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正好以前梳理过这件事,细说一下

1948年1月17日,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发电,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任务。

电报要求,渡江部队要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然后再挺进福建、浙江,要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那样闹腾,使敌人防不胜防。如此吸引调动老蒋的二十至三十个旅从中原战场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

主席甚至在亲自起草的电文中,还具体提出三个渡江方案,包括渡江的时间、地点,让粟裕自己选定后,“熟筹见复”。

粟裕收到主席的电报后,不敢懈怠,立刻行动起来。

一方面他让三个纵队抓紧整训,并向长江沿岸派出先遣小分队,进行渡江侦查和各种准备;一方面他研究琢磨如何落实主席的战略意图。

越琢磨粟裕越觉得南渡长江有问题。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吸引中原战场的敌人回防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我粟裕过江后就一定能达此目的吗?

经过反复琢磨后,粟裕认为未必,原因在于: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简直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重演,必将造成部队1/2以上的减员。如此一来,剩下的几万人渡江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杀入老蒋的战略后方,确实会令老蒋震惊,也会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应该调动不了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

因为这四个主力军中,老蒋的两个嫡系主力军,是半机械化部队,是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比较适合平原作战,老蒋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的山沟里跟我军打游击的;另外两个主力军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刚得到美国人支持的桂系和老蒋正闹得不可开交,老蒋从政治上考虑,绝不会纵虎归山,把他们调到江南。

总之,在粟裕看来,既然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四个主力军调到江南,那么,主席的战略意图大概率会落空。

除此之外,粟裕还考虑了渡江的两大害处。

其一是分散了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本来老蒋在中原战场的兵力部署就占有优势,我军兵力一分散,无疑扩大了这种差距,我军将更难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也就不利于中原战局的改善;

其二是政治上可能会促使桂系与老蒋的合流。老蒋的嫡系部队都在江北,江南则是桂系为主,我军一旦过江,势必引起桂系的紧张,从而导致本来已与老蒋离心离德的桂系,重新靠向老蒋。

应该说,粟裕这些考虑有理有据,不仅细致全面,关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尤其是将军事问题更多地从政治方面加以剖析,令人叹服。

但是,作为下级,不能仅仅是否定上级领导的意见,还得拿出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来。

粟裕想,主席让我渡江,无非是想逼老蒋调兵回防,从而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那么,我把中原战场的问题解决了,不是更直接么。

当时的中原战场,老蒋砸下去了全部身家,共有24个整编师,一个整编师其实是一个军。反观我军,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共10个主力纵队,一个纵队也是一个军。

两边比较下来,老蒋说的没错,确实优势在他,我军明显处于弱势。

尽管处于弱势,但粟裕认为,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可以放手与敌人大搞几下了。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敌人虽然重兵集结,兵力占优,可大多兵力用于防守,机动兵力相对较少,而运动战则是我军强项,可以说,我军的所有部队都是机动兵力,野战的话,优势在我。

第二,中原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交通发达,貌似有利于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但别忘了,搞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可是我军的老本行,也就是说,我们战士的两条腿未必不能跑赢敌人的四个轮子。如此,我军就能迅速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

第三,中原黄淮地区虽然是外线,但背靠山东等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此外,我军在新解放区已初步站稳脚跟,也就有了一定的支援力量,不是完全的主场,也至少能算半个。

于是,在经过3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1948年4月18日,粟裕给中央打了报告,建议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中央在接到粟裕的建议报告后,立即发电要陈毅和粟裕一起到中央当面汇报。

后来在城南庄,中央召开了五大书记都在的专门会议,听取粟裕的详细方案和依据,并当即研究同意。

让粟裕倍感意外的是,这边刚散会,主席就拉住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可见主席对粟裕这次建议的肯定,尽管这个建议是对他此前意见的否定。

城南庄会议后,粟裕觉得主意既然是自己拿的,华野又全部交给了他,等于这次是向主席立下了“军令状”,所以第一仗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否则就辜负了主席的殷切期望。

第一仗就是豫东战役,粟裕构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结果相当成功。此战敌我双方均投入了很大兵力,我军是20万人,老蒋则是25万人,最终我军共歼敌9万余人。

豫东战役不仅证明了粟裕给毛主席的建议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

经此一役,我军士气高涨,而国军一方面失去了主动发起进攻的能力,一方面连据守要点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所以,主席这时候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通宝推:广阔天地,不远攸高,桥上,大眼,newbird,自以为是,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