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上海这个厅官,也太狠了点 -- 漂浮游
你说你跟我交手几次,哪次不是你最后灰头土脸。
你大放厥词:
而且所有的知青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以外的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所以他们才叫知识青年,而大学生则被称为知识分子,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你们却都不敢提。
请听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你造谣:
董家耕宁愿放弃上北大,也要回乡务农被表彰,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号召。因为当时的国家更需要有文化的高等教育毕业生。
1962年8月8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事迹。1963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1964年1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通讯《董加耕》,并配发社论《到农业第一线是光荣的革命行动》。同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青年信箱”栏目登出董加耕的公开信《按照革命需要决定个人前途》。1964年初,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发出学习宣传董加耕的决定。
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的社论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董加耕的成长事迹,对1964年达到高潮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推动作用,当年南京市就有72名应届毕业生在他榜样的感召下,自愿放弃高考,到苏北农村插队务农,而被称为“72贤人”。
毛主席在主桌坐下后,周总理立即安排董加耕和邢燕子分别坐在主席的左、右两旁。毛主席高兴地对大家说:“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说得大家都笑了。
毛主席首先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董加耕说:“读了12年书,高中毕业。”毛主席点头说:“好。”毛主席问他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江苏盐城人。”主席又问:“你知道二乔吗?”主席说的湖南话,起先董加耕没听懂,只是看着他,心想是不是指我们家乡是水乡,桥很多?主席接着说,“他们都会写文章。”董加耕一下子就明白了主席的意思,高兴地回答说:“他们是胡乔木、乔冠华!”主席也高兴地笑起来,原来胡乔木和乔冠华都是盐城同乡,又是清华校友,两人名字都叫乔木,为区别起见,主席亲切地让他俩改名,一个叫胡乔木,一个叫乔冠华,皆大欢喜。
席间,毛主席频频给董加耕夹菜:“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还不时和董加耕谈话。散席前,毛主席给同桌每位客人送一只苹果,第一个先拿给董加耕。
新中国成立那年,毛泽东56岁,从那时起到去世,毛泽东只给自己过过一次生日,那就是1964年的71岁生日。这一天,毛泽东用自己的稿酬张罗了3桌还算丰盛的寿筵。尽管是个特殊的日子,但毛泽东甚至没有请自己的子女,而是将董加耕、邢燕子、陈永贵、王进喜这些当年的楷模列为贵客,并和自己同桌。几十年过去,董加耕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2 层
🙂怎么会轮到他们下乡呢 10 野狼 字237 2024-12-11 01:51:54
🙂要不怎么说梨花有反装忠之嫌呢 2 树仁 字1924 2024-12-17 16:18:19
🙂你们都是在故意断章取义般地有意挑拨而已 12 寄意寒星 字3456 2024-12-18 06:54:10
🙂毛主席说,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自我吹捧这点你跟拜先生倒是一脉相承 7 寄意寒星 字2097 2024-12-18 23:45:53
🙂因为镭射、树仁、副将等要求他们下乡啊,不下就是不公平 真离 字0 2024-12-11 03:14:20
🙂难道不是么? 镭射 字192 2024-12-11 22:45:22
🙂因为历史就是如此,他们领导人的子弟下了,你应该珍惜 真离 字74 2024-12-11 23: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