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07 🌺705 🌵26新 💬32 🌺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此消费非彼消费

贼兄你最近的文字水的厉害,都快不知所云了,赶紧沉淀一下,别乱发感慨了。

上一篇讲得很清楚,这个高消费,对应的就是分摊科技开发成本的高消费,是让民众通过购买不成熟的科技产品,来给国家科研辅助补血,这种补血是毛细血管形式的,最终通过一系列“小微”科技突破,促成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突破。简言之,所谓高消费高迭代,就是把高科技进行无限细分,然后把成本也无限摊薄,并摊派到社会所有人的一种科技研发策略。这种科技研发模式,通过美欧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工业化社会快速迭代的一种主流模式。对比苏联计划式的,一杆子砸钱的研发形态,这种零敲碎打,靠市场不断累进的模式显示出巨大的后劲和效率,哪怕苏联科技人才十倍勤奋于美国,哪怕苏联相对美国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仍旧渐渐力不从心,败下阵来。

另外关于上世纪中国工业化的问题,车轱辘话只能反复说,中国的石油,中国的钢铁,中国的橡胶,等等等等,到底能不能支撑中国在上世纪进入工业化,哪怕是局部工业化(标志以类似朝鲜、韩国那种体量人口进入工业化)。我的结论是不行,朝鲜在苏联撤销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后迅速塌陷,韩国是以美国驻军来保证能源和原材料的补给,中国,以全中国之力,可以保证对应地域人口的工业化吗?这个我偷懒无法列数据,但感觉中国是远远不够的(有心人可以搜罗一下朝鲜或韩国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数据作对比)。请注意,局部工业化,只是覆盖人口和地域的缩小,工业化全要素一个都不能缺,任何一个缺了,那整个工业化就可能全部坍塌,比如石油不够了,你不能说我停2天再开,对于工业化来说,很多环节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停工,可能就是整套设备和工厂的嗝屁,好比你对出租车司机说,这两天你别开车了,油库里没油了,那么第二天整个城市就瘫痪给你看。那个损失,你用算盘敲一年都不一定敲得清楚。(更贴切的比喻:嗯,氧气暂时不够了,你人先停止呼吸2小时,2小时后我们再来抢救你)。156项目时代的中国,就是这种状态,工业化全要素的供给,根本没有保障,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工业化,其费效比,真不一定比得过人工,可以暂时不吃不喝的所谓工业化,大概只有僵尸能胜任了。

所以156项目对于中国的意义就是:哦,原来工业化是这样子的啊,我了解了,下次有油有铁,我就知道怎么搞了。然后呢?然后只能在展厅里给人看看了,或者干脆没有然后了,最好的情况,也就覆盖一下特权人口。其实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70~80年代,普通人究竟能接触到哪些国产工业化产品,就一目了然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