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636 🌺2278 🌵70新 💬33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民俗事也不好说,是长时间流行,但是也不好说

必然穿得起。织土布麻布用于纳鞋是长期的,但是长期以来可能是基础原料供给不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民国的老照片。

新中国建立了,开始自主生产,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有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进步不算大,但是也在进步,懒厨意图很明显,这点进步不算啥,改开才是大的,其实就是撒谎。所以它认为毛时代坏。

这里面是新中国建设任务很多,不得不分散不那么多的精力在其他领域,比如,水利建设,即便是广东也是如此。

由于精力不够,所以做鞋不多,历史以来,人们就是逐渐从繁忙的家务劳动中走出来。

做鞋就是一个比较繁重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孩子多人口多的家庭。虽然还不那么好,但是起码布头比解放前还是多了。

解放前还是有很多卖布头的小商贩的。

黄斗芬:我要把手工儿童布鞋技艺传承下去

作者: 傅维军 来源: 犍为融媒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06日 点击数: 1428

  23年来,黄斗芬每天上午到犍为县城龙池广场去卖手工儿童布鞋,下午和晚上就在家里做鞋子,风雨无阻。记者在采访中,亲眼见证了黄斗芬做手工儿童布鞋的全过程。

  下午2点30分,记者来到黄斗芬的家中,看到老人一只脚站在灶台前,没有拄拐杖。

  “我一直站着弄,已经习惯了,我练这个站都练了一年半。过去站不稳。”黄斗芬发现记者一脸迷惑,连忙解释道。

  黄斗芬开始做布鞋了。她从水缸里打了一点水到锅里,将开关打开,抓了一把面粉放在水里,锅铲不停地搅拌。

  “这叫搅浆糊,是用来粘鞋子的。浆糊不能搅干了,也不能搅太清了,要搅得干湿适度。”

  三分钟后,浆糊搅好了。黄斗芬用夹子把一个鞋样板和纸夹在一起,开始做鞋样子。

  “开始把底子剪下来,然后又‘下尾巴’,我们老百姓说的尾巴,就是后跟那截。这很关键,它涉及到鞋子的外形做的漂不漂亮。”

  鞋样剪好后,黄斗芬开始往鞋样上粘布。这些布料,有的是黄斗芬家里的布头,多数是别人送的。

  “粘布料的时候要把布料拍平,不然起泡就不好看了。布料一般要粘四层,面料和里子各一层,中间要两层。必须要用棉布,棉布粘力要好一点,料子布它不粘,这是不能做假的。如果是料子布,就要起皱,所以必须要纯棉布,这是以前的老做法。”

  黄斗芬将布料粘好后,放在货筛里,自然风干。

  “要吹干,不要爆晒。”随后,黄斗芬把事先凉干的布鞋样子拿起,开始了下一道工序。

  “等粘好的鞋样晾干之后就把它们接起来。先把尾巴接好,尾巴对尾巴。”黄斗芬说,接下来就是打鞋底和上鞋子。

  “鞋子的底中号是七层布,大号一般是九层布。娃娃的脚越大,鞋底的层数就越多、厚实。”

  “鞋子的底子是圆好过后打鞋底。鞋底打好后就要把鞋卷和鞋底上在一起,把它裁好。裁的时候要前后裁好、固定好,必须要裁正,不能偏。就这样上完了,一双手工儿童布鞋就成功了。”

  黄斗芬说,她一天能做两双鞋子,大的只能做三只,一早一晚都要干。做手工儿童布鞋是一个细活,只有慢慢的做,慌不得,慌就要出错。慢工出细活。

  当记者询问她累不累时,黄斗芬笑了笑说:“说累也累,开始要做到半夜,现在没有了,一早一晚做。看到鞋子做得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手工布鞋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工艺。我想做手工布鞋,把这个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临别时,黄斗芬说的这句话,让记者久久难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