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影视中的日本形象 -- 王崴

共:💬15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影视中的日本形象

中国影视中的日本形象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的那一年,中日《马关条约》让中国人蒙上了近代以来最大的耻辱。次年,电影艺术传播到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仿佛是一种恶作剧般的巧合。中国电影的发展,似乎从一开始起,就与那面绘着滴血太阳的旗子死死缠斗在一起,这一斗,就是半个世纪。

一、

早期的中国电影中,不要说日本人,就连其它的外国人也少见。细究其原因,除了演员、服装、道具等方面的资源匮乏之外,就是编剧也实在对它提不起兴趣来。然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东北三省,次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直接震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中心。从此,一切都被改变了。

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出品了以东北流亡青年为主角的《风云儿女》,不仅为危急关头的中国鼓舞了一份士气,而且为十几年后的新中国贡献了一支国歌,从而成为早期左翼抗战题材影片中最著名的一部。其实在此之前的《共赴国难》、《肉搏》等影片中,已经出现了东北民众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寇侵略的情节。只不过在这些影片中,日寇的形象多数以整体性的“恶”显现,如同《指环王》中的妖怪兵团,没有多少细致的刻画,甚至连对白也不多。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动民众,这种风格才得以改变。

1938年出品的影片《热血忠魂》里,导演袁丛美让片中的日寇喊出了“只要是中国人,我们都要杀”的叫嚣,以此呼吁国人放弃幻想,团结一心做殊死的抗争。1943年的《日本间谍》一片,更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揭露了侵略者在东北屠杀、贩毒、掠夺和武装移民的累累罪行,片中还出现了土肥原贤二等日军高层头目,在早期抗战影片中属于题材挖掘比较深入的一部。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的《东亚之光》。影片描写一批日本士兵被中国军队俘虏后,受到教育和感召,从侵略机器转变为反战宣传者的故事。它的特殊性在于,在片中扮演日军的是三十多个真正有过被俘和转变经验的日本士兵,让他们在银幕上现身说法。郑君里,张瑞芳等中国著名演员也出演了此片。

二、

建国后投拍的一批抗战题材影片,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中国人对于那场战争的印象最鲜明的画面。其中许多对白甚至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如《平原游击队》中那句著名的:“这是李向阳的调虎离山计。”而《地雷战》中那个裹一条头巾,化妆成中国农妇偷挖地雷的日军“地雷专家”的出现,则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当有某位男士把花布、纱巾、包袱皮之类的东西向头一裹(可能只是为了试试尺寸),周围的人便会哄然大笑道:“活像个偷地雷的。”

这一时期的抗战影片受“革命文艺路线”的左右,正面人物必须“高大全”,反面角色只有“短小暗”。京剧《红灯记》的彩色电影版中,日本特务鸠山一出场,整个画面的照明立即变得阴暗而肃杀,青色的冷光令人不寒而栗。虽然稍嫌程式化,倒也有一种阵垒分明的痛快。然而过了不多几年,一切便突然不那么分明了。

1982年,中国与日本合拍了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影片以中日两位著名围棋家为主角,描写侵略战争给中国和日本的普通家庭所带来的苦难。中国影片中的日本角色终于摆脱了单纯的反面脸谱,令该片一时间成为当年的热门。两年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再生之地》,讲述一群日本战犯在中国战犯管理所里幡然悔悟当年的罪行,特赦回国之前手书“日中不再战”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近半年世纪之前《东亚之光》的遥相呼应。但片中有日本反战人士被送到731部队,死于细菌试验之下的情节,据说曾引起一些争议。

此时正值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影视界争拍“抗日”题材成风,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必有某“厌战”甚至“反战”的日军士兵形象。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甚至安排某日寇指挥官的的妻弟担任了“日本反战同盟”的工作人员。天津电视台推出的《血溅津门》中,则让恶贯满盈的日寇指挥官死在自己勤务兵的枪下,而后者也随即饮弹自尽,临死前还无限追悔地说:“我不该来呀……”

三、

1986年,日本文部省审查通过了一本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教科书事件”遂成为笼罩东亚政局几十年不散的阴云。次年,1937年南京大屠杀50周年忌辰之际,国产影片《屠城血证》中又出现了某侵略军军官在极度痛苦中枪杀中国恋人的情节。群情于是汹汹。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篇题为《我们无需忏悔》的评论。文中直指这种“人性化”日军官兵的处理手法是“替侵略者忏悔”。“不管扣下板机前他是否是羊,子弹出膛之后他已经变成狼了。忏悔的事情让侵略者去做吧,而我们无需忏悔。”

如果追溯整个中国电影史的话,半个多世纪前的《热血忠魂》和《东亚之光》几乎就可以代表中国影片中日本人形象的两个向度。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影片始终就在这两极之间做永远的徘徊。于是《七七事变》和《红棉袄绿棉裤》拍了,与此同时《南京1937》和《紫日》也拍了……在“实话实说”的一次演播录像中,一位在场观众曾经把《南京1937》归为“我最不喜欢的影片”,理由是:“它完全成了一部日本人受难记……”

也曾经有电影人试着去探索其它的向度。孙敏的《巧奔妙逃》和冯小宁的《举起手来》均试图用喜剧的方式演绎抗日战争,借以营造中国的《虎口脱险》,然而都未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大陆毕竟是那场战争最惨重的受害者,在政治海洋上仍然在不断掀起波澜的时候,很难像香港那样悠然怡然地创作《富贵兵团》和《上海滩赌圣》。当然,欣赏还是可以。

于是国产影片中那些数不多的,可以完全出离上述向度之外,而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就显得尤为稀缺。这其中,一个是《古今大战秦俑情》结尾,巩俐扮演的“林冬儿”再次转世化作的那位日本少女,虽只浅浅一笑,连半句对白也没有,风流却已尽在其中。另一个,就是何平执导的影片《天地英雄》中,中井贵一扮演的那位日本武士来栖,在所有的国产影片中,他似乎是唯一一个堂堂正正死在中国土地上的日本人。

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