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兼整理,中庸考辩。 -- 铁手

共:💬65 🌺297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庸”应该是“中用”,本意是“最优化”

《论语》中只有一处提到“中庸”,也就是《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德"不是“道”而是“用”,“至”就是“最大”,所以这里实际上说的是“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最优化”的一种。

这句其实应该评价的是舜的德政: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中庸(用)”的德政,“其至矣乎!”,但“民鲜久矣”。这样解释明显更好,《中庸》里把孔子的话理解成“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明显是误解。

朱熹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 ”,“当厚而厚,即厚上是中;当薄而薄,即薄上是中。 ”,也就是说,“执端用中”的并不是在大小、善恶、厚薄之中取一个不大不小,不善不恶、不厚不薄的“中”,而是兼顾贵族与平民,东南西北等“端”,取一“中“令各”端“都“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诸多不同因素或者利益相关方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实际上就是“最优化”。经济学中有“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不损害现有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情况下达到利益最大化,“民鲜久矣”说的其实就是平民很久没享受到这种不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了。

这样理解才能和儒家其他论点不造成矛盾,如“止于至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等,这两句可以看成是只有一个因素下的“最优化”。

----------------------

儒家大多是文科生,很多话说的云山雾罩。“中庸”在先秦时代实际上是没什么影响力的,证据就是其他百家没就这条提出反对意见,说明当时没啥讨论价值,也可能不是当时所关心的议题。

反观墨家,则严密得多,但也造成后世几乎无人理解。比如:

知,知之否之足用也。谆(誖),说在无以也。

这句应该是对儒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一种批判。因为除了“已知的未知”,还有“未知的未知”,所以人要不停学习,至少要把“未知的未知”变成“已知的未知”,而这也是一种“知”。

.

而墨家“非半弗斫则不动”悖论更是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

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

非斫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斫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斫也。

这个应该是对名家“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批判。也就是说要想“日取其半”,要先找到中点,然而中点是个“点”(端中也),点是不可分的,所以不可能分成完全相等的“两半”,所以”斫必半“不可能。

这个论题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很多近现代数学和科学的论题,如果好好发挥一下其实是可以改写历史的。

通宝推:审度,GWA,冬晓,陈王奋起,南寒,大眼,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