里来的?靠你吹牛皮么? 真离 字835 2025-02-06 0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